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洪斌
『黃海明珠』大鹿島
文宋洪斌

當我立足大鹿島面對黃海時 首先想到的是距此10海里處的甲午海戰古戰場。我去的時候 “丹東一號”的海底考古打撈尚未進行 等離開海島不久 打撈沉沒的致遠艦新聞馬上牽動了我的心。
6.6平方公里的大鹿島 位于丹東大孤山經濟區孤山鎮 從孤山鎮碼頭到大鹿島半小時船程。島上看島 一看自然 二看歷史 三看現實。就自然角度 此島略呈狹長形小山狀 北側即登島碼頭一側山勢陡峭 南側傍海岸線鋪展一條平緩地帶 居民、街市、公共建筑、紀念設施多聚這里 一條直街與海岸線平行 街兩側分布房舍、綠地、曲廊、雕塑與休閑小廣場等。街之東頭稱“東口” 西部稱“西口 前者多為漁家住宅、小旅館 后者坐落幾家略大些賓館、餐飲樓。一片海鮮燒烤排檔 坐落在直街中部臨海地界。街之靠山一側 遍布溝壑、樹木、花草、山路和零星房舍院落 還有山崖。這里的山崖與陸地的不同 沐浴海風海氣 仰對朗日云天 便多了潤澤、斑駁與堅韌的特征。沙灘上貝殼以小巧居多 岸邊石塊卻別具特色 既非光滑的卵石 亦非尖銳的巖石 是一種類似礦石的雜色石頭 基調土黃色 拿在手略轉動則幾近璀璨。
靠山一側之中部 穿過毛文龍街標路口 折入一條淺溝壑 一株古棗樹赫然入目。樹干粗壯挺拔、樹冠大若小山 島民引以為豪 稱作“嘎巴脆” 既指樹 又指所結之棗。樹前有榜狀銘文記之曰 此樹系明代駐守官員毛文龍所植 幾百年間年年開花歲歲結果 堪稱神樹。路呈直角 拐過去沿路徐行 逶迤陡坡 時見處處人家 掩映于溝壑雜木之中 或院落圍墻、雞犬怡然 或屋連坡體、背有靠山或高臺院場、外砌石塊直壁。
就歷史含量 此島內涵豐富。這里有民族英雄鄧世昌全身雕像與墓地 臨海坐落 凝望甲午戰場。1894年9月17日 清北洋水師這位總兵 指揮致遠艦與日本倭寇海戰 不惜以撞擊敵艦、252名 7人幸存 官兵殉難黃海之英勇壯舉 揚我民族魂魄于世界。而今 這艘1886年英國設計制造的致遠艦遺物被打撈 又一次舉國重溫那段刻骨銘心的史實 對國家的強軍戰略拍手稱快。明末總兵毛文龍率眾抗擊后金 有碑文記載其守疆土保海防之國家精神。還有島之高處的古老航海燈塔1923年英國人始建 至今聳立 其與南海島礁的當代航標遙相呼應 歷史的時空大幅穿越經緯度而一脈相承 渾然一體。
村級編制的大鹿島村 915戶3465口人 經濟上以養殖業、旅游業、捕撈業為主干企業 社會總產值6.5億元 村年收入6至7億元 蟬聯“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中國十佳小康村”。我在免費乘坐島上巴士時 不時看到居民招手上車 也是免費乘坐 一問方知 島上居民不僅免費乘車 而且醫療、郵政、物流都免費。更有令人驚訝處 島上居民按戶籍年分配2萬元 由村委會按時發放到人頭 以至姑娘出嫁不出島 帶來的配偶也享受島民待遇。村委會為控制戶籍人口 制定一土政策 家有兩個或以上姑娘的人家 只允許一個姑娘帶進來一個配偶。巴士司機對此津津樂道 “小孩一下生 老人只要在世 上門女婿一入島 都能一年凈得兩萬。別處人往城里擠 這里是城里人往大鹿島來。這個村長正當年大伙擁護 商界能人 自己有漁船好幾十艘 向日本等國家運輸海產品 還有養殖業、加工業等 資產過億。”
大鹿島無論從自然、歷史還是現實看 都如明珠一般光彩照人。站在沙灘上和海水中 雙足會慢而柔地陷下去 腳趾腳心腳背在浸透海水的細沙中所受到的天然按摩 是在陸地上絕沒有的體驗。
這里的海鷗成群連片地佇足于海灘上 你遠觀無礙 走近無妨。而飛起來的海鷗姿態優雅美妙 舞翅的動態飄移和身子靜態的滑動 組成大海古往今來的景色。
這里的魅力 還在于入夜時分的海灘篝火。島民忙碌了一天 一家家來到海灘上 圍著一簇簇篝火 伴著樂曲起舞 許多還佐以海鮮燒烤 當然有酒。作為外來人 我們好羨慕島上的生活 譬如這眼前的夜休閑 黑色海面上遙遠的點點漁火和近處海灘上熊熊的篝火遙相呼應 還有島之最高處霓虹燈勾勒出的標志性島標 每天都這般熱烈地渲染夜空 向黃海展示著大鹿島。我們分明在這一簇簇篝火里和那一座燦爛的島標周邊看到了蹦跳出來的幾個關鍵詞 “活力、生機、快樂、幸福” 還有幾個詞組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色旅游景區”。如果說前者是此島的經濟與生活的標簽 那么后者則是此島的人文標識。
我探問島名來歷 有民間傳說 二仙女下凡被天神追趕欲擄之帶回天庭。二仙女飛臨黃海 瞥見二島 遂靈機一動 分落兩島 遁入海島林木之中幻化作鹿 沒了原形蹤跡。天神只好作罷 回天復命了。姐姐落在了大島 就是現在的大鹿島 妹妹落在了小島 就是現在相隔不遠的獐島 獐比鹿小 同屬鹿科 。二島以鹿取名 可惜現在島上早已見不到鹿了。但仙女姐妹早就化為漁家女 成為二島的先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