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慶達
摘要:當前大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全新的師生互動機制是社會需求所需,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的主體意識相對于以往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要求大學生除了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以此來應對人們當前所追求的和諧、民主、平等等社會理念,并逐漸將此理念奉行為今后的思想活動準則。本文則對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師生互動機制的應用及實踐分析。
關鍵詞: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師生互動機制
“和諧教育”在生活化和人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情況下”打破了傳統僵化、滯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僵局,單向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師生互動機制強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平等,更突出在信息源豐富的今天教育者不再以狹隘的眼光看待學生,則是用包容視野觀察學生,突出人性化教育特點。因此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要想使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間達到和諧平等的關系,就要通過有效且充分的互動形式增進二者之間的信任和親近感,發揮思政教育的導向性作用。
一、師生互動機制的研究現狀
國外學生是研究師生互動主要從課堂行為、教師教學壓力,師生身心健康與課堂師生互動及教師的課堂態度、情感與期望等幾個方面。在西方教育學的理論成果中出現不同的師生關系觀念,如法國的阿蘭認為,教師的基本任務是嚴格要求他們學習古典著作,磨練學生的堅強意志,但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個性。赫爾巴特認為應讓學生對教師保持一種被動狀態,要把教師放在教育體系中心并發揮教師的權威作用,如果學生不愿學習,應對他們采取強制措施。國外學者還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對師生關系進行了探討分析,如著名的艾雪黎、帕森斯等人的師生行為價值取向和互動模式,其中帕森特認為班級是由師生組成的正式教育組織社會體系,教師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能決定學生個人行為是否與班級統一。
當前我國對師生互動的研究主要從心理學、社會學及教育學等不同角度展開,例如在心理學領域中,研究者們主要研究師生互動系統性和互動內容。例如李虹就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在《課堂師生互動模式及其社會心理學分析》一文中研究了課堂師生互動研究。在社會學領域中中,研究者就從角色和相互之間的行為對師生互動進行理解和研究,吳康寧其著作的《教育社會中》中分析教育中學生、教師基本角色、教育中學校、班級的主要社會組織及教育中的課堂教學核心社會活動研究闡述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在教育學領域方面,主要從師生互動中的師生互動、師生關系是否具有教育性對課堂師生互動進行研究。
二、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師生互動機制的構建模式
(1)實施情景誘導
情景誘導也就是為了能夠實現教學目標,依照實際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特點,創設相應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能夠得到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對學生思維起到一定的激活作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情景創設是師生互動機制的開始環節,通常可以將其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創設感情情境。教師在一走進課堂就要面帶微笑,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將教學內容中的情感素材均深入挖掘,最大化的激發學生好奇心,采用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讓學生進入到“憤”、“悱”的最佳學習狀態:第二創設學習情景。在學習情景創設中可以分成問題情景、案例情景、討論情景以及操作情景等等,不管是哪一種情景在創設過程中一定要將問題性突出,在學生在自身思考和探究過程中逐漸掌握相關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時會需要進行幾次學習情景創設,具體情況需要依照學生的學習狀態決定;第三提供相應的引導性材料。在教學過程中引導方法可以分成語言描述情境、實物演示情景、多媒體手段聲像呈現情景、表現體會情景、音樂渲染情景等等,教師可以依照自己的教學風格及綜合素質選擇合適的情景設置方式。
(2)實施自主探究
學生自主探究是師生互動機制的實現基礎,在情景誘導之后,對學生求知欲有一定的激發作用,因此可以進一步組織學生實施自主探究。首先將學生自主探究時間留足。一方面要盡可能的減少書面作業,將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實施資料查詢,讓學生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將學生的自學時間留足,在學生對教材內容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深入領悟所學知識,積極探求重點及疑點,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熱情。其次加大探究方向引領。在師生互動機制中必須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計劃性以及組織性,引導教師需要做到“導在所有導,放在當放”。再次需要提供相應的探究素材,在探究素材中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別為學生課前材料、教師補充材料以及教材提供材料。讓學生依照創設的情景和以上相關材料結合,對本節課內容實施自主探索,解決自己認識上以及思想上的疑點。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探究出問題的本質。
(3)強化合作交流
在合作過程中可以分成兩種,分別為生生合作和師生合作,交流也可以教師和全班學生的交流以及和個別學生的交流,或者是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等,合作方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靈活掌握相應的方式,對于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則需要實施精講示范。比如在哲學前言部分講解的時候,則可以首先實施學習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強化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首先讓學生拿出詞典,將“哲、哲理、哲學”的含義查看清楚,之后開始實施資料查找。在相關材料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哲學的理解實施探討和討論,教師則在學生探討過程中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四)加大反思生成
學習過程本身也就是信息的心理加工過程。只有將這一過程完整的走完,也就是直視一思維一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將看到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單純的依靠死記硬背是無法掌握這些知識的。自主學習過程則也就是知識建構基礎,合作交流是攻克難關,反思生成則是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反思生成也就是學生自主學習得到的知識進一步實施歸納、總結,為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轉化成學生的基本素質。所以說反思生成在師生互動機制的最后升華,在實際應用中則可以將反思分成兩種:課內反思和課外反思,教師在實際應用中則可以依照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方式。
三、結語
師生互動機制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實施,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感悟,同時還能夠在師生共同機制中形成一定的教學風格。本文則在對目前師生互動機制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師生共同機制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施策略,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