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強,劉胡容,楊 莉 (重慶市沙坪壩井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慶400033)
助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業發展現狀的探討
楊 強,劉胡容,楊 莉 (重慶市沙坪壩井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慶400033)
我國現行養老模式普遍存在有養無醫、醫養分離等問題,不能適應人口老齡化和健康養老的需求,故了解我國進入老年化社會的速度及現狀,分析現行養老服務的方式、種類現狀及自身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業的特點及服務內容,探究整合基本醫療與基本公共衛生工作開展適宜的養老模式已勢在必行.為助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業發展,應完善體系健設,提高監管力度;建全服務網絡,形成多渠道服務;加強人員培養,提高服務質量;優化配置建設,形成規模養老;調整養老結構,形成特色養老模式.
健康養老;醫養結合;探索
隨著人口老年化進程的加速,社區老年人急劇增多.解決社會老年化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增加居民幸福指數尤為重要[1].醫護養一體托老機構旨在通過打造溫馨、美滿、和諧、幸福的老年生活家園,使老年人群能夠享受全方位、高品質的優質服務[2-3].本研究就如何形成醫護養一體的健康養老性機構進行了探索與討論.
在我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3.26%,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8.87%.人口老齡化快速增長,目前年均增長率高達3.2%,達到總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左右[4].高齡人口迅速上升,我國正在成為未富先老,形成大部分典型的“4+2+1”的家庭結構,加重了社會負擔,影響了產業結構和社會關系[5].因此,強化醫療衛生資源的分配和利用、社會保障機制與體系的完善、養老產業的配置和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2.1養老服務產業種類分析及探索
2.1.1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家庭為核心、社區為依托、專業化服務為依靠,著力為居住老年人有效提供社會化服務以解決其生活困難[6].居家養老可能受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老年人的后期生活質量不一.容易形成失獨、空巢、孤寡或低保等老年人,給社會穩定、倫理道德造成潛在的影響.
2.1.2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服務目前主要體現為以政府支持為導向,老年人被動接受為主體,依托有限的服務資源為載體,建立以社區為單位的服務模式[7].社區養老受現行政策的影響,存在納入到政府管理的老年人涉及范圍窄,服務內容單一,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力度等問題,造成老年人生存質量不高等現象,是居家養老服務的補充.
2.1.3民間養老 民間養老體現了社會資本的再利用,利用空間、時間和老年分布特點,創建各種具有特色的養老服務機構[8].因其投放規模及權重不同,容易受市場的影響.且其監督管理、質量控制和風險防控等因素不同,造成養老服務的效果不一.
2.1.4醫養養老 醫養養老服務是利用醫療資源,將醫療、保健、康復、娛樂、養身相結合,利用醫療技術和服務特點為需要服務的老年人提供服務的一種模式,目前缺少專業的學科、人員和配套設備、設施[9].醫療機構增設養護床位、增加新型設施及設備、建立醫養護結合型的新型養老社區等,只能滿足特殊需要的老年人養老護理服務需求,難以滿足我國規模龐大的老年人口健康養老問題.
2.2養老服務產業方式分析及探索
2.2.1以養為主體的服務方式 以養為主體的服務方式其代表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院等種類.以分層式的養老服務模式存在,有“獨子養老”、“家庭式養老”和“社會政府支持性養老”方式,是目前養老服務方式中的主流[10].
2.2.2以養護結合的服務方式 除針對老年人生活、起居外,有一定地針對老年人心理、生理的活動場所,將養老服務的“管”過度為“護”,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環境、空間.其能為一部分經濟條件好的老年人提供較好的養老,是目前養老服務方式中的補充[11].
2.2.3以醫養結合的服務方式 由于老年人功能減退和具有一定的基礎性疾病,其生活質量與生活能力會下降.為此,有專門的護理、護工和醫生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服務.其典型代表為各級醫療機構所承辦的“醫養結合醫院”以及“養老康復中心”等,均為目前養老服務方式中的延伸.
2.3未來養老模式的分析及探索 隨著老年人的快速增長,各級部門的關注力度強化.“互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將會出現智能的居家養老模式、健康家政養老行業和借助智能機器人服務的養老業發展及運用,探索出一條適應我國老年人特點的養老服務業.
我們于2011年建立養老康復服務內容,以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方面為突破,結合醫療特點探索性地開展了一系列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工作.本研究以此為例,進行初步探討.
3.1養老服務對象 主要對政府(民政)支持下社會福利敬老院中的社區三無人員、孤寡、五保和需要特殊護理等的人員進行重新分級管理.
3.2養老服務模式 按照現行醫療體制改革要求,結合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要求,我們開展了針對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和需要的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模式.
3.2.1社區老年保健服務 主要針對轄區內65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的一種服務模式,據衛生部通知要求,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其健康管理率需要保持于至少65%,其健康體檢表的完整率需要至少保持80%.該社區具體情況如下(表1).

表1 井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3-2015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基本公共衛生相關數據統計
服務情況顯示該社區近幾年老年人的管理率保持逐年增長,2015年達到65%以上.通過幾年的數據分析可見老年人呈明顯地進行性上升趨勢,社會負擔指數逐年增長.因老年人中有基礎性疾病的占64.76%,如遇疾病發生時,老年人不能得到第一時間的服務,給家庭和老年人造成一定的生活、經濟壓力,社會負擔也因此而加大.為此,開展特定的巡診、出診和健康教育活動,建立以“健康服務監測點”、“就醫綠色通道”、“老年人俱樂部”和“智能居家養老”等為特點的服務載體,形成政府聯動、社區管理、多部門配合,把老年保健中的健康教育、智能信息化予以普及.
3.2.2日間照料服務 ①社區日間照料服務.近期我們配合政府以及相關的社會職能部門開展了以家庭病床式為主的養老服務模式,建立了家庭式醫療服務病歷、預約機制、健康服務卡等工作.建議如下:從規劃、房屋建設、部門協調上加強“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民間養老”的建設,建立養老型別墅、養老型住宅,形成較為完整的“養老房產帶”、社區養老服務站和養老俱樂部等養老服務.②醫院式日間照料.主要針對就醫患者或需要提供醫療服務的老年人進行日間照料式服務.涉及的主要內容有日間照料室及活動室;提供早上來,晚上回去的看護服務,提供用餐及午休場所,提供報刊、書物等等;有序開展醫療咨詢、理療康復服務及保健講座等,并解決其它老年群體共同關注的問題.
3.2.3居家養老服務 ①主要的服務內容如下:包括完善且建立服務團隊與服務流程;生活照料的服務,日托、送餐以及家政服務;健康教育、疾病防治、心理衛生、康復護理、建立健康檔案以及開設家庭病床等的服務.②主要的服務方式.近幾年來我們為加強居家老年人管理,與當地政府建立并完善了家庭式醫生服務和家庭病床服務體系建設,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衛生、醫療、保健服務.③主要的需求分析.主要針對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家庭醫生式簽約服務,涉及“星緣”聯誼會會員、老干部、空巢、特殘人的家庭式醫生服務(表2).

表2 2015年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家庭醫生式簽約服務匯總表
居家養老是我國現行養老的主體,但由于家庭結構、社會關系、經濟特點、世俗觀念的不同,把醫養結合的健康老年服務融合到居家養老中就顯得尤其重要.醫養結合的健康老年服務在居家老年人中是一種延伸性服務,不能成為主體管理模式.
3.2.4住院式養老服務 我社區從2011年開展建立了為自理老人、半助理老人、介護老年人或特殊老年人提供的住院式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①主要服務內容.主要滿足入院老年人的基本要求,有序開展老年人護理服務、醫療保健服務、心理或精神支持服務、生活照料服務以及安全保護服務等.②養老控制指標.落實護理措施和防治老年人意外跌傷,控制嚴重護理缺陷等.
近幾年,隨著我國現階段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矛盾的不斷加重,我們逐步將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理念深入到社區、家庭、醫院和民間[13-14].對困擾著千家萬戶的老年人問題進行了一些探索.將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融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行動放在首位.將養老服務與醫院的功能相結合,配合基本醫療服務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探索出一種新型的養老服務模式[15-16].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把家庭作為居家養老的主體,把社區養老做為養老補充,配合民間養老服務的重要載體,加強醫養結合養老的服務方式作為實現健康養老的延伸[17-19].提高老齡化社會充滿關愛的力度,提升老年人精神幸福感,減少孤獨和人情冷漠的社會問題等,以此促進建設具體的、有我國特色的養老服務工作.
4.1完善體系健設,提高監管力度 形成政府、民間組織以及服務機構三個不同層次、層面的科學架構,構建和完善養老服務管理網絡,形成較為完整的多元化養老體系.加強管理以及監管力度,有效促使其正常運轉.
4.2建全服務網絡,形成多渠道服務模式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衛生、民政、財稅以及建設等部門合作,搭建養老保險的社會保障機制、整合社會經濟資源、轉換部門職能.
4.3加強人員培養,提高服務質量 強化人才保障,鼓勵醫務人員從事老年醫療護理工作,保障養老機構的醫務人員在職稱晉升、科研評獎等方面的待遇,鼓勵優秀人才輪崗服務[20].
4.4優化配置建設,形成規模養老 建立完善的養老設施類型體系和設計標準,注重居室布置設計,確保個人隱私,盡量使老年人能夠保持居家生活,有效維持其生活連續性,打造具有家庭溫馨感的環境.
4.5調整養老結構,形成特色養老 積極探索推進醫養結合模式的健康養老服務機制建設,結合基本醫療服務與基本公共場所服務工作,推進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模式.
[1]成秋嫻,馮澤永.美國 PACE及其對我國社區醫養結合的啟示[J].醫學與哲學,2015,36(9A):78-80,88.
[2]馮 丹,馮澤永,王 霞,等.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5,36(4A):25-28.
[3]陳 娜,王長青.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醫養結合服務共同體探索與實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2):6596-6598.
[4]王 霞,馮澤永,李秀明,等.醫療服務融入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中的探討[J].醫學與哲學,2015,36(2A):56-58,61.
[5]王 黎,雷 洋,孫兆元,等.養老機構失能老人護理服務內容及實施者資質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1):1285-1289.
[6]戴付敏,張 希,萬琪琳,等.高年資護士從事老年長期照護服務的意愿及影響因素[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24):2880-2884.
[7]李 春,王 千.政府購買養老服務過程中的第三方評估制度探討[J].中國行政管理,2014(12):38-42.
[8]湯華滿.三線城市社區居家養老體系建設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9]毛麗芳,何 捷,陳玉琴.國內外養老模式的比較與借鑒[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2(4);164-166.
[10]鄧 諾,蔣 亮,盧建華,等.老年照護醫養結合實證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274-278.
R197.1
A
2095-6894(2016)07-116-03
2016-06-10;接受日期:2016-06-27
楊 強.E-mail:6263554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