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仲
目前,中國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與城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只有抓住農村基礎設施這個最薄弱和關鍵的環節,才能為加快發展農村生產力提供堅實物質基礎,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穩步向前推進。
一、當前農村基礎設施現狀及問題
農村基礎設施就是為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總稱。農村經濟基礎設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衛生等各個方面,它們是農村中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與農村經濟相互協調發展,而當前農村基礎設施特別是“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指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電力、牧區草場圍攔等“六小”工程)存在很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1.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農業仍未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目前,全國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條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現有灌區大都修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當時經濟和技術條件限制,一些工程設計標準低、配套差別,相當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現有的水資源短缺矛盾突出。
2.農村電力設施落后,用電貴、用點難。在農村電力改造方面,盡管國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農村電網結構明顯改善,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度顯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區相比,在總體上還比較薄弱,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電網明顯落后,用電難、用電貴現象仍然存在;部分偏遠地區甚至仍然沒有解決生活用電問題。
3.農村社會事業投入低,設施簡陋。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差、衛生基礎設施落后、基層計劃生育服務能力滯后、公共文化設施不足等問題仍未從根本上改變。由于農村公共服務設施資源占有率低,農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學、就醫的機會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農村地區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的困難大,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比例高。
4.飲用水安全隱患大,供水水質、水量不達標。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類不合理活動等因素影響,目前中國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仍較為突出。受工業污染影響和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固體廢棄物等影響。
二、造成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1.農村集體經濟無錢投入,農民投工投勞下降也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重要因素。在農業集體化時期,集體經濟和“兩工”(即農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曾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而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以來,一方面,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多數鄉鎮沒有固定的集體收入來源,因此,根本無錢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農民對農村包括基建設施在內公益事業的勞務投入總量持續下降,特別是取消了農民“兩工”(即農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和農業稅以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和投入不足的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2.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影響。集體經濟時期,中國政府對農村公共投入資金總量雖然很小,但是相對績效卻很高。土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以后,除少數地區外,農業集體化時期的集體資產也分配到戶,以農戶為主的這種家庭承包經營單位,雖然對農村公共產品具有強烈的依賴性,卻缺乏對這些公共產品的保護和維護意識,致使原有的基礎設施超期服役,有的甚至破壞嚴重,而新的基礎設施鮮有投入,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措施
1.科學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規劃。農村地域分散,各地區經濟發展條件不同,不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又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在制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規劃時,就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做到有重點、有特色,使基礎設施建設在總體安排、科學部署指導下有序開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電力、信息、廣電、電信、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進農村與城市基礎設施互聯共通,搭建起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網絡,努力建設文明、秀美的新農村。
2.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方略,針對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的現狀,參照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歷程,政府公共財政理應成為農村各項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的投資主體。所以,各級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農傾斜的公共財政分配體制,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比例,確保財政支農投入總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確保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村的比重不斷提高,重點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單位:157000黑龍江省寧安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