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康
摘要:隨著建筑形式的不斷發展變化,人們對傳統的建筑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的結合也體現出了更深層次的建筑理念,因此現代的中式建筑設計中也融入了多種建筑元素,在建筑理念上也開始發生了新的轉變。本文通過對中式建筑設計基本內容的分析來詳細說明目前我國中式建筑設計的具體思路,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式建筑;設計;工藝
前言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建筑行業也取得了極大的發展。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有的地位逐漸提高。就現代的中式建筑來說,其已經成為了建筑行業發展的新方向。建筑行業引進各種新技術和新的施工方法,建設出符合當今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建筑,但是社會的發展變遷瞬息萬變,人們對于現代建筑的要求也與日俱增,人們不僅需要現代建筑具備現代化的氣息,同時也要繼承和傳播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力優秀的古代文化,而具有中國古代文化代表的就是古代建筑,例如宮殿、園林、民宅等等,在當前的現代建筑設計中,古代建筑不僅是其設計靈感、構造等的借鑒,對世界建筑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在當前的現代建筑設計中融入古代建筑設計的元素,進行現代中式建筑設計,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1 中式建筑在我國建筑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
我國建筑事業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式建筑是我國建筑文化的基礎,在提起中式建筑時,人們往往會想到四合院式的建筑群體,在人們的心里也是古老建筑的代表,這也說明老式建筑在人們的心里也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在中式建筑設計中,設計人員往往會首先考慮到對建筑細節的把握,特別是在建筑的整體風格的設計也有著很高的要求。人們對于建筑的門窗等內容的設計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這些內容也都構成了我國建筑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相比西方的現代化建筑設計,中式建筑更加注重建筑文化的表現,很多人認為建筑文化只是讓人們居住的更加舒適,然而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建筑群體的設計也更加偏重西方的現代化建筑設計,這與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理念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中式建筑在設計上需要更多的考慮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如果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理解,那么也就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并且對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也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我國當前的建筑設計中,針對中式建筑的設計要更加開放更加具有代表性,并且融入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這樣也才能夠更好的體現出我國建筑文化的內涵。
2 現代中式建筑設計中較為常見的設計方法分析
現代中式建筑設計中大多會融入傳統的建筑設計元素,這樣也可以更好的體現出現代中式建筑的設計風格,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傳承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人們通過對建筑的理解也可以更好的認識到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中式建筑發展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在設計時也難以突破傳統建筑設計的影響,在融入傳統建筑文化上依然缺乏足夠的理解,很多人只是將傳統的中式建筑風格加入到現代建筑中,而沒有真正的理解到現代建筑設計的精華,這樣中式建筑設計出的結構都沒有明顯的差別,這樣人們對于中式建筑的設計風格也難以真正的認可。而同時對于現代中式建筑設計的發展也必須要突破這一瓶頸,在未來建筑設計中需要更加合理的融入傳統中式建筑設計元素,并且也要將更多的現代建筑特點加入到建筑設計中,從而發展成為既具有現代建筑特點又有傳統建筑風格的兼具東西方文化的新的建筑風格,這樣也才能夠更好的讓人們所接受和認可。
(1)在現代設計中融入傳統的符號,主要是將傳統符號進行抽象化的描繪,取其中的精華所在,再將這種抽象化的表現形式設計在現代中式建筑中,這樣建筑在外觀上就不會顯得過于枯燥,同時也兼具了現代化的藝術風格。
(2)將傳統的建筑空間進行變革,與現代化生活相互融合。隨著時代的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深入到家家戶戶,集中體現在現代化的家用電器成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當前的建筑設計中,我們充分考慮到了這點,將現代化的中式建筑設計中融入了現代的生活機能,這樣一來,雖然我們在外在表現形式上屬于傳統的建筑結構,但是在內部則更偏向于現代化的空間構造,實現了一種傳統意境的再現。我們在對現代中式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將傳統的文化進行繼承與發揚,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最終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才是我們的根本目標。
(3)現代中式建筑在建造時保留了原有的建造方式,也就是建構,通過建構這種形式,我們能夠將建筑的文化內涵完美的展現出來,秉承著實用性、藝術觀賞性的中式建筑,能夠最大化的滿足人們生活的要求,尤其是對空間布局的展現,突出體現了現代人文性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這一建筑風格將會繼續發揚光大。
(4)傳統生活習慣和思想意識與當代現實的結合這種方式更注重人本關懷而非建筑本體,關注于新建筑類型本身如何使傳統的一些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得以延續,同時,重視住宅的當代性與中國國情,百姓實際生活相結合。城中村提倡用有機整改的方法,來解決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問題,創造一種生動的混合街區。提倡一種全新的“中國式”居住形態。而“土樓計劃”則利用土樓的單元式平面布局與當代的集體宿舍或單身公寓都極其相近的特點,突出其向心性,易于形成社區感和領域感的特征,使這個傳統形式更好地適應現時的城市居住要求。其策略是提取土樓在居住模式和建筑形式上的精華之處,嘗試創造一種新型的住宅類型,以保留南方城市低收入社區中所特有的街區生活、社區感和鄰里關系。
3 現代中式住宅建筑設計策略分析
3.1 建筑形式是仿古但不復古
在建筑單體、圍墻、門坊、景觀小品等設計中,著力提取一些典型的又易于拿捏的民居建筑元素進行一定的簡化使整個設計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清晰的歷史文脈,如分戶馬頭墻、局部菱形景窗、鏤空精致的窗權、窗媚小披檐、斗拱、周佳花、門頭、包鼓石、花窗、燈飾、木作、屋檐、制式圍墻等,都充分表現古色古香的原生風貌。此外設計中還加入玻璃、鋼構架等線條明朗的構件來加強細部的線腳,以現代建筑制料畫龍點睛,使建筑頗感清爽。建筑在色彩上以灰、白、黑為主,不用重彩濃色,并且盡可能保持制料的自然質感。青瓦白墻的色彩,在山水之間及綠樹叢中顯得特別古樸文雅。
3.2 使用功能是傳統與現代的材料構造共存
設計中保留了大量傳統民居中出現的建造制料與工藝,如選用石制、陶質面磚、瓦面、粉墻等傳統材料,以及沿用了懸山坡式屋頂、馬頭墻、花窗、窗嵋小披檐等傳統做法,以滿足建筑在排水、遮陽、通風、防潮等功能上的需要。這種做法雖然在形式上保持傳統民居的原貌,但并沒有帶來使用功能上的進步,同時也使建造施工更加繁瑣。表層優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從建筑學的角度來考慮,這種做法還是有待完善和提高的,使傳統文化內涵被忽略和缺失。
4 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建筑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建筑行業在發展的進程中,使得建筑的形式以及風格也出現了極大的轉變,但是建筑中所蘊含傳統風化卻逐漸的消失。在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中式建筑越來越不具備自身的特色。為了能夠改變這一點,我國必須要大力的在建設設計中融合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使得現代中式建筑具有民族代表性,這對于推動建筑行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意義。在未來的建筑行業發展中,加強對現代中式建筑的設計,是建筑發展的主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