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楊雪 言利丹
《反家暴法》想要落到實處,還要通過制定實施細則,暢通司法最后一公里。
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同居暴力、冷暴力納入法律規范范圍,當事人可以申請人身保護令,《告誡書》可以作為法院審理依據……我國首部《反家暴法》都有哪些新亮點?它的“落地”能否有效遏制家暴行為?
新法亮點
1.精神暴力被納入家暴范疇
“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均屬家庭暴力。”《反家暴法》明確提出,“恐嚇、謾罵”等精神侵害行為,已經被正式納入家暴范疇,并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確。
也就是說,家暴不僅再局限于肢體暴力,精神暴力也屬家暴,如果經常性謾罵家人,就可能構成家暴。
此外,家暴受害者也不僅是婦女兒童,男性也是家暴受害者。經常遭受老婆家暴的“耳朵”,可以考慮用《反家暴法》對老婆表示抗議。
2.“共同生活”參照本法規
《反家暴法》在附則中規定,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本法規定執行。也就是說,同居的情侶也適用于這部法律,其間發生的家暴行為,也受到法律約束。
3.《告誡書》可做庭審證據
《反家暴法》規定,實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公安機關處理以后,如果不構成治安管理處罰,公安機關將進行批評教育或出具《告誡書》。
有調查顯示,在家暴受害向法院提交的離婚訴訟中,受害人的成功率很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害人沒有證明其遭受家暴的證據。《反家暴法》出臺后,公安機關出具的《告誡書》,便可以成為法院審判家暴離婚案件的證據,有助于幫受害人勝訴。
4.受害人可申請人身保護令
這部法律提出,當事人受到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狀況,可以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法院應受理。對無法進行申請的特殊人,其他有關組織和個人還可以代為向法院申請。
法院必須受理人身安全保護令,在72小時內要做出裁定,是發人身安全保護令還是不發,特殊情況須在24小時內做出。
人身保護令是什么?即由法院和公安機關保護申請人的安全,禁止施暴者靠近、跟蹤、干擾受害人,可以為受害人提供庇護場所。
5.發現家暴不報案將擔責
《反家暴法》還規定,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等其他單位,如果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及限制行為能力的人遭受家庭暴力,有責任有義務向公安機關報案。如果未及時報案,造成嚴重后果的,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6.監護人施暴可撤銷資格
《反家暴法》明確規定,監護人實施家庭暴力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被監護人的近親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等有關人員或者單位的申請,依法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另行指定監護人。
但是被撤銷監護人資格的加害人,仍應繼續負擔相應的贍養、扶養、撫養費用。
也就是說,如果老爸對兒子持續家暴,嚴重侵害兒子合法權益,法院就可以撤銷老爸監護人資格,另行指定監護人。同時,兒子的生活費,老爸還得照給。
需暢通司法最后一公里
在審判實踐中,真正能夠通過司法訴訟程序最終認定屬于家暴行為的案件數量僅占同類案件總數的10%。業內人士認為,司法實踐中,家暴案件仍然受到“舉證難”“取證難”以及“認定難”等現實因素制約,暢通反家暴的“最后一公里”確有必要。
北京市中勉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黃莉凌認為,家暴案件少有目擊證人。即使有,也很少愿意出庭作證或提供書證。到庭的證人往往是一方的親屬,因為存在利益關系而證明力較弱。同時,實施暴力行為與訴訟通常間隔一段時間,施暴痕跡難以查證,即使有傷痕,在對方否認的情況下也難以認定為系其暴力所導致。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民六庭副庭長張爽介紹,家庭暴力與家庭成員間的日常糾紛存在相似性,不少時候雙方都存在過錯,難以準確區分責任。如一些涉家暴離婚糾紛案件中,雙方當事人都提交了報警記錄,甚至一些報警記錄顯示雙方具有互毆情節,這給法院認定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帶來了很大困難。
“涉家暴訴訟中,雙方當事人是家庭成員關系,案情容易出現反復。”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家事審判庭副庭長趙玲介紹,審判實踐中就發生過這樣的案例,女方遭受家暴到法院起訴離婚,男方認錯后,女方心軟撤銷訴訟。過了一段時間家暴再次發生,女方再次到法院起訴離婚。但按照法律規定,一方在撤銷離婚訴訟后的一段時間內不能再提起離婚訴訟。因此,想要離婚也只能等待。
“《反家暴法》想要落到實處,還要通過制定實施細則,暢通司法最后一公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邵明表示,明確家暴案件中司法機關可以調查取證的對象、范圍和手段,對于因遭受家暴而面臨生活緊急困難的當事人如何進行司法救濟,以及《反家暴法》與相關法律法規如何銜接運用,這些細則將有助于進一步在全社會范圍威懾家暴行為,更好地保護家庭成員合法權益。
他山之石
每年的11月25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也稱“國際消除針對婦女暴力日”。這個日子的設立,旨在讓世界各國人們對日益嚴重的家庭暴力問題,予以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據聯合國婦女署統計,全球已有125個國家在法律上明令禁止家庭暴力,美國的“民事保護令”、英國的“家暴黑名單”、加拿大的“社區避難所”……面對家庭暴力這個世界性難題,國外許多國家都出臺了相應措施來應對。
美國:“民事保護令”構造安全島
目前,美國50個州都制定了反家庭暴力法律。在聯邦層面,國會先后制定了《兒童虐待防治及收養改革法》《家庭暴力預防和服務法》《援助遺棄嬰兒法》《針對婦女暴力法》,涉及的范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所有的家庭成員和與家庭成員有關的人。
按照美國的法律規定,家庭暴力所涉及的對象范圍包括:夫妻、離異雙方、同居戀人、男女朋友、前男女朋友、同性戀伴侶,以及他們的子女。家暴受害者可到法院申請“民事保護令”,申請禁止施暴人接近自己和家庭成員的住所、學校、工作場所,以及其他一切常去的地方。
英國:打老婆者要上“黑名單”
英國政府設立“家庭暴力注冊簿”,虐待妻子的人將被記錄在案,警方將長期監督、回訪,了解此人動向。
加拿大:設立社區避難所
加拿大政府在社區設立避難所,給急于擺脫暴力環境的婦女提供緊急援助,直到她們找到安全住所。避難所將始終置于警方的保護之下,讓施暴者無法接近,以保障受害者的心理和人身安全。
(本文選自:人民周刊 201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