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芳芳
近年來,探望權糾紛案件數量增長明顯,其中的新問題、新現象層出不窮。對此,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在近日結合具體案例,對探望權案件中的突出問題進行解讀,并就減少案件矛盾和促進糾紛解決提出建議。
一方有探望權利 另一方有協助義務
王瑩與李強雙方曾系夫妻關系,于2012年在民政局協議離婚,離婚協議中約定6歲的婚生子李曉歸李強撫養,王瑩每月享有探望兒子三次的權利。但自離婚一年后,王瑩在外地工作、生活,李強認為王瑩跟孩子相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拒絕王瑩繼續探望兒子。王瑩起訴至法院,要求判令王瑩對其兒子享有探望權,每月可探望三次;如遇法定節假日超過三天,可以帶回家一次;如遇法定節假日超過七天,可以帶回家三天;寒假可以帶回家15天;暑假可以帶回家25天;李強負有協助義務。
【法官說法】
我國《婚姻法》規定,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李強和王瑩離婚后,婚生之子李曉由李強撫養,王瑩有探望的權利,李強自然有協助的義務。探望子女是不直接撫養子女一方的法定權利。任何情況下,孩子都需要來自父母雙方的共同關愛。現王瑩要求探望李曉理由正當,法院應予支持。王瑩探望孩子的方式,應以確保王瑩與李曉穩定的母子感情交流,并有利于李曉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穩定的生活條件為原則。現今李曉年紀尚小,一月三次探望不利于孩子的穩定生活和學習,王瑩要求將孩子接走以及節假日、寒暑假長期的探望目前亦不具備現實條件。王瑩的探望時間由法院結合具體案情與李曉的生活、學習情況予以判定。法院判決王瑩可每月探望李曉兩次,李強可在場陪同。
【普法提示】
探望權是指離婚后未直接撫養子女的配偶一方依法享有的在一定時間,以一定的方式探視、看望子女的權利。探望的行使不僅可以滿足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撫養和教育的情感需要,同子女保持密切的往來,還以增進父母子女的溝通和交流,減輕子女的家庭破碎感為目的。實踐證明,探望權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探望權是法定的權利,任何人都不得干預。
在審判實踐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離婚后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以種種理由拒絕對方探望子女,對方不能與子女見面,更談不上對子女履行教育、監督、保護等監護權利義務。對此,我國《婚姻法》三十八條明確規定:“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p>
探望權的行使不能影響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
李麗和張勇于2013年結婚,2014年生育婚生女張曉,2015年二人因感情破裂經法院審理判決離婚,婚生女張曉由李麗撫養。由于離婚前雙方對于婚生女張曉的撫養權爭議很大,導致雙方矛盾激化。張勇認為在離婚之前自己的家人對女兒張曉的感情非常深厚,離婚后要求每周多次探望女兒,李麗以孩子太小為由只允許張勇每周探望一次。張勇對此非常不滿,起訴至法院,要求每周探望女兒兩次,周六日女兒隨張勇及其家人居住。李麗則認為孩子太小,生活習慣等不適宜探視太多,建議一周最多見一次。
【法官說法】
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孩子的父或母,有探望孩子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F張勇與李麗已離婚,婚生女張曉由李麗撫養,張勇有探望張曉的權利,李麗有協助的義務。關于探視次數和時間,法院認為張曉尚年幼,探視次數不宜過多。為了張曉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以利于其身心健康,故對張勇要求每周探望女兒兩次,周六日隨其家人居住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判決張勇于每周六早上九點,從李麗住處將張曉自行接走,并于當日十八時前將送回李麗住處,李麗負有協助義務。
【普法提示】
近年來,在審判實踐中,也常??吹竭@樣的糾紛發生,有的未與子女共同居住的父或母,頻繁看望子女,影響到對方及子女的正常生活。這些情況使離婚父母之間發生糾紛,既增加訟累,也影響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根據法律的規定,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探望方式。父母應本著有利于子女成長的原則,結合探望人的實際情況,確定探望的內容。探望人如果有固定的工作、穩定的生活、居住條件,具有在短期內撫養、教育、經濟收入和行為能力的,可以采取在約定一定時間內,由探望人領走并按時送回被探望子女的方式。
探望權的行使應當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
王蘭與吳強原系夫妻關系,二人于2003年登記結婚,婚后于2006年生育一女吳曉。后吳強起訴要求與王蘭離婚,2013年法院判決雙方離婚,吳曉由王蘭撫養,吳強每月支付撫養費。隨后,吳強與王蘭矛盾非常激烈,吳強多次起訴王蘭要求變更撫養關系,要求孩子由其撫養,但均被駁回其訴訟請求。吳強多次要求帶走吳曉探望,均被王蘭拒絕,王蘭認為吳強要求帶走吳曉探望是想強行帶走孩子,自己可以配合吳強探望,但必須由雙方均在現場。吳強以王蘭阻礙其探望權行使為由,要求法院判令其在每周五接走孩子兩天,周六周日與其同住。每個節日至少接走孩子三天。王蘭同意吳強兩個月見一次孩子,一次兩個小時,但王蘭需要在場,不同意吳強接走孩子。如果以后不產生沖突,可以增加時間。
【法官說法】
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有協助的義務。探望權的行使有利于保護子女受關愛的權利,故應從有利于對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考慮。本案中,吳強要求探望女兒的請求正當亦符合法律規定,應予支持。探望孩子的方式,應以確保吳強與吳曉穩定的父女感情交流,并有利于吳曉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穩定的生活條件為原則。吳強要求將孩子接走以及節假日長期的探視目前亦不具備現實條件。判決吳強可每月探望吳曉一次,每次三個小時,王蘭可在場陪同。
【普法提示】
探望權雖然是父母的權利主張,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保護子女受關愛的權利,故應從有利于對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考慮,而不是以父母的利益為出發點。因此,在不同的案件情況下應當選擇更有利于緩解子女抵觸心理的探望方式。本案中父母均在現場的探望方式雖然時間短暫,但是能夠較好的緩和彼此矛盾,畢竟父母之間的劍拔弩張,最后受傷害最大的還是孩子。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可以在現實條件具備之后,再協商或者訴訟改變探望的方式。
失獨老人也可以主張探望權
王建國與馬蘭系王仲的父母,王仲為獨生子。王仲與陳琳于2005年登記結婚,于2007年生育一子王曉。王仲因病于2009年去世。在王仲去世之前,王建國、馬蘭與王仲、陳琳、王曉均共同生活,而在王仲去世之后,陳琳帶著王曉回到自己的外地老家獨自撫養王曉,王建國與馬蘭作為祖父母一直沒有見過王曉。多次聯系無果后,二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每周周六或周日探望王曉一次,陳琳應予協助。
【法官說法】
《婚姻法》上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祖父母可以探望孫子女,但亦未明文禁止祖父母探望孫子女,本著法無明文規定即可以的原則,對于祖父母探望孫子女的訴訟請求不應一概否定,而應該結合具體的情況加以確認。探望權屬于身份權范疇,父母作為孩子的血親自然擁有探望子女的權利,而祖父母作為孫子女的直系親屬,享有親屬關系上的權利義務,其探望子女的權利應來源于父母的親權,在親權無法實現的情況下祖父母的探望可以視為是對親權的補充。
王曉幼年失父乃人生之大不幸,王建國、馬蘭夫妻老年痛失獨子,亦屬人生之大不幸,若二人能夠探望王曉,一來可以緩解喪子之痛,二來可以使王曉從老人處得到關愛,有利于其健康成長。在我國,祖孫三代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如果不區分具體情況,一味否定祖父母對孫子女的探望權亦不符合我國倫理。故此,法院對王建國、馬蘭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酌情判決二人可于每月至王曉住所地探望王曉一天,在探望時陳琳可在場陪同。
【普法提示】
關于探視權人的范圍,除包括未行使親權的離婚父母一方外,在審判實踐中法院也會考慮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應該體現人性和人情, 尤其是規定親屬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婚姻法, 更應該體現人性, 體現親屬之間的親情, 體現近親屬之間的血緣關系。
從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原則出發,探望權其實是一種附義務的權利, 根據法意, 它主要是為了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因此當權利人行使探望權時, 實際上是在履行繼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責任, 對子女形成健康的人生觀施加影響。行使探望權其實是更換一種方式教育子女。因此在失獨的家庭中,失去父或母的孫子女、外孫子女也應當在其成長過程中, 在形成人生價值觀和理想的道路上得到祖父母、外祖父母相應的指導和教育。同時,考慮到孫子女、外孫子女對于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義務的規定,在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或母死亡后, 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的教育, 應當以另一種方式得到延續, 而探望權恰恰能擔當起此一功能。
中國傳統社會更偏愛大家庭的生活方式??紤]到我國的家庭結構和傳統文化中祖孫輩之間的感情聯系,祖父母、外祖父母人生閱歷極為豐富, 對教育孫子女、外孫子女起到積極健康的作用,一般來說在失獨家庭中,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孫子女、外孫子女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在幫助其形成價值觀的過程中, 發揮有益的幫助。
(摘自《勞動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