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芳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筆者認為,統籌解決中國人口問題應從農村入手。
一、農村人口在中國仍占主導,城鄉差距顯著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盡管中國的城鎮化水平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但農村人口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2005年末,全國總人口130756萬人,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56212萬人,占總人口的4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74544萬人,占總人口的57%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77個百分點,但仍有超過一半的中國人口是農村人口。如果考慮到城鎮化水平的口徑差異,中國農村人口的數量和比例還要大。因為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1999 年中國的城鎮總人口為3.89 億,城鎮化水平為30.89%,而2000 年由于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方法,城鎮人口跳躍性地增加到4.59億,城市化水平也猛增為36.22%。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進行調整之后的1999 年城鎮人口數量為4.37 億, 城鎮化水平相應調整為34.78% 。這樣,僅僅因為口徑調整,1999年中國的農村人口就減少了4800萬。實際上,統計口徑變化以及行政區劃調整(例如縣改市、撤縣建區、撤鄉并鎮等)所帶來的城鎮化發展速度,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國人口城鄉分布的真實情況,中國仍是一個農村人口占主導的人口大國。
區域差距、貧富差距正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呈現增大趨勢,而城鄉差距則集中體現了區域和人群間的收入不平等。根據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住戶抽樣調查數據測算,中國全國、城市和農村的基尼系數分別為從1988年的0.382、0.233和0.338,上升到1995年的0.452、0.286和0.416(薛進軍,2005),基尼系數的增加反映了收入不平等的加劇,而農村人口的基尼系數在兩個時期均高于城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城鄉人口的收入差距1978年為2.6:1,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初期有所下降,1985年降至1.9:1,但之后開始加劇擴大,從1990年的2.2:1上升為2004年的3.2:1。城鄉消費水平自1990年以來,一直保持在3以上(2004年為3.5),也就是說近20年來,中國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只有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二、中國的人口問題在農村表現得尤為突出
中國的人口發展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盡管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計劃生育工作,中國已經在20世紀90年代實現了低生育水平,但低生育水平依然不穩定,存在著反彈的可能;人口素質總體水平不高;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龐大,就業壓力沉重;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對社會保障提出嚴峻挑戰;出生人口性別比居高不下,給社會穩定帶來隱患;流動遷移人口持續增加;貧困人口結構趨于多元等等。中國的人口問題在農村表現得尤為突出。
首先,低生育水平的不穩定在農村更為明顯。在現階段,城市生育率下降的空間已經很小,而農村生育水平還相對較高。根據2001年國家計生委全國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抽樣調查數據,2001 年中國婦女終身生育率為1.81 ,其中農村為1.98 ,城鎮為1.22 。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中國出生嬰兒性別比偏高的影響主要在鄉村。出生性別比1990年城市為108.9,鎮為112.1,鄉村為111.7,2000年則分別為114.15、119.90和121.67。在城鄉出生性別比均有所提升的背景下,農村出生性別比的偏升更為嚴重。盡管農村地區的生育率也已經降到了較低水平,但農村人口的生育意愿與政策生育要求仍有偏離,在有條件生育的前提下,男孩偏好也更為明顯,農村地區生育水平反彈的風險和出生性別比繼續升高的風險更大。
其次,僅從身體素質和受教育程度兩個指標來衡量,農村人口的素質還相對較低。農村人口的出生缺陷發生率更高。目前中國每年實際發生的出生缺陷兒約80~100 萬人,農村地區作為出生缺陷的高發地區,人口健康狀況從出生開始就與城市有了差異,加上農村的衛生條件和社會保障條件非常落后,農村人口總體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國。農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更低。2002年我國農村高中以上人口比例僅為6.12%,而文盲率達到11.5%;城鎮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則占31.83%,文盲率為5.44%。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城鄉差異顯著。
第三,中國農村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為8.70億,其中5.25億、占全國勞動年齡人口總數的60.34%集中在鄉村地區。然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農業機械化的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和鄉鎮企業對于農業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越來越有限。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20世紀90年代以來, 第一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已從1990年的41.9%跌至2004 年的9.2% ,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則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4 年的46.9% 。從第一產業釋放出來的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找到新的就業渠道和崗位,這也是城市流動人口或“農民工”的主要來源。
第四,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形勢比城市更為嚴峻。農村老年人口的數量更為龐大,人口老齡化程度更高。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城鎮有2873萬人,農村有5938萬人,從絕對量上,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口數量是城市地區的兩倍多。在中國人口整體老齡化的背后,農村人口早已邁入了老年型人口的行列,65歲及以上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重高達7.35%。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有24個地區的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比城市更嚴重 。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資源更為有限。數據顯示,城市60%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而46%的農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或其他親屬。以中青年為主體的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外出流動對當前在農村依然占主導地位的家庭養老提出了更大挑戰。
三、縮小城鄉差距,以“大人口”觀統籌解決中國人口問題
城鄉差距顯著的中國國情和相比較城市而言更為突出的農村人口問題有著其深刻的政治和歷史背景,而在新時期,“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是中央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對中國國情以及人口問題做出準確判斷后的正確決定,中央已經意識到,“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難點在農村”,“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把農村作為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重中之重”。
從農村入手,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根本在于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距。近幾年,國家在這個方面已經開始采取行動:從“三農”問題的提出,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反哺”政策的醞釀實施,正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農業發展和農村人口相對貧困落后的問題。而從農村開始逐步實施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學費全免措施,則著眼于提高人口素質,讓所有的適齡兒童都能夠受到適當教育。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推動城鎮化建設步伐,通過行政區劃改造的方式人為減少農村人口,近些年來在各地區有愈演愈烈之勢。盡管城鎮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農村人口,但其核心是為了轉變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使農民真正成為“市民”,在沒有任何實質性改變的前提下,將農村人口人為轉化成城市居民,雖然表面上看提高了城鎮化水平,但對于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并沒有真正的益處。
從農村入手,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政府思路上需要遵循“大人口”觀,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制。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和社會格局盡管有其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也發揮了其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其阻礙全國社會經濟整體全面協調發展的局限性。農村人口問題的實質是經濟落后、是農民缺乏安全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城鄉割裂的人口管理體制,這些機制上的問題直接反映為農民的生育意愿、生育行為和性別偏好難以迅速轉變、流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即使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城市常住人口仍對城市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等人口問題。目前國家正在最低生活保障、醫療衛生等領域探索城鄉一體化的可行途徑。
從農村入手,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措施上首先要扶助計劃生育脆弱家庭,深化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在加速農村經濟建設和轉變政府管理思路的同時,扶助計劃生育脆弱家庭,使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計劃生育家庭優先分享改革發展成果,能夠在社會上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利于人們對于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認同。目前在這一領域,政府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如2004年開始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主要是農村獨生子女和雙女戶家庭的獎勵扶助制度,正在全國全面推行;政府為主、社會補充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正在建立過程中;針對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的扶助補償機制正在醞釀。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和政策在制定時必須要考慮到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問題,朝令夕改的政策或輕許未來有可能難以兌現的承諾,可能一時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但長期來看,反而會影響政策的嚴肅性,降低政府的威信。
(作者單位:161400黑龍江省嫩江縣嫩江鎮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