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旭
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空軍在土、敘邊界附近擊落俄軍蘇-24戰斗轟炸機的“壯舉”讓世界震驚。普京隨后發表強硬言論,說這是“恐怖分子的同謀在背后捅刀”。而土方的態度始終強硬,埃爾多安堅持擊落入侵的俄機有理。于是,有人猜測俄、土之間將爆發大戰,至少也要讓土方付出代價,否則“普京大帝”的怒火難平。但戲劇性的是,就在感恩節前夕,普京突然“原諒”了土耳其,這樣的以德報怨實在讓人看不懂。美國白宮有在感恩節“赦免”火雞的傳統。而普京竟也在感恩節“赦免”了土耳其(土耳其和火雞的英文同是Turkey),這是否是巧合值得玩味。那么,俄羅斯是因為某些人說的軍力、資金不濟才吞下這樣的“苦果”嗎?
擦槍走火有必然性
冷戰期間,蘇聯和西方國家互相在空中對峙、挑釁不斷。烏克蘭危機以來,復蘇的俄空軍不斷在北極、波羅的海、黑海等戰略方向測試著北約的戰備能力。北約表示,2014年其緊急出動戰機攔截靠近其盟友國境的俄軍機次數超過400次,是一年前的四倍。2015年前11個月,相似事件也有300次。與此同時,俄方則稱,北約緊貼俄國境飛行的軍機架次也增長了一倍。這種戰機的邊緣沖突式遭遇是非常危險的,極有可能造成飛行員誤判而擦槍走火。例如,在2014年3月初和2015年3月,俄軍3架蘇-30和4架蘇-24就曾對在黑海集結的美、土兩國軍艦進行了空中突擊演習,土方稱俄戰機曾短暫侵犯土領空,直到土方戰機到現場才撤離。
當俄軍進入敘利亞開始空襲行動后,此類事件就急劇增加。最嚴峻的一次發生在10月初,俄軍1架蘇-30戰斗機曾用火控雷達將土軍1架F-16鎖定了超過5分鐘。埃爾多安還就這次遭遇戰譴責俄方,說他們越來越無法忍受,北約也警告俄羅斯稱其入侵土耳其“極端危險”。
10月9日,美國撤出了部署在土耳其的“愛國者”導彈系統。按邏輯說,俄軍開始在敘空襲后,土耳其受到的空中威脅不是更小而是更大了。因此,“愛國者”撤離應該被理解為避免誤擊事件發生。歷史上,“愛國者”這類中遠程防空導彈誤擊友軍或平民目標的事件不在少數。遠的有1988年7月3日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用“標準”艦空導彈擊落伊朗655號航班,近的有2014年7月17日被“山毛櫸”防空導彈擊落的馬航MH17航班,責任方不管是烏克蘭軍方,還是親俄武裝,可以肯定的是,哪一方都不會將民航飛機設定為靶子,這純粹是一次誤擊事件。
據媒體報道,蘇-24被擊落前正執行對恐怖分子目標的攻擊任務。而土方稱,俄軍在打擊土庫曼民兵,他們被土方視為親人。其實,除了土方所稱的手足關系,威脅到自身安全才是真相。事發地區正好位于敘北部進入地中海的戰略通道,這里若被盤踞在附近的庫爾德人占領將不堪設想。自敘內戰爆發以來,多支庫爾德武裝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北部坐大,大有成為獨立王國的趨勢。土方一直在催促美國在敘北部劃設禁飛區,但美國一方面打擊伊斯蘭國要靠庫爾德武裝,一方面又不想與俄軍沖突,因此土耳其對美國的“軟弱”一直頗為惱火。于是,土方就靠扶植土庫曼民兵建立緩沖區與庫爾德武裝對立。
為何俄軍戰機會不斷采取危險的邊緣沖突式動作呢?俄羅斯專家經常會說,這是因為俄軍總體上要比美國和北約的總體軍事力量弱,而莫斯科對這點心知肚明。因此,俄方在處理其相對弱勢的軍事地位時,慣常采用的做法就是制造更多的事件,展現其提高利害關系的意愿,以及不惜將事態擴大至正面交火的決心。擊落蘇-24事件暗含的信息并不是俄羅斯將開始同土耳其或北約直接開戰,普京不會這么做。但這會促使俄羅斯更愿意冒風險,因此若西方國家不希望頭疼,就應該敦促土耳其讓步。
復盤蘇-24被擊落的疑點
疑點1:俄機的飛行路線
雖然土、俄兩方對俄機的飛行路線各有不同的表述,但即便按俄方給出的飛行路線來看,該機是從敘利亞西部拉卡基亞附近的赫梅明空軍基地起飛,繼而直向東飛,爾后折返向西,似乎像是執行任務后返航,但又突然折向西北方向,遂后飛向事發地區。假設俄機的打擊/偵察目標是在這個事發地區附近,那么俄機為何不徑直飛向這個地區,在地圖上看,從赫梅明空軍基地到事發地區的直線距離只有幾十千米!但俄機卻向東飛一大段后,在中途調轉機頭拐了一個大彎,這究竟是為何?或者再假設俄機的打擊/偵察目標是在折返點附近,那么返航的飛行路線就不應該經過事發地區上空。
根據早前土、敘雙方戰機和后來土、俄雙方戰機在敘北部邊境附近屢發的邊緣沖突式遭遇,我們似乎可以依據邏輯推理得出如下結論,俄機繞路的飛行路線是一種聲東擊西的戰術動作,其目標在于使土方或北約的防空指揮系統來不及反應而顧此失彼,甚至可能是測試土方或北約的防空反應時間,其真實的打擊/偵察目標就是在事發地區。
被擊落的蘇-24殘骸
疑點2:俄軍遠程警戒雷達為何不向蘇-24告警
前面說過,事發地區距離俄軍基地只有幾十千米的距離,網絡上也可見俄軍基地部署了專為S-300PMU-1防空導彈系統研制的96L6E型UHF波段遠程警戒雷達,作用距離300千米。按理說,這種雷達可輕松探測到在土耳其國土內200多千米的空中目標。不管怎樣設伏,只要兩架F-16飛近就會被發現、跟蹤和識別,俄軍地面指揮部會向蘇-24提供足夠的預警時間。
這樣問題就來了,難道F-16可以在俄遠程雷達的顯示屏上隱形,還是俄雷達由于技術故障、人為失誤壓根沒發現F-16或沒向蘇-24通告?這顯然不符合邏輯。或許,收到地面指揮部的警告后,俄機飛行員認為土機只是來護送他們一程,而不會擦槍走火。
疑點3:擊落俄機的是近距格斗彈還是中距攔截彈
土空軍F-16究竟發射的是什么空空導彈擊落了蘇-24?據可靠資料顯示,土空軍的空戰武庫包括:AIM-120A/B/C-7中距攔截彈、AIM-7E/F中距攔截彈、AIM-9E/F/X/M/L/I/S/P3近距格斗彈。網絡上曾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報道,有說是AIM-120中距彈,也有說是AIM-9近距彈。
表面上看,擊落蘇-24的“兇器”并不怎么重要,完全在于土機飛行員的臨時判斷。但深究起來,卻意味著土、俄雙方截然不同的遭遇模式,得到不同責任方的結論。根據雙方給出的飛行路線圖顯示,俄機在土、敘邊界是由東向西飛向事發地區,土機則是由北向南飛向事發地區。
若土機發射的是AIM-120中距攔截彈,合理的解釋是,土機飛行員早知道攔截意圖被俄雷達掌握,必須盡早開火,先下手為強。但中距彈的殺傷概率高低還需考慮目標的距離、速度以及是否處于不可逃逸區,中距彈的雷達照射還會讓蘇-24機上的雷達告警接收機發出威脅告警,蘇-24會機動規避而更早逃逸。可以想象,土機飛行員在空情高度變動的時刻,想在盡可能遠的距離上開火,因為敵機隨時有可能飛出國界(噴氣機每秒飛幾百米)。于是,土機飛行員可能看到目標短暫進入領空或者即將進入領空,就發射了中距彈。但隨后蘇-24就調轉了方向,而導彈依然追著目標飛到敘利亞領空,直至命中。事后,生還的蘇-24飛行員說被擊落前沒有意識到任何威脅,這說明中距彈有利土方而不利俄方。
若土機發射的是AIM-9近距格斗彈,合理的解釋是,土機飛行員想查明來機的身份并警告其已進入領空,遂近身接敵,但來機無視警告,于是土機追擊到敘領空,繼而發射近距彈。這種假設倒是很符合俄方對事件的描述。蘇-24作為一種最大起飛重量35噸的重型戰斗轟炸機,機動性肯定不如F-16。再加上蘇-24對采用紅外制導的近距彈無預警能力,被尾追擊中也正常。于是,F-16在蘇-24的后半球近距離發射近距格斗彈,命中率就很高。因此,發射近距彈的假設有利俄方而不利土方。
當然,也有可能是土機先發射了中距彈,但未命中。爾后接近,又發射近距彈才命中。但土機為何非要致俄機于死地,目前還找不到合理的解釋。若此假設成立,那土方的責任就更大了。
疑點4:土方如何伏擊蘇-24
土方如何能伏擊蘇-24,如果沒有對敘領空的大面積和情報和監視能力,是做不到的。土方很可能使用了自己的E-737空中預警機或北約預警機部隊的E-3來監視敘利亞空域。土空軍共有4架E-737空中預警機,而北約有17架E-3,在增援北約東歐成員國的空防巡邏中已經使用過。這些預警機具備同時搜索、監視空中和海上目標的能力,可大幅提升土軍情報監視和指揮能力。E-737機上裝有多功能電子掃描陣列(MESA)雷達,可進行360度無縫隙空域探測,而且對戰斗機目標的下視探測距離為370千米。可以想象,俄軍在敘空襲開始后,E-737一定不會閑著,4架飛機完全可以實現24小時輪流對敘領空的全面監視。
可以說,俄機從基地起飛的那一刻起就被土軍的E-737監視了,不然土機不可能及時趕到事發地區。俄機向東的佯動并沒有遲滯土軍戰機攔截的反應時間。如果說俄方有任何戰術誤判的話,那就是他們沒有料到空中巡邏的E-737和戰斗機竟有如此快速的反應速度。
地面雷達引導截擊是蘇聯發展的空戰模式,這種作戰模式是由地面雷達、人力觀察哨等組成預警系統,而防空截擊機則做好出擊準備。當預警系統發現目標后,指揮所命令截擊機起飛攔截。這種模式曾在越南獲得極大的成功,但這種地面雷達引導截擊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戰場。地面雷達受到地形地貌、地球曲率的影響,遠程低空搜索死角很大,不難發現在遠程低空滯空待命的敵機。而攔截機起飛爬升段,很難做出有效規避動作,雷達也不能指向目標搜索。所以保持空中存在,以預警機為核心建立預警系統將是防御方的首要選擇。
土耳其為何強硬?
為顯示強硬立場,俄已經在敘海岸部署了“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裝備64枚S-300F遠程艦空導彈),增加了護航戰斗機的數量并在赫梅明空軍基地部署了S-400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這些先進裝備會讓土耳其望而卻步嗎?或者說土、俄軍隊的劍拔弩張會再一次“走火”嗎?
土耳其的底氣首先來源于自己的硬實力。土空軍總共裝備240架F-16(Block 30/40/50)戰斗機,擁有對駐敘俄軍戰機的局部優勢。其次,土方認為本土受到攻擊時可以得到北約的援手。距離土、敘邊境以北60英里的伊斯里克空軍基地存放著60枚美國的B-61核航彈,而根據北約與土方的協議,在北約批準的前提下,土軍可以使用這些核彈。
為了抵消俄軍在遠程地空導彈方面的優勢,未來土軍或將采取以下幾種應對措施。執行攔截任務的F-16可能在距土、敘邊界更遠處就發射中距彈;在邊界部署近程地空導彈;向美國求助,得到一些電子對抗、告警設備。若事態進一步升級,也不排除土方向敘反對派秘密輸送便捷式防空導彈的可能。那時,低空飛行的俄軍固定翼戰機和直升機都會受到威脅。
冤家宜解不宜結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翻開歷史長卷,雖然土、俄之間征戰和敵視不斷,但十多年來兩國關系緩和許多,經濟和人文交往頻繁。2007年,土耳其公開招標采購遠程防空導彈,金剛石-安泰防空康采恩曾拿出S-400參與競標。土耳其即將建造的首座核電站亦是由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承建。俄欲將先進的軍事、核能技術與土分享,這顯然不是敵國之間的做派。
毋庸置疑,這次突發事件使土、俄兩國關系受到嚴重威脅,土、俄兩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都激動到了極點。但雙方已經有過幾近走出死胡同的歷史經驗;其次,任何一方都不希望通過削弱對方幫助第三者(尤其是伊斯蘭激進分子);最后,土耳其非常明白,盡管自己不喜歡巴沙爾,但鄰國局勢的動蕩可能會對土社會的穩定產生反作用,而且土國內還存在著激進的伊斯蘭主義情緒,其支持者無論埃爾多安與俄關系如何都準備反對他,“攘外必先安內”應為他的上策。
兩國關系的惡化是因敘利亞問題,更確切的說是巴沙爾是否要繼續掌權而引起的,是一種短期的現實沖突,是完全可以調和的矛盾。因烏克蘭問題,普京在西方國家的信用幾乎“破產”,現在正是建立自己“朋友圈”的時候。近來,俄羅斯已經與美國的傳統盟友拉近了關系,如:埃及、以色列、伊拉克、法國,若土耳其再投入俄羅斯懷抱,那美國的“反俄聯盟”真要崩潰了!
其實,這次真正讓普京動氣的倒不是土耳其擊落俄機,而是土耳其在事發后先跑去和北約商量,而不是去找俄羅斯。這點可從事件發展的順序得到驗證。首先,各路媒體在墜機后都說是土戰機擊落了蘇-24,而俄方卻表示要查明原因,這實際是等著土方表態。若土方愿與俄親近關系,俄方可能就將此事定性為技術故障導致的誤擊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而土耳其卻第一時間召集北約商議,把俄方晾在一邊。于是到當天晚間,普京才指責土耳其和伊斯蘭國恐怖組織是“蛇鼠一窩”。但此后,俄方只使用“仁慈”的經濟制裁,這等于是“赦免”了土耳其。對普京這樣一個作法硬派的領導人,能做到打不還手,是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這在以后將成為拉攏土耳其的砝碼,這難道不是給普京最好的感恩節“禮物”嗎?
(本文選自:航空知識 201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