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南
[摘要]羊傳染性膿皰皮炎是由于傳染性膿皰病毒而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又被稱為羊口瘡。在綿羊和山羊較為常見,人偶爾可以感染發病。筆者根據多年從事畜牧工作的經驗以及對實際病羊的臨床表現及發病情況,提出以下的見解,希望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幫助。
[關鍵詞]羊口瘡 發病癥狀 治療措施
[中圖分類號]S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276—01
羊口瘡臨床上以舌、口唇、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皰、膿皰和結成疣狀結痂為最主要特征。已發病的羊只和帶病毒羊是口瘡病的主要傳染源。羊口瘡主要通過有損傷的皮膚和粘膜感染,健康羊通過與病羊直接接觸或通過病羊污染的廄舍和牧場而感染。由于病羊的唾液及脫落的痂皮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因此,病羊用過的廄舍和污染的牧場均可成為本病的疫源。本病多發于秋季,無性別和品種差異,以3-6月齡羔羊發病最多,常為群發性流行。2015年6月中旬孟連縣芒信鎮拉嘎村南嶺組扎四飼養的110只黑山羊全群出現采食困難,在嘴唇部呈桑椹狀突起的癥狀。現將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1發病情況
該羊圈建在自家的個人林地中,山好水足,廄舍建蓋合理。山羊購自景東縣,飼養一段時間以后開始發病,從開始發病到全群發病的具體時間不詳,待到全群羊發病到癥狀明顯后才到孟連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求醫(畜主自訴)。
2臨床癥狀
羊口瘡潛伏期為4-7天,臨床上分為唇型、蹄型和外陰型三種類型,此次在扎四養殖戶家羊發生的是唇型。
羊口瘡唇型在臨床中最為常見,病羊初期主要表現為口角于、上唇或鼻鏡上出現少許的小紅點,但很快會形成大一點的小結節,漸漸成水泡或者膿皰,等膿皰慢慢破潰以后,會形成黃色或棕色的疣狀硬痂。如果病情呈良性,痂垢會逐漸擴大、加厚,在干燥1-2周內痂皮脫落就會慢慢恢復正常.嚴重病例,患部不斷發生丘疹、水泡、膿皰、痂垢,并互相融合,而發展至整個口唇周圍及面部、眼臉及耳郭等部位,繼而形成大面積具有龜裂、易出血的污穢痂垢,痂垢下伴有肉芽組織增生。整個嘴腫大外翻,呈桑椹狀突起,此時病羊會因為無法進食而逐漸體力衰弱,最終導致死亡。整個病程時間長達2-3周。同時,常伴有化膿菌和壞死桿菌等繼發感染,而引起深部組織的化膿和壞死。口腔粘膜受害時,可以觀察到粘膜潮紅增溫,在唇內面、齒齦、頰部、舌及軟腭粘膜上發生外具紅暈的灰白色水泡,最終變成膿皰和爛斑,或愈合而康復,或惡化形成大面積潰瘍,而常伴有壞死桿菌繼發感染,發生伴有惡臭的深部組織壞死,部分羊舌會壞死脫落。有少數嚴重病例因沒有控制好病情而發展為肺炎,而導致死亡。
3剖檢變化
此次發病造成兩只羔羊死亡,當筆者及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趕到發病地點時,沒有見到已死亡的羊只。進入羊群逐個檢查發現所有羊只均已被感染,但沒有出現嚴重病羊,故沒有進行剖檢。
4實驗室檢查
由于臨床上有明顯的增生性桑椹狀痂垢癥狀,就未進行實驗室后續檢測。
5治療措施
5.1用0.1%-02%的高錳酸鉀液清洗創面,再涂296的龍膽紫;
5.2口服維生素B2按每公斤體重0.2毫克,在飼草中拌食,一日兩次:
5.3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克/毫升、肌肉注射病毒唑5ml/只,按1:2混合肌注,成年羊注射3毫升,羔羊用量減半或注射2毫升;嚴重病例每天使用青霉素、鏈霉素2次。
6控制措施
6.1不從疫區引進羊只和購買畜產品,如果必須購買羊只時,一定要進行詳細的檢查,并且單獨隔離檢疫2-3周,期間注重觀察,并徹底清洗蹄部和全面消毒。
6.2發生本病時,應立即對病羊進行隔離,保護好易感羊群,對于羊圈用2%氫氧化鈉溶液或10%石灰乳或20%草木灰徹底做好消毒工作。
6.3一定要定期對羊只進行疫苗接種。
6.4合理的飼養方法也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喂養羔羊食物時,盡可能的減少進食帶刺及堅硬的飼草,避免造成羔羊口腔等處的皮膚出現創傷。定期在羔羊羊圈內放置礦物質鹽和優質的紫花苜蓿,可以減少羔羊啃土啃墻對皮膚黏膜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