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元 周輝
摘要:宗教生態是宗教加快發展的重要基礎,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宗教快速發展,網絡宗教對我國以多元和諧為特征的傳統宗教生態帶來了雙重影響,為此要通過積極加強網絡宗教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加強對網絡宗教的宗教事務管理創新工作、充分發揮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的積極作用等方式有效維護、構建健康的網絡宗教生態。
關鍵詞:網絡宗教;宗教生態;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后,伴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互聯網以其信息傳播的快捷性、無國界性、廉價性等諸多優勢與特點,得以廣泛普及與快速應用,全球開啟了“互聯網,的新時代。具有悠久歷史的各大宗教也看到了互聯網對宗教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以“互聯網+宗教”的方式開啟了網絡宗教。網絡宗使宗教傳播與發展進入了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網絡宗教對傳統宗教的影響越來越大,可謂積極與消極并存,對于我國各宗教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宗教生態同樣具有重要影響。
一、我國宗教生態特點
“宗教生態”是近些年來我國宗教學研究的一個新課題,該研究領域借助于自然生態學的方法,從哲學的角度來解釋宗教、揭示一個國家和地區宗教之間的存在狀態、如何維護宗教之間發展上的平衡性,維護宗教文化的多元性。所謂“宗教生態”就是指社會中各種宗教的存在狀況,它與自然界的生態有類似之處。在正常情況下,它們彼此間應該是互相制約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即各類宗教各得其所,都有它們的市場,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以上述理論為分析范式,我國的宗教生態具有如下特點:
1.多元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目前,中國宗教信徒主要信奉五大宗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除此之外,還包括東正教以及原始宗教和民間信仰。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目前有各種宗教信徒1億人左右,從宗教的分類看,信仰佛教、道教的群眾居多,其中在藏、蒙、土、裕固、納西等民族中,信仰藏傳佛教的群眾約700萬人,在傣、布朗、德昂、佤、阿昌等民族中,信仰南傳佛教的群眾約150萬人。佛教有寺廟9500余座,僧人約17萬人,其中藏傳佛教僧人12萬人。道教有宮觀600余座,住廟道士、道姑6000余人。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東鄉、保安、撒拉等10個少數民族,總人口為1700萬人,有清真寺26000余座,宗教教職人員約40000余人。天主教有教徒400萬人,神職人員2700余人,教堂4000余座。基督教有教徒800萬人,教牧傳道人員18000余人,教堂8000余座,聚會堂點20000余處。上述資料說明,各個宗教在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下健康發展,使我國的宗教格局呈現多元共生的局面。
2.和諧性
2011年1月,為響應聯合國“世界不同信仰間和諧周”決議,我國五大宗教舉辦“倡導宗教和諧座談會”,發表《倡導宗教和諧共同宣言》,指出:“倡導宗教和諧,是各個宗教適應社會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的必然要求。”可以說,我國五大宗教對于我國宗教和諧理念的正確認識,是在對我國各宗教關系歷史與現實基礎的客觀反映。從歷史上看,五大宗教在我國均有悠久的發展歷史,道教作為我國的土生土長的宗教,目前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佛教傳入我國大約在兩漢之際(約在公元紀元前后),目前已有2000多年歷史;伊斯蘭教于公元七世紀傳入我國,目前已有1300多年歷史;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紀起幾度傳入我國,目前已有1300多年歷史,基督教于公元十九世紀初傳人中國,目前也有200多年歷史。各大宗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均吸收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形成的宗教文化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我國各宗教均處于平等地位,為此,中國從未發生過宗教戰爭等極端宗教事件,各個宗教之間和諧共處。從發展現狀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深入實施,各大宗教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發揮傳統宗教的愛國愛教優良歷史傳統,在建設國家、服務社會、造福人間等方方面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網絡宗教對宗教生態影響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從總體上看,我國互聯網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我國的宗教信徒中有相當大部分同時也是網民,網絡宗教作為傳統宗教在互聯網拓展的新的發展空間,對我國宗教生態的影響表現在:
1.對宗教生態的積極影響
一是拓展了傳統宗教發展新空間。從各宗教的發展歷史來看,傳播是任何一門宗教不斷發展壯大,影響力不斷提升的必要手段。根據人們所掌握的傳播手段,可以將人類的傳播發展歷史劃分為人際傳播、文本傳播、電子媒介(廣播、電視)傳播和互聯網傳播四個階段,宗教傳播也廣泛借助于人類所創造發明的任何一種傳播的媒介與手段,宗教幾乎搭乘上了每一次傳播媒介變革的列車,這極大地促進了主要宗教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人類社會進入了網絡時代,各大宗教均利用網絡擴大自身的宣傳與影響力,開展形形色色的網絡宗教活動,正如社會學家布倫達·布拉什(Brenda Brasher)所指出的:“互聯網一定會開啟一項新的‘宗教改革”,網絡宗教活動及行為從出現至今,根據金勛總結,從世界范圍來看,宗教出現在網絡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這是部分宗教嘗試利用網絡傳播的醞釀期;第二個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較具規模的宗教團體不僅設宗教網站,而且挖掘、利用網絡功能經營教團、對外開展傳教活動。第三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是網絡上宗教快速發展的階段,開始出現了一批前所未聞的“網絡宗教”。從目前網絡宗教發展現狀看,各大宗教組織及團體均通過開始網站、博客空間、虛擬社區、即時通訊群組等網絡媒體手段擴展宗教的傳播與發展空間。
二是推動了各個宗教的快速發展。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成熟,網絡傳輸速度越來越快,先進的網絡技術,可以將文字、圖像、語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資源融合到一切,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均可以實現同其他任何人及時、準確地交流各種信息,并且可以實現同步同時與異時異步傳播之間的自由選擇與切換。特別是近幾年來智能手機等移動互聯終端設備的迅速普及,微信等新興信息傳播平臺更是將網絡的快捷性推向極致,廣大手機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的將身邊所發生的事傳輸到互聯網中,通過一傳二、二傳四……,這種幾何遞增的傳播方式,將信息第一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傳遍千家萬戶,并且通過加入個人的看法與評論,可以通過一個具體的事件或行為將整個現實社會連動于一體。互聯網的這一特性,無疑對宗教知識的傳播、宗教信徒的吸納、宗教活動的開展開啟了便利之門。
2.對宗教生態的消極影響
一是加劇宗教之間的競爭。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國家保護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其中宗教團體按照憲法、法律和政策的有關規定,可以開辦宗教院校,出版宗教書刊,銷售宗教用品和宗教藝術品,開展宗教方面的國際友好往來,進行宗教學術文化交流等。上述規定,使各宗教獲得了依法發展自身的權利,其中也必然包括在互聯網上傳播與發展的權利。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發布《中國宗教調查報告(2015)》顯示,中國宗教場所體現出一定的現代性,有10%的場所使用網絡傳教,其中佛教是使用互聯網傳教的比例最高的宗教(14%)。從總體上看,我國各個宗教之間均能和衷共濟、和睦相處,但是,個別宗教團體、宗教信眾出于個人私利,在互聯網上或是通過搶注網絡域名、論壇、博客、貼吧等方式,或是通過宣傳不正確的宗教知識,對其他宗教開展網絡謾罵、詆毀等方式,達到拉攏信徒的非法目的。正如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所指出的,“現在誰都可以在網上開設詞條,有少林寺的,有我個人的,還有關于宗教文化、少林寺歷代神人的,都被個人搶占了”。這種宗教間的網絡不正當競爭狀況,無疑會對現實世界中的和諧宗教關系產生不利影響。
二是網絡丑惡現象破壞宗教形象。互聯網具有虛擬性的特點。“互聯網之所以對人類社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比過去任何一個公共領域都龐大的虛擬公共空間(Cyber Space)和虛擬生存方式,使人們可以在信息化、數字化的虛擬空間中體驗人生、創造自我、溝通未來”。網絡宗教同樣承繼了互聯網的虛擬性特點,在網絡宗教中,宗教信徒之間的交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信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同的網絡場域,隨心所欲的設置自己的網絡身份,隨時即刻發表宗教知識、宗教情感、宗教體驗。網絡宗教的虛擬性在方便傳教的同時,對宗教生態也構成了巨大挑戰,目前,依托于互聯網而興起的任何一種平臺均成為網絡宗教傳播與發展的工具。互聯網在極大推動宗教發展的同時,各種打著宗教旗號的人間的各種假惡丑現象,如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網絡詐騙、邪教等等,也都借助于網絡大潮渾水摸魚,威脅宗教的健康有序發展,挑戰人類的價值底線。
三、網絡宗教下的宗教生態建構對策
盡管網絡宗教對傳統宗教生態帶來了諸多問題與挑戰,但是,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未來影響必然會越來越深遠,這一趨勢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認與抵擋的。為此,對于網絡宗教而言,
“興其利、除其弊”,無疑是其健康、長遠發展的正確態度與做法,具體為:
1.積極加強網絡宗教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
網絡宗教作為現實宗教活動在網絡的延伸,其發展仍然離不開傳統宗教的發展規律,目前,我國現實世界中的宗教發展之所以能夠形成多元和諧的良好局面,得益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指導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與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中指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有它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這種信仰和感情相適應的宗教儀式和宗教組織,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上述科學論斷表明,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其演變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宗教發展歷史進程的客觀規律。網絡宗教作為宗教在互聯網階段發展的新階段,要求我們在對待其發展時,既要把握宗教本質特征,又要把握網絡宗教的現象的特殊性,做到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應對、規范網絡宗教的發展。
2.加強對網絡宗教的宗教事務管理創新工作
網絡宗教在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弊端,一方面表明了網絡宗教對傳統的宗教生態已經構成了破壞,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國在應對網絡宗教事務管理工作上存在著不足。在當前,做好網絡宗教的管理工作,一是要有技術保障。網絡宗教快速興起,得益于對互聯網技術的熟練掌握,以龍泉寺為例,沉寂多年龍泉寺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多年后再次煥發青春,原因之一在于學誠法師對互聯網絡技術引領與應用,目前,龍泉之聲傳統文化網、網絡佛學院、和尚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種網絡平臺均以搭建起來,有效推動了佛教文化的傳播和龍泉寺影響力的擴大。為此,政府宗教管理部門如果不提升網絡技術水平,擁有網絡技術人才就難以對網絡宗教開展有效管理。二是要有組織保障。網絡宗教事務駁雜,涉及民族、宗教、互聯網、違法犯罪等方方面面的事務,單純依靠宗教事務管理部門的一己之力難以應對,為此,民族宗教、國家安全、通信、公安等部門要構建通力合作的工作機制,形成合力,共同維護網絡宗教發展的健康秩序。三是要有制度保障。要通過修訂與完善《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制定新的政策法規等等,為網絡宗教的管理提供充分的法律等制度保障。
3.充分發揮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的積極作用
我國五大宗教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各個宗教在長期共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共同維護著和諧的宗教生態,在愛國愛教的大原則的引領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樣,在網絡宗教領域,各宗教組織、宗教團體發揮傳統宗教管理的規律與優勢,也一定能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宗教秩序。這其中,一方面,各宗教組織及團體要加強自律。表現在要通過網絡途徑和合法傳播宗教知識,對本宗教之外的其他網絡宗教采取包容、共享、開放的積極心態。另一方面,各宗教組織及團體要積極通過互聯網,傳播正確的宗教知識、倫理與價值觀念,使宗教信徒及宗教愛好者能夠通過正常的網絡途徑獲取正確宗教知識,能夠形成自覺抵御各種歪理學說及宗教極端思想的頭腦根基;再次,各宗教組織及團體要聯合起來,對網絡上的各種歪曲、詆毀性的宣傳及打著宗教旗號的詐騙、恐怖主義行為要及時發聲,勇于斗爭,共同抵制各種非法的網絡宗教活動,共同創建和平、綠色的網絡宗教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