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峰
[摘要]抱子甘藍有含硫配糖體,抗癌防中毒雒生素多元,養生效果好;膳食纖維豐富,有助排便等健康好處。在本文中主要介紹了抱子甘藍的秋早熟栽培技術。
[關鍵詞]甘藍 栽培技術 溫燙浸種 培育壯苗
[中圖分類號]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145—01
1類型與品種
抱子甘藍屬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種的一個變種,分高矮兩種類型,高生品種莖高1m以上,葉球大,球徑在4cm以上,一般晚熟,矮生品種莖高50cm左右,節間短,葉球小,多早熟,從移栽到第一芽球完熟,早熟種90-100天,晚熟品種120d以上,市場常用品種有早生子持、王子、多拉米克、綠橄欖等。
2培育壯苗
在青海抱子甘藍分春、秋兩季種植,春季栽培必須使用早熟品種,如早生子持、綠橄欖等,可在2月上旬保護地育苗,4月初小拱棚定植于陸地,6月底至7月收獲,現主要介紹秋冬早熟栽培。
秋冬早熟抱子甘藍應在7月上旬進行育苗,此時正處高溫時節,先將種子溫燙浸種(550c)5-io分鈄1,待水溫降到40℃左右時,進行常溫浸種4-6h,在15-18C環境下催芽約2-3天,當種子850-/0以上發芽時,用遮陽網育苗15g/畝,精量播種,出苗后撤去遮陽網,2-3片葉時分苗一次,株行距分別為25-30株/畝為宜,此期應小水勤澆,以達到降溫保濕的效果。
3定植
抱子甘藍苗齡要求35-40天,幼苗5-6斤葉,幼莖直徑粗0.5-0.6cm為最佳種苗,因生育期長,要求要早耕曬垡,與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為最好,每667平方米需有機肥3500-5000kg,N、P、K三元素45%復合肥40-50蛔,而后做高畦栽培,畦面寬1.2m,栽雙行,(中晚熟品種栽一行),株行距為40×80,每667平方米栽2800株/畝,帶坨定植,定植后及時澆水,3-5天后中耕蹲苗。
4定植后的管理
4.1水肥管理
抱子甘藍定植后,5-7天及時澆水,中耕,而后小水勤澆,一方面保持土壤濕度,另一方面可起到降低地溫的目的,澆水應在11:00點前結束,此期配合澆水,追提苗肥2-3次,以氮肥為主,每次追肥后中耕培土,防秧苗倒伏。進入9月底土壤水分以見干,見濕為原則,10月份蹲苗結束進入結球期,又要保持土壤水分,以滿足葉球的生長需要。
4.2整枝打葉
當甘藍莖稈中部形成小葉球時,要將下部的老葉,黃葉及時摘去,以利通風透光,促進小葉球的生長發育。隨著下部芽球的逐漸膨大,還需將芽球邊的葉柄從基部摘掉,防止葉柄擠壓葉球而使芽球變型,摘葉要分批分次進行,每次摘葉不超過6片,分3-4次進行,防止摘葉傷口痊愈養分流失而影響植株生長。此外應當將松散酌葉球摘掉,以減少養分消耗。同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摘去頂芽(打頂),可促使下部葉球的膨大與早熟,以早生子持為例,打頂可在11月底,莖高50,單株以結球15-20個為宜。
4.3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也是生產抱子甘藍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經常發生的病蟲害有黑腐病、黑斑病、菌核病、病毒病及蚜蟲、菜青蟲等,但對抱子甘藍的危害最嚴重的兩種病害是黑腐病和菌核病。
4.3.1黑腐病。主要危害葉片和芽球,真葉染病,葉片邊緣呈“V”字形病斑,邊緣常具黃色暈囤,病斑向兩側或向內部擴展,致死葉肉變黃或枯死。濕度大時,小芽球從下部往上逐漸腐爛,變黑褐色,該病原為細菌性病,防治方法以農業防治為主,增施P、K肥可及時放風降溫,參考藥物有中生菌素800倍液、20a-/o葉枯唑800-100倍液、201e寧南雷1500-2000倍液、配合其它病蟲藥物防治。
4.3.2菌核病。該病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發病初期莖稈基部出現水浸狀不規則形狀斑,后期莖基濕腐出現白色菌絲體。嚴重時葉面及芽球均形成白色菌絲,防治方法圾時摘除病殘體,加強通風,每667平方米可用40%速百煙劑250-300克,5-7天一次,或葉面噴灑50%腐霉,多菌靈800信液+36%三氯異氰尿酸800倍液。
5收獲期
10月底至11月上旬,可收獲第一批抱子甘藍,此時氣溫也迅速下降,立冬前后需移植大棚假植,假植可降低成本,增加產量,使之繼續生長,陸續收獲。假植前不打頂,以便多生小葉,增加光合面積和產量。假植需帶土坨,開溝種植,株行距30cn×50cm,而后澆水、培土、防倒。隨著溫度的不斷下降,大棚內應加蓋一層農膜以防霜凍,同時注意防風,白天溫度控制在15℃,夜間5℃左右,其間陸續收獲,到2月底結束。一般667平方米產抱子甘藍1500-20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