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若冰
摘要:隨著自然能源的不斷枯竭,環保、節能問題目漸受到社會重視,將綠色建筑理念融于建筑設計之中,可有效保護自然環境,促進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簡要概述了綠色建筑設計特征與原則,綜合分析綠色建筑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和創新設計方法,為進一步推進綠色建筑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建筑設計;綠色建筑設計;環保
前言
在我國資源相對短缺的背景下,實施綠色建筑設計將有利于緩解我國資源矛盾現狀,綠色建筑作為一種與時代相兼容的理念,需要在滿足傳統基本功能外還要突破原有的設計限制,才能顯示其特有原則,綠色建筑遵循和諧發展的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綠色建筑設計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1 綠色建筑設計特征與原則
1.1 設計特征
綠色建筑設計具有如下幾方面特征:(1)節能。能耗問題一直成為阻礙建筑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綠色建筑設計中對能耗極為重視,綠色建筑設計中廣泛運用了被動節能以及節能新材料與新工藝。(2)環保。綠色建筑的核心便是環保,建筑設計中需加強選擇環保型建筑材料,通過對建筑結構的優化,增強建筑的生態性能。除此之外,建筑工程建設施工中將產生大量的環境污染,除污特征是綠色建筑設計中最直接的體現,常見的消除噪音設計、污水排放設計等。
1.2 設計原則
基于以上綠色建筑設計中的特征與要求,將綠色理念融于建筑設計需要遵從如下幾點原則:首先,重視能源的高效利用,一方面要提升現有的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其次,追求環境效益。建筑環境是自然環境的構成部分,在建筑設計中需要充分尊重自然環境,促進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協調,發揮最大的環境效益。最后,提高建筑舒適度。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加強對建筑內、外部環境的優化,增強建筑的內部使用功能,提升建筑外部的生態效應,為居民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2 綠色建筑設計的體現
2.1 節地設計
綠色建筑應從土地的節約利用中著重入手:首先,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按照人均居住用地指標的相關要求,確定居住建筑與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積;其次,合理設置綠化用地,依據規范要求確定公共綠化面積,既要保證建筑的綠化率,同時實現綠化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最后,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在保證建筑結構穩定的情況下,加強對地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可有效提升空間的利用率。
2.2 節能設計
基于綠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設計尤為重視節能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1)建筑圍護結構的優化設計。圍護結構是建筑物的構成主體,分為外圍護結構與內圍護結構兩種形式,其中節能設計重在對其外圍護結構進行優化,包括對外墻、門窗、屋面、地面等四個部位,通過對結構的遮陽系數、傳熱系數等進行優化,從而提高結構的人工性能。(2)優化供暖、通風與空調。一方面,充分利用全新風供冷、冷卻塔免費供冷等技術,為過渡季節公共建筑制冷,減少電動冷機的開啟時間。另一方面,空調系統的水泵、風機等應采用變頻控制,或者在主要功能區域設計獨立系統,降低建筑部分負荷下的系統能耗。(3)照明節能設計。針對建筑內不同功能區域可實施分區照明設計,其中樓梯、門廳、地下停車場公共區域可采取定時、感應節能措施。通過聲音、光亮等要素進行傳感設計,由傳感器實現自動控制。與此同時,可降低照明功率密度,選用高效燈具,或者將燈具安裝高度適當降低等方式增強照明效果。
2.3 節水設計
首先,進行綠色設計前,應充分了解建筑區域的市政給排水條件、水資源狀況、氣候特點等,全面分析各項因素后制定節水方案,減少市政供水量與污水排放量。其次,按照水資源的使用用途,分別對建筑景觀用水、衛生間、廚房等設置用水計量裝置,分類統計用水量,提升建筑用戶的水資源節約意識。再次,合理選擇節水器具與設備,尤其以廚房、衛生間為主進行設計。公共衛生間的水嘴可選用感應式,延時自閉式等,實現對水資源的自動控制;沖便器選用節水型,控制大便沖水量在6~8L,小便沖水量在2~4L等。最后,加強建筑對非傳統水資源的利用,主要指雨水、地下水等,將非傳統水資源用于衛生用水、綠化灌溉等方面,同時建筑綠化灌溉可采用感應式灌溉方式,根據土地濕度進行自動灌溉。
2.4 節材設計
建筑材料的選用要做到如下幾點:(1)建筑造型要素簡約,減少對大量裝飾性構件的運用;(2)建筑材料盡可能選擇本地生產,且距離施工現場在500km內,減少建筑運費;(3)采用高強建筑結構;(4)多選用以廢棄物為原材料生產的建筑材料,建筑裝飾材料應具有耐久性、易維修等特點。
2.5 室內環境質量
(1)對建筑內各功能用房設計隔墻,實現對室內噪聲的控制,通過隔墻的隔音、隔針效果,消除室內噪音污染。(2)依據建筑門窗類型、房間表面的反射比、分析精度等設計各功能房間的采光參數,并充分利光導纖維、采光隔板、棱鏡窗等實現對天然光的控制與利用,改善室內的采光效果。(3)控制室內熱濕環境質量,針對集中供暖空調系統的建筑,室內設計溫度滿足如下要求:嚴寒地區房間溫度在18~24℃,冬冷夏熱地區溫度為16~22℃,值班供暖房間溫度≥5℃;降低室內濕度、提高外圍護結構的表面溫度,避免圍護結構出現結露現象;采取可調節遮陽措施,降低夏季太陽輻射得熱。(4)優化建筑空間、平面布局以及構造設計,改善室內自然通風效果,提升室內空氣質量。
3 綠色建筑設計的創新方法
3.1 雙層結構模式
隨著建筑設計的創新與發展,目前建筑設計中所采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方式就是雙層設計模式。雙層建筑設計模式是利用兩層建筑設計模式與深層建筑設計模式、表層建筑設計模式三者間相互作用下來實現的。另外,雙層建筑設計模式不同于深層建筑設計模式的穩定性以及持久性。在雙層建筑設計模式的基礎之上還同時生成了一種表層建筑設計模式,使建筑建設的結構性通過建筑的表層及結構形式表現出來。如果在建筑設計中能夠將深層的本質環境與雙層建筑設計模式相融合,則會使設計者的思維模式與邏輯理念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從而提高建筑設計中創新思維的發展,也才能保證建筑設計中的創新方法在建筑建造的實際運作中得以體現。
3.2 深層結構模式
建筑設計創新方法中的深層結構模式是指邏輯思維性與非思維性兩者之間的統一結合。一般來說,隨著建筑設計的創新,非邏輯思維也在不斷地發展。因此,展開對非邏輯思維的具體化、條理化分析,就會給邏輯性思維提供堅實的理論技持。在建筑設計的創新中,邏輯思維是具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的。另外,在建筑設計的實際運作中,非邏輯思維作為邏輯思維的創新點及啟示的搖籃,在過程中是具有著思維邏輯的突發性特點的,同時還具有著設計中前提物資的不充分性特點。這些特點可以使建筑設計在無限的思維空間想象中,把握住建筑設計的規律及其傳統模式下所總結出的創新方法及思維模式對建筑設計進行創新。從而使建筑設計可以突破傳統的設計模式,改進設計創新方式,打造出一個綠色環保型的建筑設計理念。
3.3 表層結構模式
在建筑設計創新方法中,表層建筑設計模式與深層建筑設計模式兩者之間可以進行關系轉化,實現建筑設計的創新。另外,在深層建筑設計模式向表層建筑設計模式轉化時,則表示此時的建筑設計理念中,深層建筑設計模式已經無法維持表層建筑設計模式的思維方式。因此,在建筑的實際設計中,要充分利用創新設計思維中的收斂思維模式對建筑設計中的相同的事物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集中與處理。以此來保證建筑設計中所采用的創新方法可以滿足于建筑物對邏輯性、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常規性的要求。從而實現建筑設計創新的思維靈活性要求。
4 結語
綠色建筑理念順應時代發展,是建筑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將綠色建筑理念融于建筑設計之中,應尊重綠色建筑設計的特征,遵從其基本原則,綜合分析各個方面,從而達到建筑設計的綠色節能性、安全性、舒適性、實用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