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敏
摘要:隨著多元文化性、個性化的發展,近幾年里設計界熱衷于“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探索與實踐。然而,“新中式”的設計并不是簡單的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簡單堆砌。
關鍵詞:傳統用色;傳統圖案與符號
前言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都有著它獨特的歷史淵源,都有它所象征和代表的意義。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傳承著濃縮的歷史意義,使我們從中獲得美好的回憶和視覺的快感。這些喚起我們美好回憶的符號體系,需要我們深入的理解,才能在設計中準確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顯性運用是指可見可摸的外在形象,如漢字、數字、色彩、材料、圖案、各類建筑造型與構件等。本文就傳統文化元素分類的顯性運用,分析與總結設計方法。
首先就傳統文化元素分類,筆者以為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類:傳統用色觀念、傳統圖案與符號、傳統材料等。
1 傳統用色觀念
中華民族是對色彩有強烈意識的民族。在傳統觀念上,中華民族有尚紅色、貴黃色的習俗。紅色千百年來一直是生活中的祥瑞色彩,代表著喜慶、吉祥、富貴、興旺、快樂與熱情。紅色以其獨特的魅力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色彩發展史。國際上也有以中國命名的顏色,即“中國紅”。在現代室內設計中可以說以紅色為主色調已經成為中式室內色彩設計的標志。而黃色自古以來代表中央的色彩,黃色也是歷代帝王服飾的主色,而“黃袍加身”就是被擁戴為天子的意思,并配以黃龍圖案,一般庶民嚴禁使用。《漢書》中說:“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金的顏色屬黃色,金黃色就是指亮麗耀眼的黃金色彩,在中國傳統宮殿建筑或廟宇頂瓦,也都非黃莫屬,籍以象征高貴與靈光普照,尤其在陽光照射下,更是金光閃耀,是最具有富麗堂皇的色彩。所以黃色一直是中國“五彩”正色中最為尊貴的顏色。中國傳統色彩經過了長時期的演進,很多顏色成為多數人共通聯想的象征色。本屬物理現象的色彩被蘊涵了特殊的意義,并轉換成為一種對內心現象的文化反思,人們對色彩的運用成為一種主觀的符號和圖式,同時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色彩的視覺涵義,已被轉換成一種特殊情感的文化理念,它的色彩象征性賦予了視覺傳達另一種形式,使其具有了內在情感力量,精神氣質和視覺意味。
“天萃庭”就是一個最具典型性的案例。“天萃庭”是一時尚而高級的中式餐廳,位于上海金茂大廈群房的頂樓。身處于如此充滿濃厚文化氣息的獨特建筑內,“天萃庭”以嶄新現代而簡約的中國宮廷式設計概念而出現。穿過一層層金箔圓拱入口,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由凡間進入了這神秘華麗的“天上宮廷”,一堵以現代時尚的金屬為材質的大紅墻進入眼簾,壯觀而宏偉,除了是餐廳的主色調及背景外,亦是最具東方色彩的元素之一。(圖1)
2 傳統圖案與符號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我們祖先創造了豐富而寶貴的傳統圖案與符號(本文主要指視覺傳統符號),可以直接運用于室內設計,主要有以下五類:
2.1 傳統象征內涵和比喻意義的圖案和紋樣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常運用諧音、典故賦予某些物品吉祥的涵義,常見的有鯉魚跳龍門、龍鳳呈祥、龍馬精神、麒麟送子等。
2.2 中國古代傳統圖騰紋飾和紋飾符號
在古代,人們由于改造自然的程度有限,為了排遣對自然界的恐懼與敬畏,常常視某些動物為神靈的所在,這就是圖騰。古人常在祭祀的器皿甚至自己的服飾上運用這些圖騰符號來祈求神靈的保佑與賜福,形成了豐富的圖騰紋飾。在當代室內設計上的運用則是對其部分的剪切、簡化、加工。
2.3 中國傳統宗教紋飾符號
中國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宗教文化豐富,各地遍布宗教寺廟建筑。在我國,占主流地位的宗教文化是佛教文化。所以,在很多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紋飾,比如說常見的壺門和蓮花座紋飾。
2.4 有些中國建筑和裝飾文化的典型的構件造型,也是很傳統的符號
在特定的條件和環境下,建造一些模仿傳統形式的建筑,這些傳統元素從外觀造型到局部的細部處理,都是采用傳統的手法,但全部使用傳統裝飾的做法并不多,局部直接使用傳統做法的卻很多。例如圖2中的瓜楞柱,寥寥幾筆卻勾畫出傳統意境。在營造文化環境過程中,在需要重點突出和烘托的部位,常常做重點處理,將某些傳統裝飾構件直接鑲嵌或運用。
2.5 常見的書法藝術、中國畫藝術
這也是非常典型、有代表性的傳統元素符號,使用頻率很高。在室內陳設設計中使用一兩件書法或中國畫作品,其韻味不言而喻。
直接應用這些傳統符號作為室內設計元素,是營造“新中式”室內環境的行之有效手法。室內設計中,傳統裝飾符號的再運用很常見。歸納起來,常用的傳統裝飾符號的再運用有以下幾種:
(1)抽象簡約。這種手法是對傳統形式的整體或局部,進行藝術加工提煉和抽象簡化。其原則是可失傳統之形而不失傳統之韻,使傳統在結合現代的功能與技術的基礎上,得以延續與發展。如前例金茂大廈群樓的“天萃庭”,是一時尚而高級的中式餐廳。餐廳的形式是開放的,空間結構很高挑。龍是中國的瑞獸,設計師仔細考慮后決定造一條中國龍。于是設計師用光線吊起3萬個燈泡組成“金龍”,設計了一條令人驚喜而創新的現代吊頂燈飾,猶如一條金色的東方巨龍飛騰于半空中,貫穿了整個“天萃庭”,不但洋溢出濃郁的喜氣,亦成為全場的焦點。
(2)符號拼貼。其特點是把人們所熟悉的傳統構件加以抽象、裂解或變形,使之成為具有某些典型意義或象征意義的符號,并在室內元素中拼貼運用,從而使新與舊、今與古帶著某種聯系。這種手法與傳統的裝飾運用不同,即強調重復、夸張、變形,使之符合于人們約定俗成的隱喻象征習慣。
(3)移植與嫁接。對儒、道、禪各種歷史文化進行移植嫁接,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象。在設計中,有時借用外來文化的某些要素與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一體;有時廣泛采集古今文化遺產中的各種要素相互嫁接,從而創造一種新的借鑒傳統的創作手法。
(4)多種文化元素并存。近年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現代酒店設計朝向多元化發展。其特點是在同一主題空間中,打破狹窄的單一的文化概念,認為只要有利于表現主題就可以廣泛選擇一切文化要素,多種文化元素并存,運用并置、對比、交錯、滲透等多種手段,先行打散后加以重構,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圖3。總之,傳統符號的再運用,主要是在符合現代加工工藝和建造工藝的基礎上,對傳統符號的二次甚至是多次加工,在加工和處理過程當中,現代的一些文化信息也融入其中。
3 傳統材料
“新中式”室內空間的營造必然也離不開材料與材質,尤其是傳統文化氣質的。我國傳統建筑材料以石、木、竹、陶磚為主。時至今日,這些材料仍然被沿用,不可或缺。例如傳統的磚瓦、天然的石頭、含有寓意的植物等。但今日,設計師更注重發揮傳統材料的寓意。在中國古代,石頭因其堅實、粗糙、沉重的質感給人以視覺、心理特定的感受,而常常與“質樸、剛正、守拙”的抽象概念產生固定聯想,已非石頭其本身的意義。所以,在現代的傳統意境空間里,天然的石頭因人們約定俗成的審美心理而常常成為空間之中的點睛之筆。而對于“梅、蘭、竹、菊”、“歲寒三友”等植物,中國人歷來有很深的情結。古人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態特征,贊頌人類崇高的情操和品行。千百年來,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梅、松耐寒,寓意人應不畏強暴、不怕困難;竹有“節”,挺拔、清秀、生機勃勃,象征著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品格,與文人們倡導的剛正不阿的氣節,淡泊高遠的情操相符,為人所推崇喜愛。蘇軾有過:“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感慨;鄭板橋的一首題畫詩稱:“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苗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更是把無限的情思寄予蕭蕭竹聲里。不少文人雅士所居之處,以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為好。蘇舜欽的滄浪亭“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柳宗元的小石潭更是“四面竹樹環合”寫其幽雅可人的小潭景致。竹在這些文人雅士的固有觀念中,已非尋常之竹,而是一種理念和理想的寄托。由于這些材料所具有的寓意,因此在今后的設計中應注重運用。4結語
綜上所述,“新中式”的設計并不是簡單的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簡單堆砌,需要設計師進行原始的文化積累,善以運用并總結,才能靈活運用于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