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
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業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最有效措施,為此,就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進行探討,以促進現代農業的穩定發展。
1.農村技術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村的科技推廣工作,由于受想認識、工作方法、資金保障等方面的制約,普遍存在農技推廣難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推廣體系斷層,技術服務難以到位;二是行政指令推廣,服務對象難以接受;三是農民素質偏低,應用科技難以普及;四是服務環節單一,推廣效果難以提高;五是技術人員知識提高和技術更新難,技術人員外出學習考察的機會少,僅通過雜志、書籍、電視介紹的新技術、新品種,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沒有實地感受,更沒有實踐試驗;六是推廣經費短缺,服務功能難以增強。
2.對策
2.1加快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一要合理構建縣、鄉、村、科技示范戶的四位一體的推廣網絡。縣一級要突出新品種、新技術引進,鄉鎮要重點突出試驗示范的推廣,發揮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作用,還要根據各鄉鎮產業實際,確定區域性農業技術服務網絡,配置相關專業人員,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更好為產業服務。要大力培訓農民技術員,積極培育科技示范戶,讓他們在農業科技運用上起到帶頭作用。二要發揮農業技術優勢,積極培育新型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是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新生事物,對農業產業化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要根據農業產業發展狀況,培育更多的專業合作組織,延伸和壯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三要大膽創新,把農業技術體系融入到農業企業中去。要幫助農業企業建設農業基地,為農業產業企業提供產量高、質量優的原材料,以提升自身品牌;要引導、鼓勵、支持企業創辦自身的科研推廣機構,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快新技術推廣,切實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現代農業健康快速地發展。
2.2提高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描繪了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把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業現實生產力的主導力量。一方面,要充分認識農技推廣工作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級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穩定和發展。另一方面,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也要切實增加責任感和緊迫感,樹立發展意識、服務意識,弘揚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的精神,始終走在農業技術推廣第一線,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新的貢獻。
2.3進一步搞好配套服務。農技部門要充分利用隊伍專、人才多、分布廣、信息靈的優勢,將產前的項目篩選、產中的技術指導和產后的銷售服務納入全程配套服務內容。產前搞好市場調查和預測,為農民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準備;產后則可以采取獨營或聯營的方式,開展農副產品的購、加、儲、銷等服務,切實為農民解除后顧之憂。對量大面廣的主導產品,農技部門要及時推廣系列加工、包裝、儲運等方面的新技術,以實現農副產品的多層次增值,讓農民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2.4加強農民帶頭人培養,積極發展專業技術協會。許多農村有較好的經濟基礎,但上不了項目或上了項目形不成規模,其原因是缺乏農民帶頭人,缺乏示范帶動作用。這就需要培養農民帶頭人,發展專業技術協會。要改變過去那種重模式、應景式、走過場式的培訓方式,將培訓的重點放在農民帶頭人的培訓上,將技能培訓轉移到素質培養上。專業技術協會應始終遵循“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發展方針,把它辦成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一是創辦主體要多元化。可采取農村能人領頭辦、依托龍頭企業興辦、村集體組織領辦等方式。二是服務功能多形式。根據農民實際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活動,產銷結合服務型、產加銷一體型、生產服務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門多扶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健全、完善與壯大,需要政府部門加強扶持、指導與管理。政府部門要幫助建章立制,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進行資金扶持,重點用于技術改造、加工、開發新產品等環節;培育先進典型,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
(作者單位:158200黑龍江省雞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