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
摘要:化學是我們主要學習的課程之一。為了能更好的學習化學,首先應該對化學這么課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闡釋了對化學的認識。
關鍵詞:化學:認識
我們如何在日常的教學中讓學生正確解讀的解讀化學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準確地理解化學
現在人們談“化學物質”就色變,大家疾呼人類已被化學物質包圍了,化學物質已進入到人的每一個空間,滲透到人的每一個細胞,這種生活還怎么過啊。請問“什么是化學物質”,而“非化學物質又是什么”。現在有這樣的一種解釋,來自自然界的物質就是非化學物質(自然物質),由工業生產得到的物質就是化學物質。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解,則某種來自自然界與工業生產的物質之間一定存在本質的區別。事實卻并非如此,如:植物體內的葉綠素與人工合成的葉綠素都是葉綠素,它們在人體起的生理作用完全是相同。所以,無論什么出身的某種物質都是同一種物質,可能工業生產的物質所含副產物、成分比例或吸收效果不如自然物質,但物質本身的意義不會因是否自然或工業生產而不同。
更有甚者,把由物質引發的中毒、危害或污染事件的責任都強加給“化學”,這更是不講理的邏輯。試想:當你看到流言蜚語、惡言中傷、惡意誹謗的時候,你會認為是語文出了問題嗎?當你看到火箭發射因為數據計算錯誤而失敗的時候,你會認為是數學出了問題嗎?當你看到用電引發人員傷亡或重大火災的時候,你會認為是物理出了問題嗎??你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么,為什么人們看到蘇丹紅、吊白帶、三聚氰胺、溫室效應、赤潮等事件或現象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化學出了問題呢?那是因為人在認識上出現了短視現象,由于目光只盯在事情的表面上,從而犯了以點概全的錯誤。其實,所有這些事件或現象的發生,確實與化學有著緊密地聯系,運用化學知識能幫助我們分析和解決其中的問題。這正說明了化學與社會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化學對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著積極而又廣泛的意義。
當碰到跟化學有關的社會生活問題時,首先不要想到這是化學出了問題,而是人的道德出現了問題。這樣的思維會幫助你準確地理解化學,用客觀的心理和態度來看待化學。
二、辯證地看待化學
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兩面性,如陽與陰、好與壞、對與錯、長與短、厚與薄等,參照的標準不同,它所具備的意義不同。化學應用在社會生活中也有這種兩面性,如果不用辯證的眼光來全面看待化學,就可能讓自己戴上單色的眼鏡,片面甚至極端地看待化學。
化學運用中“正與反”的辯證關系。如:曾出現過的三鹿嬰幼兒奶粉受污染事件,中間涉及了一種物質叫“三聚氰胺”,為純白色晶體,無味,溶于熱水,微溶于冷水,是用途廣泛的有機化工原料,在生產三聚氰胺甲醛樹脂(MF)和用做阻燃劑、減水劑、甲醛清潔劑等方面有著廣泛運用。但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它的高含氮量,把它添加到奶粉中充當蛋白質,最后導致當某些奶粉中毒事件。出了問題以后,有人把“三聚氰胺”當作罪魁禍首,還有人叫嚷著要揪出發明三聚氰胺的幾位院士,這是不應該的。三聚氰胺只是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來謀利,不能只盯住三聚氰胺喝了會使人中毒的一面,而掩蓋三聚氰胺對人類物質生活帶來的積極作用。所以,化學在應用的時候有積極的一面(正),也有消極的一面(反),只有認清這種“正與反”的辯證關系,才能發揮正面的影響來造福人類。
化學運用中“主與次”的辯證關系。如: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強后盾,當前化石燃料依然是生產生活的主要能源,特別是煤的重要地位仍然無法撼動。但煤燃燒會排放出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有害氣體,帶來大氣污染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排斥燃煤,把煤的燃燒當作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這樣理解也是片面的。煤作為能源的重要作用,是我們認識煤的主流思想,對于煤帶來的大氣污染是次要問題,可以通過煤的除硫或煤的氣化等技術來得到優化。所以,化學在運用中還存在“主與次”的辯證關系,認清主次,才能把握重心,優化細節。
當你遇到化學有關的問題的時候,當你要評價化學在其中的意義的時候,如果你只看到了化學意義的某一面,你應該去想想化學意義的另一面,這樣你一定會得到客觀的答案,形成科學的認識。
求“美”的化學。化學世界中有很多美的東西,如:不同物質具有不同顏色;一種物質處于不同條件下,可具有不同顏色;分子結構和物質結構具有建筑學的藝術和結構美;現代技術能將原子任意組合搭建成人們需要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門捷列夫建立的元素周期表,成了和諧美、統一美和有序美的典范: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力、熱、聲、光、電、色現象是運動美:不同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轉換、變化是運動美……在化學教育中,讓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以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學生的人格,激勵學生以美為方向去創造生活,開拓未來,促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為了不錯讀化學,能正確解讀化學,除了需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視,更需要大家都來面對這個問題,能為這個問題發出呼聲,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