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濤
一、精細整地:肥沃、深厚、疏松的砂質土壤環境,是創造馬鈴薯豐產的土壤基礎,肥沃是靠多年的培肥,而深厚、疏松就是農事操作問題,應在上茬作物收后選擇比較適宜的墑情深耕,并適時耖耙二至三次,增強土壤保水能力,讓耕作層充分熟化,加速土壤礦殖化進程,提高土壤速效養分含量,以利馬鈴薯出苗和加強幼苗根系建成。
二、選種與播種
1.選種。目前適宜當地種植的脫毒土豆品種有費烏瑞它、中薯3號,而費烏瑞它比中薯3號商品性好。一般土豆單作每畝需用種薯150公斤左右,棉花土豆間作田畝用種薯根據間作樣式不同而用量不同:土豆與棉花2∶1(即2行土豆1行棉花)種植的需用種薯125公斤左右,土豆與棉花2∶2種植的需用種薯100公斤左右,土豆與棉花1:2種植的需用種薯80公斤左右。農戶備種后注意防寒、防熱,一般存放在不上凍房間內即可安全越冬。
2. 種薯催芽。保苗齊、苗全、苗壯和早發棵、早結薯,提高產量。在播種前20~30天,將種薯放在20℃避光環境中催芽10~15天,當芽長0.5~1cm時,將種薯放在15℃有光環境中曬芽。壯芽的標準是:芽體粗壯、綠色或紫色,播種前2~3天開始切芽塊,每個芽塊至少有一個芽,芽塊重量在20克左右,每公斤種薯約切50個芽塊、切芽時要靠近芽眼邊緣,將種薯切成三角塊,不能切成片。薯種切塊后用0.2%多菌靈或百菌清(50公斤水加100克藥劑)藥液噴霧消毒,也可拌些草木灰。切好的芽塊放在陰涼處晾干。
3.切塊。在播種前2~3天按芽眼采用螺旋切法進行切塊,種塊要求在25~35克為好,每塊應保留至少1個芽眼,每公斤土豆切30~40塊。在切塊前要準備好刀具消毒。應準備2把以上刀具,用酒精或0.2%高錳酸鉀消毒液浸泡,交替使用。以免病菌通過刀具傳播。
4. 適時播種
當地溫穩定通過 7℃以上時,為播種的最佳時期。具體時間黑龍江南部地區4月15-20日以后,北部地區5月5-15號。地溫達不到不能強行播種,以免產生萌生薯,造成缺苗,適時播種是取得高產的重要環節。春季有的農民想早播種、早收獲、早上市賣高價,因而忽視了適時播種,而播種太早又不用地膜覆蓋,常因地溫低,影響全苗。由于不考慮種薯發芽狀態和地溫情況,故常在播種后,種薯上產生子塊莖(幼芽變成小塊莖)或稱萌生薯,造成嚴重的缺苗斷壟,不可能獲得高產。適時是指土壤10厘米深處地溫達到7--8℃時播種。同時要考慮種薯的發芽狀態,如果是已大量發芽的種薯,寧稍晚而勿過早。只要播種后不產生子塊莖,能保持全苗,在生長期中加強管理,仍可獲得高產。倘若需要提前播種可加蓋塑料地膜,可提高地溫3-5℃,一般能提早播期7-10天左右。
三、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與中耕培土。土豆在苗前和苗期進行中耕松土提高地溫,出苗后選擇無風晴天進行破膜放苗、封口?,F蕾期結合中耕進行培土,培土應達到10~15厘米,能有效防止薯塊露出地面、變綠影響品質,還有利于增加結薯層次,多結薯、結大薯。
2.肥水管理。在施足底肥和澆足底墑水的基礎上,一般在苗期不澆水追肥。現蕾至開花期揭膜澆水,結合澆水每畝追氮鉀肥15~20公斤,以后進入薯塊形成期采取小水輕澆,收獲前5~7天停止澆水。全生育期澆水都不要大水漫灌,水量不要漫過壟頂。
3.化控。現蕾前后對旺長田噴施多效唑進行化學調控,控上促下。
4.摘花。馬鈴薯處于開花期時正是地下塊莖膨大時期。將花蕾摘除可以有效地將地上部營養向地下部轉移,供應塊莖膨大需要,明顯地增加馬鈴薯產量。
5. 病蟲害防治。春種馬鈴薯的主要病害是晚疫病和早疫病,一旦發現病害及時噴藥。晚疫病防治可選用的藥劑有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的撲海因800倍液,5天一次,連噴3次;防治早疫病可選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多菌清1000倍液。7天一次,連噴3次。后期有蚜蟲危害時,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防治?,F蕾初期有徒長現象,可用矮壯素和多效唑進行控制,及時摘除花蕾,使養分集中用于結薯和薯塊膨大,這一措施可提高產量5%-10%。
四、收獲
當馬鈴薯成熟時,地上秧棵尚未枯萎,地下塊莖的皮相當嫩,稍不注意就會破皮。塊莖破皮后,極易感染病菌,同時破皮處變褐,影響商品性。收獲前一周至十天,應先將秧棵割掉,使塊莖在土中后熟,表皮木栓化,收獲時不易破皮。另外,收獲時,人工撿拾堆放小堆,田間晾曬。人工撿拾時,隨時進行分級,把破損薯、病薯單放。晾曬1—2天后,運回貯藏地點,貯藏地要干燥、通風、遮蔭。有的地方收獲后用土埋假貯,防止塊莖見光變綠。
(作者單位:161300黑龍江省訥河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