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全
[摘要]為探討豬丹毒病的治療方法,提高治愈率。本文從實踐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坡腳鎮要防好豬丹毒病,應該從加強飼養管理、加強檢疫、加強免疫接種、加強對病死肉尸和污物的無害化處理,及時治療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并有針對性地例舉了3個病例的治療方法供廣大同仁參考。
[關鍵詞]豬丹毒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243—01
2007年6月15日,坡腳鎮下壩村委會核桃壩村杜艷前來求醫。筆者就診時發現,該豬精神萎靡不振,臥地不起,臉眼腫脹,皮膚有突出的疹塊(因是黑豬,指壓變化不明顯),體溫42℃。診斷為豬丹毒。用80萬單位的青霉素3支和20%的安乃近30毫升混合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鈉注射液30毫升另一側肌肉注射,第二天復診,該豬精神好轉,開始吃食,繼續按原劑量注射2d后,食欲基本恢復,4d后病豬痊愈。
1病原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健康豬可攜帶豬丹毒桿菌,主要存在于扁桃體和回盲瓣等處。感染途徑主要以消化道,皮膚傷口,蚊,蠅等吸血昆蟲而傳播,此外,帶菌豬也會引起內源感染。在病豬的心、血、腎、脾及肝臟等病料中呈單個,成對或小叢狀。
2流行病學
2.1 3至6月齡的豬易感性最強
豬丹毒病小豬及大豬均會感染發病,但以3至6月齡的豬最易感,據統計,坡腳鎮3-6月豬丹毒發病占總發病例294頭的59.1%,7-10月齡易感性稍弱,占總發病例的28.6%,11-13月齡以上的易感性最弱,占總發病例的12.20%。
2.2豬丹毒病的發病季節
在自然條件下,本病雖然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炎熱、多雨季節流行最盛,每年4-9月份發病率較高,1、2、3、10、11、12月份發病率較少。
2.3我鎮豬丹毒常為散發性
由于豬丹毒病例在我鎮呈散發性流行,筆者做了調查和了解,其原因主要是2007年至今,坡腳鎮獸醫站放松了豬丹毒疫病的預防接種工作,尚未訂購豬丹毒菌苗。再加上近年來生豬價格一直不景氣,挫傷了養殖戶養殖積極性,造成飼養管理環節粗放,以致豬丹毒在我鎮一直呈散發性流行,嚴重威脅著養豬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3癥狀及病變
3.1急性型即敗血型,病豬體溫突然升高到40℃以上,不食,步態不穩定乃至臥地不起。眼瞼水腫,結膜充血,胸、腹、股內側皮膚出現紅斑,指壓易褪色,隨即又恢復紅色,有時有水泡,內含漿液,后變為痂塊,多數病豬減食,嘔吐,寒戰,病初便秘后腹瀉,糞便有時帶血,嚴重病例后肢軟弱,行走不便。黏膜發紺,呼吸增快,多在3-5d死亡,死亡快的往往不見皮膚病變。
3.2亞急性型又稱疹塊型,病程比較緩慢,病初體溫上升到41℃左右,食欲不振,2-3日后在胸、腹、頸、肩、背、股四肢等部出現界限明顯的疹塊,其形狀有方塊形,棱形,類圓形,稍凸出皮膚表面,觸之堅硬,輕者經數日消退,自行康復,重者呈暗紫色,隨后結痂脫落。有的轉敗血癥或慢性,死亡率相對較低。
3.3慢性型又稱心內膜炎型,病豬四肢關節發炎,腫脹,跛型;心內膜炎,呼吸困難,可視黏膜發紺,心跳加快,有時可聽到心內膜雜音,剖檢可見關節腔內有纖維索性滲出物,心瓣膜表面可見菜花狀贅生物。病豬體質虛弱,生長緩慢,病程長,較少死亡。
4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可作初步診斷。癥狀不典型的需借助實驗室檢查,采集病死豬的肝、脾、腎、淋巴結、骨髓、肉尸上的疹塊皮膚,關節液或心瓣膜增生組織等制成涂片,用革蘭氏法和瑞氏法染色后鏡檢,發現長約0.6-2.4μm,寬約0.2μm平直或微彎曲的細長小桿菌而確診。
5防治措施
S.1加強飼養管理。一是加強豬舍改造,建立通風、干燥、舍內設排尿溝,安裝自動飲水器,冬季增設采暖御寒設施。二是合理搭配日糧或飼料。根據不同品種,日齡或月齡配制不同的營養日糧,使之既能滿足維持需要的營養,又能滿足生長需要的營養或飼喂全價飼料。三是新購豬只必須注意:A.觀察豬只體況,購體況良好的,不購弱殘病豬。B.新購的豬只隔離觀察14天以上,健康者方可混群。C.不從疫區或疫點購豬。
5.2加強活畜市場,屠宰場,道路交通檢疫力度,防止一切帶菌、帶毒的動物或污物進入豬群。
5.3加強免疫接種。堅持定期預防接種,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必要時還需進行補免。常用的菌苗有:豬丹毒弱毒活菌苗,豬丹毒氫氧化鋁滅活苗。
5.4加強對病死肉尸或污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及時治療。其治療方法如下:
病例1:2010年7月24日-25日,坡腳鎮魚塘村委會代興洪家50-60kg的五頭豬兩天內先后不吃,26日本人就診時,5頭豬體溫41.7-42℃,呼吸急促,身上出現紅色疹塊,根據這些癥狀疑似慢性型豬丹毒,分別用氨芐青霉素(500萬lu)一支,安乃近(20% 10m)3支混合肌肉注射,隔7h用紅鏈健(主要成分復方磺胺嘧啶和強力霉素)10m 12支,靜注一次,相隔3h觀察,5頭豬有好轉,開始吃食,本人就用這種方法連用3天,第四天癥狀基本消除,后訪5頭豬全部痊愈。
病例2:2012年4月22日,坡腳鎮興隆村委會水井灣趙慶彪家中2頭47kg左右的豬不食,臥地不起,精神萎靡不振,糞便干硬,嘔吐,眼瞼腫脹,皮膚有凸出的方形疹塊,指壓褪色,體溫達42℃,初診為豬丹毒。用400萬1u氨芐青霉素1支,熱毒神針(主要成分:復方柴胡)10m 12支混合肌肉注射,第二天用炎熱雙效(主要成分:穿心蓮,主治腸炎、肺炎等)2支×10m l與好獸醫(主要成分:普魯卡因青霉素與青霉素鉀)一支混合肌肉注射,后訪痊愈。
6小結
我鎮12個村委會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病,都呈散發性,在3-6月齡的豬感染性最強,每年的4-9月發病率較高,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病雖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炎熱多雨季節流行最盛,建議使用青霉素類、磺胺類、清熱解毒類藥物對癥治療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