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青
摘要: 本文從人本投資視角出發,對企業人力資本產權界定的四個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與論證。分析論證得出結論:在企業生產經營中,人力資本占主導地位,支配并雇傭物力資本共同構成生產力;人力資本產權是一組權利,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核心是所有權和收益權;人力資本的所有權應該歸作為自然人和企業投資人的員工個人所有;人力資本的使用權和支配權可以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以契約交易形式轉移給企業。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invest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related issues of enterprise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definition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e operation of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takes hold, controlling and hiring material resource to form productivity jointly;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is a set of rights, including ownership, usufruct, governance and earnings, and the core is the ownership and usufruct; The ownership of human capital should belong to enterprise staff as natural person and investors; the usufruct and governance of human capital can be transferred to enterprise in the form of contract deal to a certain degree in a certain range.
關鍵詞: 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投資;人本投資;人力資本產權
Key words: human capital;human capital investment;humanistic investment;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7-0015-03
0 引言
由于人力資本的特殊存在形式和人力資本投資主體的多元構成,對企業人力資本產權的界定,很難像對物力資本產權那樣進行清晰明確的界定。從不同角度出發,對人力資本產權界定就有不同的理解:從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要素投入角度來看,人力資本是企業所擁有的要素資本,企業有責任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從員工個人實現主體價值所需的能力投入角度來看,人力資本則是員工個人所擁有的能力資本,員工為自己的人力資本也要持續投資。員工和企業是通過勞動契約結合在一起的,交易的正是員工的人力資本。員工進入企業之前,其人力資本屬于員工個人所有;而員工進入企業之后,假定企業對其人力資本不做任何投資,員工也不借助企業資源進行任何形式的投資,那么該員工的人力資本仍然是屬于其個人所有。然而,現實更為復雜,員工進入企業之后,企業很可能會對其人力資本進行必要的投資,員工也很可能會借助企業資源以某種形式提升人力資本,共同投資提升之后的人力資本雖然仍依存在員工身上,但人力資本應歸誰所有似乎很難界定清楚。這一問題涉及到與人力資本產權界定相關的四個具體問題:一是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誰占主導;二是人力資本產權的內涵包括哪些權利;三是人力資本產權究竟歸誰所有;四是人力資本產權能否主體分離。分析回答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看待不同主體人力資本投資的屬性。
1 相關文獻回顧
關于人力資本產權界定,最源頭的爭論應該是:勞動與資本誰雇傭誰的問題。馬克思對此認為,正是非勞動者對物質生產資料的占有,使勞動者變成雇傭工人,使非勞動者變成資本家。很明顯,馬克思認為是資本雇傭了勞動。然而,張維迎在牛津大學的博士論文證明,“資本雇傭勞動是一種能夠保證只有合格的人才會被選做企業家或經營者的機制;相反,如果勞動雇傭資本,則企業家或經營者市場上將會被東郭先生所充斥。”方竹蘭(1997)指出了人力資本主導物質資本的基本邏輯,她之后的研究(1999)認為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內在邏輯,集體所有制企業財產的可分割性是人力資本產權實現的重要原因。牛德生(2000)指出從人力資本的委托代理關系來看,人力資本所有權也會分離進而獨占企業。李琦(2007)認為,關于勞動和資本誰雇傭誰的問題上,近年來大有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的趨勢。
關于人力資本產權的內涵,周其仁(1996)認為,基于契約型企業理論,從企業所有權角度界定人力資本產權,認為人力資本產權是指人力資本所有者應擁有的企業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李建民(1999)從人力資本所有權的角度定義人力資本產權,即人力資本產權就是人力資本的所有權,是存在于人體之內、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能、健康水平等的所有權。黃乾(2000)基于產權的一般含義,從市場交易的視角定義人力資本產權,認為人力資本產權是指市場交易過程中人力資本所有權及其派生的使用權、支配權和收益權等一系列權利的總稱,是制約人們行使這些權利的規則,本質上是人們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時永順(2005)認為,人力資本個人產權是指人力資本投入企業之前其主體所擁有的人力資本產權;人力資本企業產權是指通過向企業投入人力資本而擁有的企業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
關于人力資本產權歸屬及主體分離的問題,學術界對此大致有兩種不同理解:一種觀點認為人力資本載體與所有權是可以分離的,例如:黃乾(2000)認為人力資本所有權與其載體可以分離,因為人力資本所有權不僅僅是名義上的歸屬關系,更是擁有實際權益的體現;孫永生和陳維政(2012)指出人力資本產權制度演進的歷史表明,人力資本所有權與其承載者可以相對分離。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人力資本所有權與其載體不可分離,例如:丁棟虹(2001)認為,因為人的健康、體力、經驗、技能和知識等天然地與人力資本載體不可分離;李琦(2007)通過分析人力資本所有權在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等條件下的安排,得出了“人力資本所有權制度安排的變遷過程就是人力資本載體與人力資本所有權主體的逐步結合”的結論;龔文海(2007)在其博士論文中認為,企業制度演進的一條主線,實際上就是人力資本的獨立性不斷得到體現,并逐步在企業制度中占據重要地位、分享企業剩余收益的過程。
2 人力資本及人本投資屬性
2.1 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即一個人所擁有的有助于提高生產力的技能、知識、經驗、關系等。其他條件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人力資本越多,生產力就越高,對企業的價值就越大。通常,人力資本又可分為通用性人力資本和企業特質性人力資本。張維迎(2005)認為,人力資本不能脫離其承載者,所以企業對人力資本的需求就體現為對擁有人力資本的員工的需求。完全意義上的通用性人力資本是那些對任何工作、在任何企業都具有相同價值的技能和知識,完全意義上的企業特質性人力資本是那些只對特定企業才有價值的技能和知識。現實中的人力資本大多介于兩個極端之間,通用性人力資本與特質性人力資本的差異只是程度問題。
2.2 人力資本投資
既然人力資本有通用性和特質性之分,那么人力資本投資也可分為通用性投資和特質性投資兩類。張維迎(2005)認為,通用性人力資本的投資主體,一般來說更多的是個人,投資收益也都歸勞動者個人所有,企業較少投資通用性人力資本。個人只要認為人力資本投資對自己有價值,個人就會作為主體進行這種投資,投資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力資本水平,也意味著在外部勞動力市場上這種通用性人力資本的價值越高、價格(薪資)越高。對于特質性人力資本,即針對特定企業所用的人力資本,其投資主體更多是企業,而個人較少進行投資。由于特質性人力資本傾向于為特定企業服務,所以企業會積極投資,但前提是勞動關系必須是長期穩定的。通用性和特質性人力資本投資各有主要的投資主體,但并不意味著員工不進行特質性投資、企業不進行通用性投資。企業的人力資本是通用性投資和特質性投資共同形成的。
2.3 人本投資屬性
無論是通用性還是特質性人力資本投資,最終對是對員工人力資本的投資提升,這就涉及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企業將員工看作是蘊含人力資本的生產載體及工具呢,還是將員工看作擁有人力資本的具有主體人格和價值的人呢?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的問題。從經濟學和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發展來看,都明顯呈現出重視人性、尊重人性的趨勢來,雖然員工在企業經營中的確充當了生產要素的角色,即人力資源,但這無疑是員工為實現個人主體價值而與企業進行的市場交易,交易的商品正是員工身上蘊含的人力資本。企業為了實現生產經營目標,雖然引進、投資并投入了各種人力資本,但人力資本如何發揮作用則直接取決于其承載者——員工。因此,現代企業管理應倡導并推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必須承認、重視、尊重員工主體價值訴求,并基于此,將企業目標與員工個人目標有機契合、協調統一起來,有效激勵員工積極開發、投資并運用其人力資本。
現代企業管理應該將員工看作是具有主體價值和人格的人,看作是平等的交易對象,看作是企業的合作伙伴,看作是為企業投入了人力資本這種特殊資本的投資者。只有這樣,員工的人力資本才能真正發揮效率。學術界對“人本投資”概念的直接描述很少,可以將人本投資可理解為:從人的主體需求和價值出發,用“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來進行的人力資本投資。人本投資的核心思想是:員工與企業建立勞動契約關系之后,無論是以員工個人還是企業為主體的通用性或特質性人力資本投資,都應該在承認員工個人主體價值和人格的前提下進行,都必須承認人作為主體在人力資本投資、形成、使用及轉移中的主導性與決定性??傊吮就顿Y是一種基于人的主體價值訴求角度所進行的人力資本投資。
3 基于人本投資視角的人力資本產權界定分析
3.1 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屬性分析
對企業人力資本產權的界定,關鍵在于如何看待員工通過契約交易方式進入企業生產經營之后,在其初始人力資本基礎之上進一步投資的屬性如何。進入企業后,員工和企業都會對初始人力資本進行投資,理論上包括通用性和特質性兩種人力資本投資,企業對通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較少,而且很多時候,企業的通用性人力資本投資也是為了某種特質性人力資本的形成而進行的。因為,現代社會職業技能的專業化分工很細,具體工作的過程中直接依賴的是特質性人力資本,但是基礎卻是通用性人力資本。換言之,通用性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果會以某種特質性人力資本形式顯示出來并具體運用。通用性人力資本投資主體主要是員工個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員工個人所有的私有資本。同時,考慮到員工和企業在契約合作中都是為了更好地生產經營,在此假定:員工進入企業之后,員工和企業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都是特質性投資。
特質性人力資本投資的主體形式上應該包括企業和員工個人。一方面,企業為了提升內部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效率,對員工實施長期激勵,需要積極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投資其成本不僅限于物質金錢,還包括時間、機會、信任等;另一方面,員工個人要想借助企業平臺實現自己的主體價值,也會積極主動地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比如,員工為了更有效地完成工作或解決工作難題,會自我思考、試錯、彌補知識、搜尋信息、求助朋友、查詢網絡、咨詢專家、額外學習進修等,這個過程中,員工會付出精力、金錢、時間、社會資源、個人情感及心理等成本。因此,即便是特質性人力資本投資,也必然是企業和員工共同完成的。
3.2 人本投資視角下的產權界定分析
從人本投資視角來看,現代企業應該將員工看作是具有主體價值和人格的人、平等的交易對象、企業的合作伙伴、為企業投入了人力資本這種特殊資本的投資者,更重要的是,視其為企業人力資本繼續投資、提升及運用的主要投資者和關鍵實施者。基于人本投資視角,可以對四個與人力資本產權界定相關的問題做出分析和判斷。
首先,是人力資本支配并雇傭物力資本。在現代歷史背景下,隨著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提升、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生產資料獲取的多元化、數字信息技術的公開化、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勞動已經不再是人的一種被迫的生存行為,而是人運用自身人力資本并整合各種物力資本來進行價值創造的主動創造行為,以此來實現個人的主體價值。同時,現代企業無論是被動適應尊重人性的大趨勢還是主動通過人本管理獲取核心競爭優勢,都無疑會越來越重視以人為本的經營管理理念。從歷史發展的軌跡和現代企業制度變遷的趨勢來看,人力資本越來越凸顯重要性和主導型,人力資本所有者對企業的實際掌控能力也越來越強,表現出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的趨勢。
其次,人力資本產權的內涵包括一組相關的權利,即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和收益權。人力資本產權是人作為主體對自己所擁有的人力資本這種特殊資本的所有、使用、支配、收益等權利的綜合,其核心是所有權和收益權,所有權是其他權利的前提和基礎。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既然某人擁有物力資本即可進行出資企業,并承擔風險、分享收益,那么只要擁有市場所需人力資本的人也能以其人力資本出資企業。不管是物力資本形式出資還是人力資本形式出資,都是出資者為了實現其主體價值而做的投資,而且人力資本所有者對企業的出資投入在生產經營中更具有決定性和主導性作用。資本的所有權和收益權是相對應的,只要擁有人力資本所有權的主體人投入了人力資本到企業生產經營中,該主體人就有權利分享收益,而收益權就包括對補償工資和剩余利潤的分享權,還包括其他主體人認為有價值的廣義回報。
再次,人力資本產權應該歸于其承載者員工所有。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主體雖然包括企業和員工兩種,但無論投資主體是誰、權重如何,基于人本投資視角,人力資本都必然歸屬承載者員工個人所有。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員工的個人投資進行的合作性的共同投資,其過程和結果無不經過員工個人的努力付出才能實現,員工發揮著關鍵和主導的作用。企業在投資中提供的往往是各種資源,比如員工培訓,企業需要投入人、財、物、時間等資源,但是員工也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放棄閑暇和個人情感、家庭關系等,更重要的是員工需要投入自己原有的人力資本,員工不投入原本所具有的知識、技能及經驗,是無法繼續學習提升的。因此,企業人力資本產權應歸個人所有。
最后,人力資本產權中的使用權和支配權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可以與主體分離,通過契約交易方式轉移給企業。有觀點認為,企業先購買了員工的人力資本,然后人力資本就應歸企業所有,此時企業再將人力資本投入到生產過程中,那么企業就是人力資本的投資者和所有者。這種觀點既違背了人本投資的理念,更違反了人力資本與其承載者之間天然不可分離的客觀規律。對于物力資本可以這樣理解,但是人力資本的主體是有思想、有意識、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企業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購買人的人力資本使用權和一定范圍內的支配權,但絕對不可能購買人力資本的所有權。從員工主體角度來看,其人力資本投入企業生產經營的產權轉移,更像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即具有主體人格和價值訴求的人將自己的人力資本委托給企業,并通過契約規定企業代理其使用與支配人力資本的權限,讓企業在這個權限范圍內對人力資本進行使用和支配,而員工作為委托人獲取預期的人力資本收益。
4 結論
基于人本投資視角,對企業人力資本產權界定的四個相關問題得出結論:在企業生產經營中,人力資本占主導地位,支配并雇傭物力資本共同構成生產力;人力資本產權核心是所有權和收益權;人力資本產權應該歸作為自然人和企業投資人的員工個人所有;員工人力資本產權中的使用權和支配權可以與主體分離,通過契約形式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企業可以擁有人力資本的使用權和支配權。
參考文獻:
[1]張維迎.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2]李寶元.人力資本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M.A.盧茲,K.勒克斯.人本主義經濟學的挑戰[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4]李寶元.中國企業人力資本產權變革三次浪潮評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7(7):66-72.
[5]孫永生,陳維政.人力資本產權理論:前沿述評與研究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5):152-156.
[6]李琦.人力資本產權研究綜述[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07(1):20-23.
[7]楊濤.關于企業性質的再思考—基于人力資本產權視角的闡釋[J].商業時代,2014(3):103-104.
[8]何靜,曠開源.人力資本投資結構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11(4):209-211.
[9]王明杰,鄭一山.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行政管理,2006(8):92-95.
[10]劉武軍.人力資本所有者產權激勵內涵與模式比較[J].企業經濟,2013(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