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潤葉
摘要: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至關重要。本文,淺析了開展培訓的重要性,針對農民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明確“一個目標”、著眼“兩個關鍵”、把握“三實”原則、體現“四性”特點、搞好“五個結合”、注意“六個問題”,選準培訓時間,豐富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模式,確保培訓工作取得實效。
關鍵詞:農廣校;新型農民;科技培訓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做好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一項重要職責。為此,我們結合多年的工作體驗,就如何充分發揮農廣校主陣地作用,確保農民培訓取得實效,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開展農民培訓的重要性、必要性
大荔位于關中東部,轄1個街道辦事處、15個鎮,272個行政村,26個社區,總人口73萬,耕地140萬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棉、果、菜、畜等特色農業發展一直位居全省前列,“1008”(黃花菜、紅棗、西瓜、花生)馳譽全國,是“中國棗鄉”、“陜西第一產棉大縣”、“百萬畝設施蔬菜基地縣和示范縣”。隨著特色產業的不斷發展,農民對學科技、用科技的愿望強烈,對了解農產品市場行情,掌握農產品營銷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因而,廣大農民迫切需要農技部門提供技術培訓服務。
大荔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據統計,全縣有農業人口63萬人,占總人口的87.5%,農村勞動力32.4萬人,占農業人口的51.4%,其中文盲半文盲占15%,小學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占45%,高中文化占3.5%,具有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5%,受過職業技能培訓的不足10%。據抽樣調查,高中戶比小學戶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初中戶比小學戶人均收入多249元,高出1.4倍;小學戶比文盲半文盲戶人均收入多73.9元,高出0.5倍,說明了農民現有知識量和技術能力對其收入的高低有直接的影響,文化程度越高,其收入也必然越多。因此,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是全面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加農民收入的客觀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
二、農民培訓的成效與問題
近年來,緊緊圍繞“培養新農民、服務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這一主題,充分發揮農廣校在農民教育培訓主渠道作用,努力創新和探索新形勢下農民教育培訓的新思路,堅持面向農民、突出重點、靈活多樣、講求實效的原則,積極開展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技術培訓,認真組織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培訓”、“農民學歷教育培訓工程”等,2014年組織舉辦技術培訓406場34600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5000余份,接受農民技術咨詢7000余人次,為加快當地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2014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120元。
三、工作舉措
3.1遵循“123456”要訣,確保培訓取得實效
明確“一個目標”。就是將科學技術和操作技能傳授給農民,讓農民一學就會,一會就用,一用就靈。
著眼“二個關鍵”。就是針對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抓住關鍵環節的關鍵技術。在蘋果產業化技術推廣和培訓上,原主管農業副省長王壽森同志將復雜的蘋果技術總結為“大改型、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四大關鍵技術,使復雜技術變得簡單明了,抓住了要害,抓住了關鍵,很快在我省果區得到應用推廣,收到實效。
把握“三實”原則。就是培訓工作要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如果在果區開展技術培訓時,不錯開群眾施肥、疏花、疏果、采果農忙季節安排培訓,那么參加培訓的人就會寥寥無幾。
體現“四性”特點。就是科技培訓的內容必須體現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科技培訓不同于基礎教育,也不同于理論教學,重在傳授技術,掌握技能,不求知識全面系統,面面俱到。
搞好“五個結合”。一是科技培訓要與行政推動相結合。這樣能夠得到部門和鄉鎮領導的更大支持,有利于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是培訓要與更新觀念相結合。部分農民群眾受傳統農業生產影響根深蒂固,思想保守,觀念落后,接受新生事物的敏銳性和積極性不強。往往是教師講得生動,群眾聽得激動,回家后不見行動,依然我行我素,原來怎么干,還怎么干。因此,在技術培訓的同時,觀念的更新不可忽視。一定要想方設法從深處觸動思想,提高認識,使他們樂于培訓,自覺行動,將科學技術應用農業生產。三是科技培訓要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在開展培訓時要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深入生產第一線,調查了解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技術難題,了解群眾渴望的技術需要,使培訓工作具有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四是科技培訓要與科技示范相結合。群眾看重現實,看重效益,只有在當地樹立樣板,用典型示范帶動,使他們學有榜樣。五是科技培訓要與技能鑒定相結合。
注意“六個問題”。一是注意培訓師的選拔。對選拔的培訓師根據各人專長進行分類,建立專家信息庫。開展培訓時,有針對性的從專家庫里選拔合適的培訓師進行培訓。二是注意培訓教材和培訓大綱編寫。不同的地方,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不盡相同,每次培訓都應編寫不同的培訓大綱或教材。切忌不管到那里,不分培訓對象,用一個大綱培訓到底。編寫培訓教材不求長篇大論,系統深刻,只求能將關鍵技術闡述清楚,達到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三是注意培訓方式方法。培訓的方式方法很多,如以會代訓式、課堂講授式、現場講解式、現場演示式、組織收看光盤錄像式等等。大部分的培訓多以會議式課堂講授為主,培訓師一人滿堂貫,滔滔不絕。往往這種方式效果都不很理想。一般來講,采取現場服務、現場演示、現場解答的方式效果都比較好。四是注意防止培訓流于形式。組織技術培訓要象經營產品那樣,樹立品牌戰略,切忌形式主義,走過場,只求培訓場次人數,不管培訓效果。不注重效果的培訓,既造成人、財、物的浪費,又不受群眾歡迎。五是注意防止借培訓之名搞廣告宣傳。如果將培訓活動搞成產品推介會,搞成廣告宣傳,那么群眾就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就不會進行很好的配合,這樣的活動就容易砸鍋。六是注意建立培訓評價機制。凡是開展技術培訓,就要制定一套培訓效果評價方法,形成評價機制。通過培訓效果的反饋、評價,才能不斷總結完善,提高培訓效果。
3.2圍繞主導產業,扎實開展培訓
按照“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的總體要求,堅持“培訓到村,落實到人”。培訓過程中要明確培訓主體,選準培訓時間,豐富培訓內容,創新培訓形式。
3.2.1明確培訓主體,實行“點”“面”結合
在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培訓工作中,只有以各示范村的種養業能手、農村經紀人、科技帶頭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為培訓對象,對他們進行系統的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專項培訓,充分發揮他們的輻射示范作用,才能達到“以點帶面”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2選準培訓時間,力求“忙”“閑”結合
培訓時間上,只有抓住農事季節,選擇在農民有空閑時間,重點加強作物栽培、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的培訓,才能做到農民生產、學習兩不誤,做到“忙”與“閑”的有機結合。
3.2.3豐富培訓內容,做到“供”“求”結合
培訓內容上,一定要結合培訓村的主導產業和農民的需求,針對農民在日常生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和關鍵技術進行講解,然后再留出時間由農民主動提問,專業教師——解答,改“填鴨式”教學為“菜單式”教學互動,切實滿足農民需求。
3.2.4創新培訓形式,力求“理論”與“實踐”結合
培訓方式上,按照“培訓教師進村、媒體資源進村、培養人才進村”的要求,采取。集中教室講理論、田間現場講操作”的模式。即每次集中培訓后,都要在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手把手”、“面對面”的現場指導。現場指導形象、直觀,可操作性強,因此顯得尤為重要,“口頭講授十遍,不如示范一遍”,真正讓農民一學就懂、一看就會,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2.5強化培訓手段,開展遠程培訓
一是利用各村信息站的網絡平臺,積極開展數字化多媒體遠程培訓。二是根據目前農民擁有手機數量逐年提高的情況,把近年出現的一種新的遠程培訓模式移動學習引入農民科技培訓工作中,使農民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利用手機的短信平臺進行交互式的技術培訓、信息交流。
3.3強化培訓陣地,建設科技書屋
在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廣大農民要求培訓工作不能僅限一時一地,希望“學習有場所,咨詢有專家”,農民迫切需要建立致富的“加油站”,留給農民“帶不走”的課堂。
3.3.1建立農民科技培訓學校
在培訓所涉及的村,利用村小學、村辦公室,建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學校,掛“農民科技培訓學校”的牌子,為農民學科學、學技術提供陣地。
3.3.2在重點示范村建立農民科技書屋
建好科技書屋,是培訓工作的延伸、完善和補充,便于農民結合培訓內容,鞏固所學知識,在勞動之余,能看書、看報、查找資料,充分發揮科技書屋“學習陣地”、“政策宣講陣地”的作用。
3.3.3建立專家咨詢服務臺
由于每次培訓的內容和時間有限,很難解決完農民朋友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了更好地搞好培訓后的技術服務,采取下發專家咨詢卡,公布專家的職稱和專長以及電話號碼的方式,讓農民朋友在遇到生產技術難題時有咨詢的平臺和為之服務的對象,進一步鞏固培訓內容,夯實培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