朱炎亮 張暉



摘 要 熱帶農業產業鏈的升級面臨著“內憂”和“外患”兩大困境,需通過空間整合實現躍遷式升級。產業鏈躍遷式升級的空間整合機制主要包括2個方面:(1)產業組織空間的擴張,即延長產業鏈的長度、增加產業鏈的寬度和提升產業鏈的厚度;(2)地理空間的突破,即打破地域限制實現產業鏈開放式發展。通過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拓展熱帶農業產業鏈發展的地理空間;通過推動“互聯網+農業”戰略,擴張熱帶農業產業鏈的組織空間。這是實現熱帶農業產業鏈躍遷式升級的2條有效路徑。
關鍵詞 熱帶農業 ;產業鏈 ;躍遷式升級 ;空間整合
中圖分類號 F304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7.013
1 熱帶農業產業鏈升級的困境
在經濟新常態和新開放戰略背景下,熱帶農業產業鏈升級的傳統路徑面臨著“內憂”和“外患”兩大困境。
從自身發展狀況來看,熱帶農業產業鏈的“內憂”主要表現在:(1)熱帶農業產業鏈較短,價值增值能力低。最為典型的就是海南的熱帶水果產業過度依賴鮮銷,缺乏深加工,產業鏈中間環節較短,農產品在產業鏈上沒有經過多少價值增值。(2)熱帶農業產業鏈環節上的企業主體規模普遍偏小,規模經濟不明顯。(3)高端環節在外,產業鏈升級陷入路徑依賴。海南的熱帶農產品主要銷往島外。由于市場在外加上研發和技術能力較弱,產業鏈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和銷售貿易環節多為島外企業所掌控[1],海南本地的農業企業則被鎖定在了產業鏈上游的種植養殖生產環節,對于一般農產品而言,這容易導致產業鏈低端鎖定的路徑依賴。(4)產業組織鏈運轉不通暢。熱帶農產品種植以分散性的農戶種植較為普遍,由于農民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發育不完善,分散型的農戶和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溝通,熱帶農業產業鏈上下游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違約現象時有發生。
從外界環境來看,熱帶農業產業鏈的“外患”主要表現在:(1)熱帶農業產業鏈環節在國際熱帶農業市場上還相對處于低端環節。中國和東盟都已成為世界熱帶亞熱帶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地區和貿易地區,但目前我國熱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總體上較東盟國家弱,農業產業化程度相對較弱,產業鏈競爭力較弱[2]。(2)要素成本大幅度上漲、環境承載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國還處在傳統生產方式上的熱帶農業粗放發展模式,不僅會受到來自產業鏈高端的大買家的進一步俘獲、控制和盤剝,也會受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以更低成本加入的激烈的國際競爭,這種發展戰略明顯具有不可持續性的特征。因此,價值鏈攀升和產業升級勢在必然[3]。
2 空間拓展與熱帶農業產業鏈躍遷式升級模型
2.1 產業鏈躍遷式升級模型
所謂“產業鏈躍遷式升級”,是指一種產業鏈相關環節擺脫原有發展路徑的非線性跳躍式升級方式,主要表現為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和主導環節獲得更大的資源配置空間和價值增長空間[4]。產業鏈環節躍遷式發展可以使產業發展在原來關鍵環節和主導環節的基礎上,向更高的價值環節跳躍,實現較大幅度的產業升級(圖1)。
圖1中,橫軸表示產業發展時序,縱軸表示產業發展水平,X和Y代表產業發展水平的空間范圍邊界,它們決定了在一定資源和制度的外生約束下的產業升級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即產業升級的瓶頸線。假設初始狀態為產業空間X,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發展路徑是曲線I,在X的外生約束條件不發生的變化的情況下,該產業鏈環節將沿著曲線I逐漸升級到接近于產業空間邊界線X的B點,之后就會面臨升級困境和瓶頸,難以突破。如果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改革和創新打破原有產業發展的空間范圍,使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在A點實現“驚險的一跳”,突破產業空間邊界線X的制約過渡到另一個可增長空間更大的產業空間Y中,就能夠為產業鏈的進一步發展拓展更大的空間,使產業鏈在發展路徑II上獲得更大的升級動力和發展潛力,從而實現產業鏈更大幅度的改變和更高水平的發展。這就是產業鏈的躍遷式升級。
當產業鏈發展到A點時,選擇產業B和C的后續產業升級機會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可以把產業升級機會可以用B點或C點的度來衡量(圖2)。度是圖論中的概念,用連接頂點的邊數衡量。度數越大,產業升級的機會就越大。為了簡便,我們把產業的升級機會稱之為產業度[5]。在產業空間X中,產業鏈環節的發展路徑是線性的,是在原有產業范圍內的產業升級,選擇產業B的產業度為1,而如果突破產業空間X,躍遷到了新產業空間,選擇產業C,其產業度為3,產業升級機會更大,在非線性的路徑上被鎖定的可能性就比較少。
2.2 產業鏈躍遷式升級的空間拓展
產業鏈是由單個產業節點通過產業經濟技術關聯而形成的網絡組織形態。每條產業鏈都有著自身的內部組織結構,同時也有承載其發展的地理區域,因此,產業鏈的產業空間即包括外在的地理空間,也包括內在的組織空間。打破原有產業路徑的鎖定狀態,實現躍遷式升級,關鍵在于使產業鏈關鍵環節在突破原有產業空間界限,實現“驚險的一跳”,即通過產業鏈的組織空間和地理空間的雙重整合,實現產業組織結構重組和開放式發展。
產業鏈組織空間的大小由產業鏈的長度、寬度和厚度決定。躍遷式升級必然要求全方位拓展產業鏈的組織空間,即延長產業鏈的長度、增加產業鏈的寬度和提升產業鏈的厚度(圖3)。延長產業鏈長度主要是從縱向角度使產業鏈向前或后向延伸,比如,農業產業鏈向前延伸主要是發展農業資源培育和種業,向后延伸主要是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營銷貿易甚至是休閑農業。增加產業鏈的寬度是指從橫向角度對各個產業鏈環節以及每一環節中各個節點領域進行的拓展,表現了每個節點相關領域范圍的擴大,讓每個產業鏈環節發揮范圍經濟,農業產業鏈的寬度增加,如圖4。產業鏈厚度主要體現為產業鏈上各環節產業的規模、市場適應能力等綜合實力狀況,提升產業鏈厚度也就是提高產業鏈中各產業環節的規模經濟效應。產業鏈環節的規模經濟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2類。產業鏈內部規模經濟是指產業內廠商規模報酬遞增所產生的規模經濟;產業鏈外部規模經濟是指同一產業鏈環節內企業數或生產廠家的增加而導致產業規模增加所帶來的利益,主要是由于多個同類型企業向同一地區集中并共享交通運輸、市場設施等基礎設施減少企業的一般經常性開支成本,即產業集聚效應。
3 熱帶農業產業鏈躍遷式升級路徑
綜上所述,熱帶農業產業鏈的躍遷式升級的有效路徑就是跨區域空間拓展和組織空間結構提升,而這二者又是緊密相連的,跨區域空間拓展有利于促進產業鏈組織空間提升;反過來,產業鏈組織空間提升也會倒逼產業鏈環節跨區域拓展。但是,這種非線性的躍遷式升級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產業鏈發展的狀態從圖1中的A點跳到C點。縱觀當前國際國內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一帶一路”和“互聯網+”兩大國家重點戰略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動力。
3.1 “一帶一路”戰略
我國的熱帶地區土地相當有限,真正的熱帶地區只有海南、雷州半島、西雙版納等幾個地區。熱帶農業產業鏈在上游種植環節在國內拓展產業地域范圍的空間并不大。熱帶農業產業鏈的上游種植環節受地域條件的先天限制沒有發展空間,而中下游的加工、貿易環節也受制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市場規模、地區市場化等外部環境,發展空間始終沒有得到拓展。產業發展的地域空間拓展不是一個簡單的產業經濟問題,涉及到不同地區的政府行為。跨地區甚至跨國的空間拓展需要政府的積極參與和協調,這需要高位的協調和激勵機制。“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為熱帶農業產業鏈的空間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3.1.1 跨國拓展熱帶農業產業鏈發展空間
“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政府提出的著眼于區域合作共贏的開放戰略,其中農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領域,“一帶一路”半數以上沿線國家適合農業合作,市場空間巨大[5]。對于熱帶農業產業鏈的空間發展而言,產業鏈主體應該積極適應“一帶一路”的戰略要求,提升自身競爭力,主動融入國際大環境,努力在更大的市場上配置資源,在更大的地域空間內拓展產業鏈的長度、寬度和厚度,形成熱帶農業產業鏈跨國競爭力。
(1)應該搭建多層次跨國產業鏈對接平臺,打通熱帶農業產業鏈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渠道[6]。利用博鰲亞洲論壇和中非合作圓桌會兩大平臺,構建跨國農業產業鏈參與主體的對話平臺,有計劃地組織有意愿、有實力的農業企業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地考察農業投資合作項目。可以采取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導建設、上下游產業中小企業參與的模式,建立熱帶現代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作為農業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待條件成熟爭取以熱帶現代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為平臺,建立海南自貿區。加強通過上下游全產業鏈合作,構建“一帶一路”農業產業聯盟,打造“一帶一路”熱帶農業跨國產業帶和國際農業產業合作集群,拓展產業和貿易發展空間。
(2)積極培育國際大農商,提升對跨國農業產業鏈的控制力。跨國農業產業鏈的主體是國際化經營的農業企業。熱帶地區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發展的戰略號召,以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重點對象,加快實施“聯合、聯盟、聯營”三聯戰略,積極培育國際大農商,增強熱帶農業產業鏈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競爭優勢。
(3)采取“集群式”抱團走出去發展模式,培育跨國農業產業鏈競爭優勢[7]。相對于國內國際市場而言,我國熱帶農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競爭能力還不夠強,對外直接投資風險承受能力弱,如果采取單打獨斗的“走出去”方式,不容易形成國際競爭力和抵御國際市場風險。因此,應鼓勵和支持熱帶農業企業抱團走出去,政府應該積極搭建省內農業企業交流平臺和對話機制,促進有意愿抱團走出去發展的企業采取戰略聯盟、合并重組等松散型或緊密型方式,形成優勢互補的橫向集群抱團模式或者產業鏈上下游關聯的縱向集群抱團模式,發揮集群優勢。
3.1.2 構建熱帶農業國家產業鏈
由于我國熱帶高效農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一味融入跨國產業鏈,有被國際高端環節“俘獲”從而陷入“低端鎖定”的風險。中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成為農業強國,高效熱帶農業的發展模式應該是重新構造基于內需和現代產業體系導向的熱帶農業國家價值鏈[8]。這不是封閉發展,而是要在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基礎上,重新整合中國熱帶農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產業關聯和循環體系,重新塑造國家價值鏈的治理結構,重新調整位于不同區域的斷裂的或碎片化的熱帶農產品鏈之間的產業組織結構,通過擴大內需為熱帶農業產業鏈的升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發展平臺。熱帶農業國家產業鏈基于國內本土市場對熱帶農產品需求發育而成,由本土企業控制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在本土市場自主開發新產品,并獲得品牌和銷售渠道的產業鏈競爭力,然后進入區域或全球市場的產業鏈分工體系。如果說熱帶農業產業鏈的跨國空間拓展是追求數量的外延式空間擴張的話,那么熱帶農業國家產業鏈的整合就是提升質量的集約式空間升級。
在中國政府所圈定的“一帶一路”版圖中,我國海南、云南、廣東、廣西等熱帶地區都名列其中。因此,在熱帶農業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支持產業的背景下,我國熱帶農業產業鏈的升級方向不僅在于積極“走出去”發展開拓國際市場,也應該有效整合國內熱帶農業產業鏈環節,改善組織方式,提供組織效率。(1)熱帶地區應該積極利用自己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地理優勢,突出自己在“一帶一路”沿線產業帶的鏈接中心和平臺優勢,把自身熱帶農業產業鏈的環節向國內延伸,尋求對接和整合,充分利用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的熱帶農業產業鏈上游資源,也應該發揮“泛珠三角”的市場化優勢,利用經貿合作契機,努力把熱帶農業產業鏈的中下游環節相國內其他地區延伸和拓展,促進國內熱帶農業產業鏈的內涵式升級。(2)熱帶地區應該以天然橡膠等優勢熱帶農業資源和戰略資源為切入點,采取立足國內的原則,建設熱帶農業資源戰略儲備體系,并充分發揮國家級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的積極作用,增強對國內其他熱帶地區的出海便利性和資源吸引力,努力提高農業資源安全保障的整體合力和現有自給率水平。(3)還應以園區和標準化基地建設為抓手,大力度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產業,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產業深度融合[9],推動熱帶農業從數量型農業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從分散粗放型向集約與適度規模轉變,從資源消耗型向生態循環轉變,從傳統單一型農業向多產業融合轉變,努力拓展熱帶農業產業鏈的深度、廣度和寬度,使熱帶農業國家產業鏈與熱帶農業跨國產業鏈實現優勢互補和有效對接,提升熱帶地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價值和意義,也擴大了熱帶農業產業鏈在“一帶一路”中的建設內容和輻射面積,有利于增加熱帶地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競爭優勢。
3.2 “互聯網+熱帶農業”戰略
3.2.1 利用互聯網解決信息不對稱功能
傳統的熱帶農業產業鏈存在很多不暢通的地方,發生了斷裂,使得整條產業鏈顯得較短,典型的表現在加工環節(尤其是深加工)較弱、存在小農戶與大市場間的信息鴻溝、上游環節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無法在下游形成市場品牌。“互聯網+”正在改造農業領域的上中下游的產業,已經深入到從生產(種植、養殖)、加工到銷售的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互聯網技術不僅可以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等改造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水平,而且可以通過信息反饋、信息監控來管控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確保品質,同時運用網絡平臺創新產品營銷,最終將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打通,形成完備的全產業鏈[10],這也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1)通過互聯網,不僅可以實現本地農產品信息的傳播和推廣,還能夠使本地產業鏈環節與其他地區產業鏈環節的企業主體實現信息溝通和經貿對接。這樣就可以通過完整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用其他區域成熟的熱帶農業產業鏈環節彌補本地貧乏或空缺的產業鏈環節,使得碎片化的產業鏈得以有效整合。比如,如果利用“互聯網+”,海南的檳榔種植與湖南的檳榔加工等產業鏈環節就能夠得到高效整合,促進檳榔產業鏈的延伸和完整。(2)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網絡視頻以及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持建立熱帶農產品信息可追溯系統,尤其是對“文昌雞”“加積鴨”等養殖業的知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質量及衛生控制措施,再加上質檢等權威機構的合作,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信譽問題。通過信息可追溯系統將產業鏈下游的銷售環節與上游的種養殖環節有效鏈接起來,消費者可以完全自主地了解所消費產品的完整生產流程和相關質檢報告,從而能夠放心享用可追溯的安全食品,這樣也有利于農產品名牌的傳播,提高農產品的品牌附加值以及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3)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可以通過電商平臺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便利的把分散的農戶聚集起來使之與大市場對接,實現信息發布、獲取、傳遞,使得產業鏈最源頭的農戶與中間的生產商、生產資料經銷商、農產品貿易商,甚至與產業鏈尾端的消費者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形成閉環全產業鏈,農村種養行業的經營者,通過互聯網獲得物美價廉的生產資料,又把自己的產品通過互聯網推向市場銷售出去,擴展著增收致富的渠道。
3.2.2 利用互聯網跨界融合功能
產業鏈的寬度主要體現在每個產業鏈環節的業務多樣性,即范圍經濟。傳統農業的經營規模都較小,信息傳遞渠道窄,農業產業鏈效率低,不利于范圍經濟的發揮。發展到現代農業階段,農業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生產技術也相對成熟,企業都達到一定規模,就可以進行業務的相關多元化,增加農業產業鏈的寬度,促進范圍經濟的發揮,從而降低平均成本。“互聯網+”是開放、可延伸、可拓展的,代表著跨行業的綜合競爭越來越多,打破原有市場格局的成功概率越來越大,熱帶農業產業鏈環節也逐漸從單一領域擴展為跨界融合、增加熱帶農業產業鏈的寬度。
從上游來看,用互聯網改造傳統種植供應鏈,可以通過C2B(消費者需求-商家響應)的預售定制開展互聯網私人訂制農場的種植模式和團購模式,從而滿足一部分消費者的私人訂制需求。利用互聯網技術改造農產品種植基地,探索通過互聯網將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展示給消費者,可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實時監控養殖過程,即時下單預定。通過在上游種植環節引入訂制、預定、社交、精細化和智能化作業等環節,發揮了范圍經濟效應,降低了上游平均成本。
從農業產業鏈中游來看,例如生鮮、蔬菜都是易損耗的產品,經過冷凍后往往會損耗20%以上[11]。借助“互聯網+”的數據采集手段,就會知道訂單在哪里,訂單有多少,這樣可以根據需求進行保鮮時間的把握,也可以對包裝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處理。可以對互聯網所采集到的用戶信息進行多樣化的訂制加工,充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樣性需求。
在農業產業鏈下游環節,農產品保鮮時間短、物流數量多、物流難度大等因素決定了它的銷售需要時效性和及時性來保障。可以利用互聯網的數據采集和信息推廣功能,探索農畜產品點對點精準化營銷、全生產過程展示營銷、綠色食品網上超市營銷、種植環境的遠距離視頻體驗式營銷等多種互聯網營銷新模式,把高品質產品賣出好價,既解決供需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又能打響農產品品牌,使得農產品種植者能在最適當的時候找到買家,而買家也能在他最需要商品的時候找到合適的貨源,讓消費者與農場的銷售直接對接。一方面,使得營銷渠道扁平化,降低了中間環節的費用;另一方面,通過社群化實現了生產和銷售的打通。
總之,通過數據化、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等技術手段工具,“互聯網+”在上游的生產、中游的加工、下游的銷售,都可以提供有效增加產業鏈環節的業務內容和商業模式,提升產業鏈環節的寬度。
3.2.3 利用互聯網聚集功能
我國熱帶地區總面積較小,從全國范圍來看熱帶農業只能稱得上規模較小的特色產業。熱帶農業產業鏈的厚度相對于大宗農產品的產業鏈來說顯得較為單薄,規模經濟不突出。農業的現代化勢必要求農業向適度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方向發展。互聯網有利于為農產品生產企業打開銷路,擴大市場,提高品牌知名度,能夠促進企業規模擴大,從而提升產業鏈相關環節的厚度。在產業鏈上游,互聯網能夠通過農業網絡平臺實現農戶的聚集,為促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向適度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的家庭農牧場、企業和合作組織方向發展搭建橋梁。互聯網更可以打破地域限制,通過農產品電商聚集大量的消費者和銷售商,提升熱帶農業產業鏈下游環節的厚度。
參考文獻
[1] 汪佳濱,劉海清. 海南省熱帶農產品營銷體系現狀[J]. 北方園藝,2015(19):192-195.
[2] 王玲玲,曹建華,盧 琨,等. 中國熱帶農業“走出去”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分析[J]. 熱帶農業工程,2014,38(4):38-41.
[3] 劉志彪,張 杰. 從融入全球價值鏈到構建國家價值鏈:中國產業升級的戰略思考[J]. 學術月刊,2009(9):59-68.
[4] 朱瑞博. 核心技術鏈、核心產業鏈及其區域產業躍遷式升級路徑[J]. 經濟管理,2011(4):43-53.
[5] 宋雙雙. 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擴大對外農業合作[J]. 國際經濟合作,2014(9):63-66.
[6] 傅國華,張 暉,張 琪. 創建熱帶農業跨國產業鏈率先嵌入海上絲綢之路[J]. 今日海南,2015(5):26-27.
[7] 張其仔. 比較優勢的演化與中國產業升級路徑的選擇[J]. 中國工業經濟,2008 (9):58-68.
[8] 傅國華. 構建熱帶農業跨國產業鏈專題研究[J].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100-105.
[9] 王婉鈺. 海南省熱帶農業與旅游業聯動發展研究[J]. 特區經濟,2014(2):18-20.
[10] 劉麗偉,高中理. “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研究——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J]. 世界農業,2015(12):18-23.
[11] 但 斌,陳 軍. 基于價值損耗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J]. 中國管理科學,2008,16(5):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