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東珍
[摘要]鎮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促進鎮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對緩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解決好“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及農村社會穩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鎮域經濟 統籌城鄉 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047—01
鎮域經濟是一個建制鎮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是區域經濟的一個單元,但同時也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鎮域經濟是縣域經濟、城市經濟的組成部分,是縣域經濟的支柱和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龍頭,建制鎮是農村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日照市鎮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在經濟新常態下,鎮域經濟發展中也面臨新的困難。
1鎮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分析
1.1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第三產業發展滯后
近年來,我市鎮域經濟結構雖然有所優化,但總體而言,仍不盡合理,與第二產業發展相比,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結構方面,近年來三級產業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的比重逐步下降,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與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態勢相比,第一產業的比重仍然偏高,鎮域經濟的工業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發展不足。鎮域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慢于縣域和市域經濟,是日照市經濟的薄弱環節。
1.2城鎮發展用地與可利用土地資源矛盾突出
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碰到的最為棘手的問題是建設用地的供需矛盾。一方面表現為建設用地不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加快,建設用地需求越來越大,建設用地與農田保護區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鎮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鎮域規模小,金融、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服務水平低,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足,使鎮域在人才、項目引進,產品技術更新、產業升級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且對資源的集聚能力就小,不僅難以把周邊的資源吸引過來,對鎮域經濟也無法起到輻射作用,使得城鎮經濟難以繁榮起來,城鎮功能的發揮也受到極大影響。鎮域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產生一定的聚集效應。
1.3產業發展與特色鄉鎮建設仍存差距
城鎮發展與農業發展的關系尚不緊密,但在與農村經濟的聯系上比城市要密切得多。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產業發展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建設特色鄉鎮的步伐有所加快,但對比周邊發達鎮和縣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一是發展產業思路不清晰。新興的支柱產業總量仍較小,傳統產業仍占相當比例。二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大部分鎮域經濟發展缺乏主導產業。相當一部分鎮工業經濟基礎薄弱,由于缺乏合理的產業布局,產品缺乏關聯性,龍頭企業少,產業聚合、盤整資源很有限,產業支撐能力很弱。多數鎮企業規模小,工業支柱產業優勢不夠突出,“專業鎮”、骨干企業、名牌和拳頭產品少,產品缺乏特色。第三產業仍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新興的第三產業尚未得到充分發展。
1.4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弱化整體經濟發展的能力
鎮域經濟發展在區域分布上極不平衡,生產力布局不均。在鎮域經濟中,各村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十分明顯,在鎮域發展的初期階段,資金和人才等往往會被吸引到區域條件較好的村,因為在那些村的發展潛力大,資金投入的回報率高。而這些村往往就成為鎮域經濟的增長極,它的發展速度會比周邊村快,使強村更強。在這個過程中,增長極(強村)周邊地區的發展就會受到增長極(強村)的抑制,從而導致了村級經濟之間的不平衡發展,而村級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就弱化了鎮域整體經濟能力。且鄉鎮缺乏資金來源,鄉鎮資金缺口大,基層財政困難,無力扶持弱村發展,使弱村更弱,形成惡性循環。
2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對策與思考
鎮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基礎和支撐,是擴大內需的總抓手,是啟動消費的推進器,是統籌城鄉的關節點,是吸納就業的蓄水池。加快發展和壯大鎮域經濟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日照市鎮域經濟要在有限的資源配置中占據優勢地位,就必須不斷提升經濟競爭力,強化鎮域吸引、爭奪、擁有、控制資源和市場的能力,做強做優鎮域經濟。
2.1抓好鎮域經濟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城鄉區域一體化、農村城鎮化
鎮村社區建設是鎮域經濟發展的載體,一個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鎮村環境才可能增強磁性效應。抓好小城鎮規劃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既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鎮域經濟的必由之路。
2.1.1以規劃為先導。小城鎮建設要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規劃的先導作用。一是定位上,立足實際,在搞好發展規劃上求突破,要把鎮域經濟發展目標與本地可持續發展目標結合起來,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及未來發展目標、產業規模、城鎮功能進行規劃,要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注意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
2.1.2要把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互為前提:把城鎮建設與工業基地建設和發展服務業結合起來,確立自己的產業重點,培育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特色產業。采取積極可行的策略,提升人氣、聚集財氣,加快鎮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1.3積極探索城鎮經營的路子。要將城鎮規劃作為經營城鎮的第一資源,積極運用經濟的手段,不斷提升城鎮的發展檔次,以城鎮建設助推新農村建設。做活小城鎮發展文章,堅持“誰建設、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擴大城鎮建設資金來源,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強化小城鎮建設資金來源,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強化小城鎮載體和經濟輻射功能,增強發展驅動力。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完善小城鎮的居住、休閑和娛樂等人居功能,經濟探索和試行農民的宅基地換住房、土地承包權換保障、合村并居等辦法,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和集中。
2.2發揮聚集效應,引導二、三產業向建制鎮集中
引導二、三產業向建制鎮集中,要以民營經濟為主攻方向,充分發揮鎮域特色經濟主力軍的作用。要發展民營經濟,壯大私營經濟、培育個體經濟,使其成為鎮域經濟的主力軍。抓環境,切實放寬對民營資本投資的各種限制,培育有利于民營個體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抓引進,積極引進有實力的民營個體資本到鄉鎮投資創業抓培植,大力興辦加工業項目,鼓勵支持農村能人、大學畢業生投資創業抓提高,篩選一批重點新興產業,實行重點幫扶,促其盡快上規模、上檔次,加快提升鎮域經濟發展水平。
深化招商引資工作,更加關注招商引資效果和園區企業質量,突出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指標考核,從土地投入密度、基本建設周期、投產達效時間、上繳稅收數額、就業人數和環保等方面,完善項目招引機制,讓好項目優先進入。
一是調整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提高三產業比重。穩農興工活商,深度開發多種經營,開拓性發展工業,全方位發展三產業。二是優化農業產業內部結構,培植經濟發展后勁。種植業向優質化、集約化發展,養殖業向規模化、精品化、工廠化發展,生態林業向觀光型、效益型發展。三是合理布局區域經濟。以產業項目帶動城鎮化,初步實現工廠進園區,農民進城鎮,即“生產在園區,生活在城鎮”,使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
2.3實施農業產業轉型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按照日照市鎮域經濟目前的發展現狀,應鞏固農業基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全面提高農業產業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調整和提升經濟素質,是發展鎮域經濟的永恒主題,繼續把農業產業化作為主攻方向,把對接市場、發展特色、建立基地和做強龍頭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實施農業轉型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
2.3.1大力發展規模農業產業。根據市場優先、效益優先和突出重點的原則,立足資源優勢,繼續抓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建設,建設片區型農業。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以生產要素集約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的理念發展片區型農業,突出抓好具有日照區域特色優勢農業,盡快形成規模適度的優勢農產品區域。
2.3.2要抓好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及流通,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方面是做大做強現有的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擴大規模,提升檔次,重點培植一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提高農業產品附加值,在鎮域形成“公司+農戶”的農業產業格局。另一方面組織鎮域運輸銷售大戶,成立運輸銷售協會,積極搞好農副產品銷售。
2.3.3抓好生態觀光農業。以特色農業為依托,抓好集生產、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綜合型開發,大力發展旅游盆景、優質花卉苗木、特種水果,集觀賞和銷售于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