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有害生物類型以及對林業發展造成的影響,將林業病蟲害引發原因總結為比例不協調、化學藥物使用不合理、害蟲繁衍能力強等方面。其次重點探討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降低林區的經濟損失,促進工作任務全面落實。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病蟲害防治;防治方法
一、有害生物對林業資源的影響
有害生物中包含害蟲,對林業發展、樹木健康生長造成了阻礙。過多的雜草還會影響到樹木對養分的吸收,滋生害蟲繁殖。有害生物的存在還打破了林區內部的生態平衡,森林內部一旦產生病害,很難通過生物能力恢復,因此病害會在短時間內傳播,其他的健康樹木也會受到感染,為林區種植區域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感染病蟲害的樹木,成材后使用范圍會受到影響,如果傷疤嚴重,不能再繼續作為木材來使用。當其繁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對林業資源帶來的危害將是巨大的。我國對此也有著相關的硬性法律規定。只要檢測該物種為有害物種不管它來自哪里國內還是國外都要對其采取有效的措施,因為如果在一定地區發現,它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危險,而且林業區域范圍廣,控制能力差,就算有措施鏟除也難免會有漏網之魚,很有可能導致危害卷土重來,為了避免承擔這樣的風險,必須加強林業病害蟲防治工作,對于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要不斷地反思積極的解決。
二、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1、人工林的大量增加和天然林的大量砍伐
原始林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大量砍伐使用超出了自然恢復能力,造成林業資源緊張的現狀。原始生態林中,不僅僅是包含木材資源,也有很多其他的植物、生物。人工建設的林區只能保障樹木數量,并不能替代原始的生態系統,發展期間也干擾病蟲害也會比原始林區的幾率更大。在對造成病蟲害的原因進行分析時,首先要考慮的是人工建設與自然形成林區比例失調問題,這也是造成蟲害傳播嚴重的主要原因。并且人工建設的林區很難與周邊環境融合為一體,生態系統恢復工作開展也因此而受到影響。現如今,很多地區大量種植人工林,而砍伐天然林。隨著人工林的大量種植,病蟲害的危害面積也隨著增長。這主要是由于人工林相較之天然林多為單一的樹種,易受病蟲害的侵襲,一旦發生,傳播速度快,就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人們為了發展經濟,大量砍伐天然林,造成天然林資源大量減少,導致了以天然林為中心的原始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也會造成林業病蟲害危害加重。
2、不合理的化學農藥使用
為提升樹木生長速率,種植與生長期間會施加一些肥料,雖然生長速率有所提升,但對土壤造成的破壞也十分嚴重,殺死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病蟲害發生后,治理時會向樹木噴灑農藥,雖然能夠將害蟲殺死,但一些有益的昆蟲與微生物也連帶被殺死,森林防御能力下降明顯,害蟲會逐漸產生抗藥性,普通的農藥并不能將其殺死,治理工作難以也因此而增大。農藥不合理過度使用是目前急需解決的,應當的到管理人員的高度重視,與基層防護人員加強溝通,根據蟲害發生特征采取有效的物理防治手段。人們為了防治病蟲害,在病蟲害發生伊始,就紛紛選擇大量使用化學農藥,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清除病蟲害,抑制病蟲害的發展;但也破壞周邊動植物的生物鏈,導致大量有益生物死亡。并且長時期不科學地使用化學農藥,極易造成病蟲產生抗藥性,長期下來將會造成林業資源更大的災害。
3、病蟲害的繁衍能力強,數量大,不易根除
害蟲繁殖能力極強,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越來越多的入侵物種對影響到森林的健康生長,由于在森林中沒有天敵,繁殖速度十分快,在短時間內擴散,治理也只是針對表面損害,很難根治。森林培育階段蟲害隱患就已經存在,因此發病的幾率也會很大。由于林業病蟲害的繁衍能力較強,并且具有主動傳播或者依靠自然攻略傳播的能力,因此盡管使用這樣或那樣的措施會消滅一些林業病蟲害,但還會有少量的頑固個體存活,這些少量個體依靠它們強大的生殖能力迅速繁衍,暴發成災。與此同時,林業害蟲的遺傳特性抗逆能力隨著環境的條件的改變,適應能力不斷增強。即使是一些抗蟲(病)的品種也并非一勞永逸,由于長期適應的結果,遺傳特性逐漸變異或減退,還需要不斷培育新的抗蟲品種。可見有效地防治害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艱巨任務。
三、林業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1、林業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有待提高
由于林業病害蟲發生范圍廣,危害巨大,因此應該重視林業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工作,爭取在災害發生前就進行監測預報,以減少病蟲害造成的巨大危害。但現實情況是,各地由于經費、技術不足,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往往缺乏必要的監測、防治、檢疫儀器設備和交通通訊工具等,病蟲害的防治率低,先進適用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跟不上,導致很多地區不能有效地控制災情,導致災情嚴重,危害效果難以估量。
2、林業病蟲害發生的面積大,防治難度大
近幾年來,由于各地區紛紛大量種植人工林,造成林業病蟲害的發生面積激增,受資金、技術,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制約,加劇了防治工作的難度,使得各地有關工作人員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困難重重。
四、林業病蟲害防治對策
1、森林建造、培育、管理方面
森林植造時遵循適地適樹的原理,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抗病蟲力強的樹種,植物配置喬、灌、草結合,植物種類要保持多樣性,避免單一結構、單一樹種,增強森林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抗性能力;保護好現存的天然林,禁止亂砍亂伐、破壞原有生態系統的一切行為。
2、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和檢疫工作
堅持把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完善的預測預報網絡體系,要對轄區林業病蟲害發生特點、氣象氣候等狀況全面掌控,確保前期森林病蟲害動態預測預報工作的及時性、準確性、全面性,做到早發現、早除治。加強林木檢疫,嚴防危險性病蟲傳入。
3、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進防治手段,提倡生物、物理等手段治理
堅持林業生態科學發展,提高林分質量,增強森林對病蟲害的防御和自控能力。嚴禁不合理的農藥使用,提倡利用微生物、天敵昆蟲、益鳥、生物農藥等手段進行防治。加大科研開發和新技術推廣力度,利用光、溫度、生物物理技術、放射能和電離輻射、人工和使用器械機具捕殺等手段進行防治。
4、增加經費支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領導
多層次、多渠道增加投入,以籌集更多的資金,如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從收取的補償資金中適當安排防治經費,來完善測報、防治、檢疫儀器設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政府要切實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將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減災計劃中,明確各級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增加防治、測報、檢疫、對象普查和基本建設投資。
參考文獻:
[1] 李春醒.關于加強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思考與探討[J].黑龍江科學,2013(11).
[2] 曲宏偉.關于加強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思考與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4(04).
[3] 紀青青,胡勤武.加強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意義及對策[J].現代園藝,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