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然
[摘要]從小麥選種、施肥、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小麥高產種植技術,長期為小麥高產種植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小麥高產 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158—01
和縣位于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西北岸,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等特點,氣候條件優越,適宜農作物生長,常年小麥種植面積50余萬畝,為提升我縣小麥生產技術水平,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本文將從選用優質高產品種,精細整地,種子處理,適期、適量、適墑和適深播種,科學施肥,查苗補種,合理灌溉,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防止倒伏,收獲管理等方面探討小麥高產種植技術。
1選用優質高產品種
根據我縣生產特點,小麥種植以春性小麥品種為主。適合我縣栽培的小麥品種主要為揚麥系統、寧麥系統、鎮麥系統的品種,如揚麥13、揚麥1S、揚麥16、揚麥20、揚輻麥4號、寧麥14、寧麥15、鎮麥6號、蘇麥188、生選6號等品種。
2栽培技術要點
2.1.1精細整地
土壤墑情直接影響整地質量,水稻收獲前要及時做好后期排水降濕工作,確保適墑耕地,避免爛耕爛整。采用先旋耕滅茬后再機耕15-20cm,最后耕透耙平艘田間達到耕層深厚,土壤細碎無坷垃,上虛下實,深淺一致無漏耕漏整的質量要求。
2.1.2溝系配套,防漬害
漬害是影響我縣小麥豐產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要在早春搞好溝系配套。對未開溝的套播麥田要趁墑開挖田內三溝對已開溝,配套不完善的要及時疏通,經冬季凍融交替,田埂塌落的,要及時挖溝筑埂,做到溝渠相通,確保排水暢通,防御漬害。
2.2種子處理
播種前將種子曬1-2個太陽,通過紫外線殺死種子表面的病菌和蟲卵,提高種子生活力,促進種子發芽。為防止病蟲為害,要結合藥劑拌種,用60克/升戊唑醇懸浮液(立克秀)以60m l藥劑加600克/升吡蟲啉(高巧)兌水1500—2000ml調成藥液,拌種100公斤的比例進行拌種,拌好后的種子應放在陰涼處晾干后晾干,避免陽光直射,受潮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用藥劑處理過的種子嚴禁用于食用或飼用,必須與糧食、飼料分開存放。
2.3適期、適量、適墑和適深播種
大力推廣適期、適量、適墑和適深科學播種技術,是確保小麥苗齊、苗勻、苗全、苗壯的關鍵。播種要均勻、播量準確、不漏播、不重播、深淺一致、覆土嚴密、地頭整齊。
2.3.1適期播種
我縣小麥適播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易受上茬作物收獲期的影響,隨著土地扭轉,種田大戶增加,粳稻種植面積逐年加大,大戶種植粳稻生育期偏長,成熟期普遍偏遲,要想獲得稻麥兩季高產,應選擇宜載品種,適當提早粳稻播期,確保10月底前適時收割,及時整田,保證在11月上中旬完成小麥播種。
2.3.2適量播種
控制播量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基礎,播量過大,群體多,個體弱、麥田封壟早,田間郁敝,易引起病蟲和倒伏減產。合理播量與品種特性、種子質量、播期早晚、整地質量等因素有密切關系。在小麥生產上基本苗數控制在18-20萬/畝。播種量應掌握在10公斤-12.5公斤左右,播種推遲要適當增加播量。
2.3.3適墑播種
小麥從播種到出苗,以田間相對含水量的70%—80%為宜。土壤含水量過高,容易造成爛種,土壤含水量過低,容易造成出苗不齊。秋種時若墑情適宜,要在秋作物收獲后及時耕翻,并整地播種墑情不足的地塊,要注意造墑播種。
2.3.4適深播種
實行擴行條播,可以提高播種均勻度,改善行間通風透光條件,在足穗的基礎上,提高分蘗成穗率,協調穗、粒、重的發展,豐產行距應擴大到25-30厘米。播種深度控制在2-4厘米以內,要做到不重不漏,到邊到角,深淺一致。注意播后及時鎮壓,以保墑提溫。
2.4合理施肥
一是要施足基肥,除施用有機肥外,每畝可施30公斤三元(NPK各15%)復合肥料;二是施返青肥,要抓住2月上、中旬半個月左右的有限季節,趁返青期天氣有雨,要及時趁雨追肥,每畝追施5-7公斤尿素,苗較弱的麥田,每畝用量增加到10-15公斤,如果天氣沒有雨,要及時澆灌,同時進行追肥,確保返青期麥苗能吸足肥水,促進春生分蘗和次生根發生,促進分蘗成穗,爭取較多的畝穗數。三是施拔節肥,每畝施尿素7-10公斤。追肥時期可提早到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趁雨追肥。小麥生育后期噴施1%-2%的尿素和0.2-0.4%的磷酸二氫鉀或美州星、氨基酸、腐植酸等生長調節劑可起到防早衰、預防干熱風作用。葉面追肥最好在晴天下午4點以后進行,間隔7~10天再噴一次。
2.5適時化控,防止倒伏
對于群體過大、出現旺長趨勢和品種不抗倒伏的麥田,要適時開展化控。使用生長抑制劑的效果比較明顯,主要噴施矮壯素及多效唑等化控藥劑,分蘗至拔節初期噴施均能抑制細胞伸長,縮短基部節間長度,控制植株過旺生長,降低株高,增強抗病抗倒能力,宜在拔節前1周左右施用,施藥過遲則失去控高防倒作用,過早施用效果不明顯,多效唑對小麥有抑制作用不宜與除草劑混用,以免對小麥生長造成不良影響。一般每畝可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20-30克,兌水30公斤噴霧。
2.6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2.6.1化學除草
芽前封閉除草播種覆土后每畝使用50%噻磺·乙草胺可濕性粉劑60g兌水30公斤土表噴施,防止雜草萌發。苗后除草:防除闊葉草每畝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毫升,或5.8%雙氟·唑嘧胺10毫升,對水40公斤莖葉噴霧。也可在小麥拔節前,用二甲四氯類防除部分闊葉雜草,注意小麥拔節后嚴禁使用二甲四氯除草劑防除闊葉雜草。以看麥娘等非抗性禾本科雜草為主的田塊,每畝用精嗯唑禾草靈80-100毫升,對水30公斤噴細霧,草齡較大應酌情加大劑量;以茼草等抗性禾本科雜草為主的田塊,每畝用3%甲基二磺隆油懸浮劑20~30毫升+6.9%精噁唑禾草靈50毫升或75%異丙隆100~150克,若混生闊葉雜草,另加10%苯磺隆粉劑20-30克。在使用世瑪、闊世瑪時要注意嚴禁超量與重噴,如遇上連續3天2℃以下低溫,不可用藥。
2.6.2苗期病蟲害防治
紋枯病:凡小麥紋枯病病株率達20%的田塊及時噴藥,每畝用20%井岡霉素可溶性粉劑50-75克,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50-100克,兌水30-50公斤噴霧。選擇上午有露水時噴藥,用足水量,盡量使藥液流到麥株基部,連噴兩次,間隔7-10天;遇澇時及時清溝瀝水,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發生程度。
麥蜘蛛:藥劑防治:當小麥百株蟲量達500頭時,可選用阿維菌素或20%噠螨靈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防治麥蚜每畝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克,兌水30-40公斤噴霧。病蟲混發時,可將上述藥劑混合施用,但要現混現用,一次施藥,病蟲兼治。
2.6.3后期著力開展“一噴三防”
普遍開展“一噴三防”。這不僅能夠促使小麥葉片變綠,增強葉片的光合作用功能,促進小麥生長,而且還能有效防治病蟲害和干熱風。每畝可用:70%甲基硫菌靈100克(或59.7%咪猛*多菌靈25克,或25%氰烯菌酯100ml,或25%咪鮮胺60毫升,或40%多*酮可濕性粉劑150克)+20%啶蟲脒10克(或50%氟啶蟲胺腈2.5克,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克)+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80毫升+氨基酸葉面肥50ml(或98%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30-40公斤均勻噴霧。
3適時收獲
小麥成熟以后,要適時收獲,最佳時期為蠟熟末期,此時收獲的小麥千粒重最高,產量增加。收獲過早,籽粒未能完全成熟,不飽滿,造成產量低、品質差;收獲過晚,生育后期遇陰雨天氣,會使籽粒內含物被淋溶,千粒重降低,同時也可能出現穗發芽、霉爛,嚴重降低了小麥的品質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