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奇跡
詩情畫意“唱”耦園
文奇跡

美好的景物就像陳年老酒 時間越久越醇香 一處好的景致會經得起時間的沉淀和歲月的打磨 仍然歷久彌新。從華東回來已有數周 走過的地方大都印象模糊了 甚至許多地方連名字都叫不出了 但唯有蘇州耦園和它背后的故事卻總縈繞于心。
耦園坐落在蘇州市倉街小新橋巷深處 環境僻靜 是具有蘇州地域特色的古典園林 處于平江古城保護區的腹地。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耦園前身叫“涉園” 為清初雍正年間保寧知府陸錦致所建 咸豐年間毀于戰亂。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安徽巡撫沈秉成因病來蘇州療養 見“涉園”環境清幽 獨具特色 決定買下在此定居。購得“涉園”后 聘請當時著名畫家顧沄設計 重修擴建為一宅兩園的現存格局。園子建成后 沈秉成將其改名為“耦園”。“耦”字通“偶” 寓佳偶連理 歸隱雙棲終老之意。
耦園東西長110米 南北寬78米 占地約1020畝 建筑面積約4500平方米。其一宅兩園的布局在蘇州眾多園林景觀中十分罕見。園中植物繁多 極具特色 一為玉蘭 二為桂花 滿園飄香 讓游客流連忘返。
耦園整體上分為三部分 園區中軸線上為住宅 兩邊各為東、西花園 相互對應。東花園以中心的黃石假山為主景 系“涉園”的遺存 西花園則以湖石為主景 舒展綿延 與東花園的黃石假山遙遙相對。
東花園占地50畝 是耦園精華所在 園中黃石假山氣勢雄偉古樸 東側主山 陡峭險峻 西側小山 山勢平緩 北側立有巨石 蒼勁渾厚。園中百齡以上的樹木眾多 古樹參天 綠蔭環繞。山池周圍環以亭臺樓榭 錯落有致 精妙巧構隨處可見。東花園主體為跨度40米、坐北向南的重檐樓閣建筑群 設有“城曲草堂”、“補讀舊書樓”、“雙照樓”、“還硯齋”等建筑。其中“雙照樓”三面臨窗 正南而立 取日月同輝之意 是園中最佳觀景處。“城曲草堂”兩側有廊道環抱 廊中有半亭 亭壁上有“掄園圖”碑 此碑為清初名儒王文治所作 上有沈氏夫婦跋文 更顯珍貴。廊道南延與“望月亭”、“吾愛亭”、“聽琴軒”相接。“望月亭”為家人中秋賞月之處 月朗風清時立于亭中可見湖中浮動的明月。
導游是位秦淮美女 說著滿口的吳儂軟語 她告訴我們當年女主人就是在“吾愛亭”中為丈夫撫琴 而男主人則坐在對面的“聽琴軒”中聽愛妻彈奏。因為古琴的音色不宜靠得太近 “聽琴軒”是聽琴的最佳位置。相傳女主人嚴永華每日在此彈琴 亭前正對小橋流水 水流潺潺 纏綿的琴聲就是他們傳遞情誼的話語……
美女導游的講解聽得我們如臨其境感嘆古人的浪漫絲毫不輸于今人。過此二亭 廊道蜿蜒 廊外竹林挺拔蔥郁 植被茂密。廊道南延與“月洞門”、“半亭”相連 半亭中有磚刻隸書小聯一對“耦園住佳偶 城曲筑詩城” 橫額“枕波雙隱” 系女主人江浙才女嚴永華所撰 字跡清秀、精美。
西花園面積不大 以靜修著述藏書為主 設計簡樸 有“織簾老屋”、“書樓”、“鶴壽亭”諸景 以“織簾老屋”書齋為中心。書齋屋架高大 門、窗等均為磚細構筑 前有寬敞月臺。書齋南面為湖石假山 小巧玲瓏 山洞石道一應俱全 周圍老樹蒼勁 枝杈縱橫。與“織簾老屋”比鄰的山頂上有一方亭 外觀精巧 亭東走廊中有半亭一座 名為“鶴壽亭” 依墻而建 古樸素雅。廊壁有磚細花窗 各不相同。北面有一藏書樓 樓門為一整棵400年以上的海南黃梨木制成采用透雕手法 雕鏤技藝極為精湛。書樓四周竹林環抱 綠色盎然 幽雅寧靜。
耦園中部為住宅區 由南向北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和樓廳。設計上帶有明顯的仕宦宅第傳統特點。導游告訴我們這所宅子最特別的地方 也是蘇州園林中唯一一處最能體現男女平等的地方是 這里男主人的一切設施女主人也都有。男主人有會客廳、宴聚廳、議事廳、書房 女主人同樣有 只是規格略小一些。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多么難得 足見夫婦二人的感情深厚。而且男主人考慮得非常周到 當時女人穿的鞋子鞋底薄 男主人怕愛妻受涼 特意選購優質木材將女主人的所有房間鋪上木板 木板防潮防涼 軟硬適中 走動時更為舒適。
沈氏夫婦在這里度過了最美好的8年時光 夫婦二人琴瑟和鳴 鶼鰈情深 使置身于花園中的每一個人都被感動。“耦園住佳偶 城曲筑詩城”是沈氏夫婦感情深厚的最佳寫照 也是耦園的靈魂所在。
從花園北門出來就是駁岸碼頭 可乘船到園區出口 導游特別安排我們一行人乘坐江南水鄉的特色——烏篷船。它作為江南水鄉的獨特交通工具 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 可在一些狹小的水道里航行十分方便。烏篷船是水鄉的精靈 更是水鄉的風景。搖船的老人唱著當地的民謠熟練地劃著櫓 高亢質樸的歌聲在水面上回蕩 泛起翡翠般的漣漪。我們一船人陶醉在這詩情畫意般的意境中 回頭望 耦園漸行漸遠 那園中夫婦仿佛站在岸上正向我們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