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鮮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043—01
搞好土地流轉,實現農村土地大規模經營,是當前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實現土地合理流轉規模經營,并不是要改變家庭承包經營制的基本政策,并不只是在短期內見到效益,而是要規范管理,完善辦法,創新思路,從長遠利益著手,促進土地合理有序有效的流轉經營。
1加強宣傳,嚴格貫徹土地承包法
農村土地流轉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情況復雜,利益關聯多,因此,各級組織領導要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廣大農民學習《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努力提高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承包主體的認識,做到依法承包、依法經營、依法流轉、依法管理。要真正把土地承包法的主要意義,主要內容,法律關系,宣傳到千家萬戶,要使農民真正了解土地承包法,并依據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的權利,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確保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2制度政策措施,激勵流轉
一是設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專項資金,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政府配套社保資金在農民社保基金中比例,通過土地流轉籌集部分社保基金發展農村社區保障,通過政策激勵吸引農民參保。建立和完善農村就業、養老保險、合作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降低農民對土地的生存依賴性。加快建立現代農業保險體系,優先將規模經營業主納入保險范疇,增強農民和現代農業企業抗風險能力。三是鼓勵工商企業投資從事產前、產后和“四荒”資源開發,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和訂單農業的方式,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化經營。四是金融機構要在符合信貸政策的前提下,為參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經營大戶提供積極的信貸支持。
3堅持政策,明確原則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必須在堅持農戶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和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土地流轉中應堅持平等協商、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堅持優化配置的原則.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規范有序的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實行相對集中、規模經營,并注重土地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產出率,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4完善機制,規范操作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土地政策的貫徹執行力度,維護好農民的承包權益,依法監督、管理農村土地的合理使用,為土地流轉提供法律、信息服務,做好協調工作。二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小組作為發包方,要切實履行職責,及時辦理流轉備案,并配合流轉雙方辦理有關手續。三是鄉鎮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門指導流轉雙方簽訂合法、書面、規范的流轉合同,并建立流轉情況登記冊,及時準確記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情況,對流轉合同及有關文件、文本、資料等都要歸檔并妥善保管。四是流轉形式只要合法,就允許靈活多樣,農民可以通過轉包、租賃、互換、轉讓等形式自主流轉,也可以采取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
5創新觀念,推動土地順利流轉
全縣人均耕地不到一畝,大家都停留在這塊人均不到一畝土地上,很難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農民很難富起來。隨著入世,農業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矛盾、平均承包土地與市場自由配置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分散的一家一戶小農生產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等等,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將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廣大干部要立足為民辦實事出發,加強土地流轉工作的引導,把它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結合各地實際,多形式、多渠道、積極穩妥地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對土地流轉法規政策要進行廣泛的宣傳,促進農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工作,改變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擴大種植規模,防止寧肯荒地也要守著一畝地的僵化思想,有效地推動農村土地流轉。
6建立機構,加強服務
并非所有的農戶都對中介放心,因而,縣、鄉、村三級應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負責受理需轉讓土地農民的申請和需承包土地投資人的申請,采用多種形式為供需雙方牽線搭橋,從而打破地域限制,促進我縣土地流轉有序開展。同時政府應建立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妥善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土地流轉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
7強化保障,完善體系
狠抓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全面推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鞏固參合率,提高補助標準,擴大受益面,保證農民就近接受醫療服務。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落實和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進一步完善鄉鎮敬老院供養、五保戶集中安置點供養,讓農民吃下“定心丸”,能夠放心地流轉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