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言
起名字很講究,名不正則言不順。歷史上為了冠名權,常爭得不可開交。過去要爭,現在也還要爭。遠不說,就說長江下游的幾座大橋,關于它們的命名,有各種有趣版本。譬如江陰大橋,南邊是江陰,北邊是靖江,兩家各不相讓,最后江陰勝出。靖江人不服氣,為什么不能叫靖江大橋,靖代表靖江,江代表江陰,兩不耽誤,現在這樣,活生生是讓靖江出局。別忘了,橋的那一頭,可是擱在人家靖江的地界上。

又譬如潤揚大橋,建于鎮江和揚州之間。這兩家城市都有些來頭,誰也得罪不起,揚州大橋,鎮江人不樂意,鎮江大橋,揚州人不甘心。于是只能做加法,把兩家合起來。叫揚鎮,太像個鄉鎮,別人聽了就像去趕集。叫鎮揚,又暗示把揚州給鎮住了,不太吉利,結果就妥協,改叫潤揚。鎮江古稱潤州,很多人不知道這典故,到橋跟前一個勁地追問。
用省市來為馬路命名,以上海最經典。南北向是省份,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東西向的是市名,南京路,北京路。附帶說一句,各個城市的南京路,都是熱鬧地段,都是市中心,顯然它們的命名,與南京曾是國民政府的首都有關。
根據中國的河流特點,用水系命名的道路,應該是東西走向。南京的長江路和珠江路,這些年新修的嫩江路湘江路,都是沿用這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違背了傳統,就容易產生誤解。我一直覺得南京依雨花命名的三條路,有嚴重缺陷。通常情況下,東路西路,南路北路,都是同一條路,譬如上海的南京東路南京西路,南京的中山南路中山北路。駕駛員如果按照這原則行駛,沿雨花東路行駛,一輩子也到不了雨花西路,因為它們壓根就是兩條不搭界的路。這兩條路的命名,參照了當年蒙古人的辦法,意思是東邊的一條路和西邊的一條路,兩條鐵軌一樣平行。同樣道理,雨花南路僅僅表示路在雨花臺的南面。這學問,不要說外地駕駛員不明白,很多南京人也搞不清楚。
有位老同志屢屢為今天的命名生氣,他常舉的案例,是南京的長江二橋、三橋,包括正準備建設的四橋。現代人命名越來越偷懶,滿口都是文化,實際上做的,越來越沒文化。他一再提醒大家注意,南京的大橋命名,按照建橋時間的順序,東一個,西一個。具體地理位置,二橋在大橋東邊,三橋在大橋西邊,四橋又在大橋和三橋中間,完全是亂了套,為什么不能給它們正經八百地取個名字。
凡事可以較真,可以不把它當回事。習慣成自然,名不正也能言順。亂套不好,打破常規,湊合著便是創新。對于憨厚的南京人來說,老大老二老三自家人那樣稱呼,也許更親切。時至今日,黃花菜早涼了,再畫蛇添足,給大橋二橋三橋弄個文縐縐的名字,實在是沒意思。
(摘自《馬放南山》中國華僑出版社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