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筠
大陸各省口音都不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家鄉話。很抱歉,這樣簡單的道理直到2009年,我去貴州后才明白。
在我小時候,分辨臺灣人和大陸人的方法就是聽那個人有沒有“兒”音。因為那些外省老伯伯講話,動不動就卷起舌兒,因此我得出“兒=大陸腔”這個結論。

如同我的大陸朋友會學我的臺灣腔一樣,2008年開放陸客來臺時,偶爾看見那些成群的陸客,我和朋友也會學大陸腔,還很自得其樂。“喂,你去哪兒?”“讓讓!讓讓!我要去找服務員兒!”
當時的我們還真認為大陸口音就是句尾都加一個“兒”,我們根本不知道河南人講普通話和北京人講普通話是不一樣的,以為所有大陸人都是一口北京腔。
后來我去了貴州,聽著當地人講話,當時唯一的困惑就是——這些人說話怎么不帶“兒”呢?
不久,越來越多大陸學生赴臺交換,我也和幾位交換學生見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臺灣的關系,總覺得那幾位大陸生臺灣腔好重,根本就不是想象中的大陸腔!因此當年的我還纏著幾個大陸交換生“來,發發看兒音!你們為什么不卷舌兒?”
真是夠討厭!
很多臺灣人問我,嘿,到北京讀書挺不錯吧?就不會有語言問題吧?
大錯特錯,還是有!每次宿舍里同學講著各自的家鄉話,我根本一句話都聽不懂。我特別喜歡某些地方的家鄉話,因為他們會自稱“俺”!
俺覺得這樣說真霸氣!
就算大家都說普通話,還是會有聽不懂的時候。我們系上有一位教授,在北大教課數十年,普通話發音還是很爛,比不標準的臺灣腔(比如“灰機”)還爛!
他有很濃很濃的湖南腔(對不起,無意得罪湖南朋友),每次上課我十句話有八句聽不懂,全仰靠其他聰明的大陸同學翻譯。偏偏那堂課還是必修課,真是痛苦!
某次上課,我聽到他不斷講“處女、處女”,聽得我眼角一跳一抽。看看四周同學,大家的表情都很正常,難不成只有我覺得奇怪?
到底“網絡”和“處女”有啥關系?為此我困惑了整堂課,但總是不好意思問。
最后我才知道,他說的是“數據”。
到北京讀書后,寒暑假會回臺灣,我發現臺灣朋友對于“大陸腔”的認識和當年的我一摸一樣!根本不知道每個省之間差距很大,以為大陸人就是一口標準的北京腔。
因此,他們會纏著我問:“你到大陸后應該會大陸腔了吧?”
“對啊,你怎么不卷舌?”
“來,發發看兒音!你為什么不卷舌兒?
果真是因果報應!
當時我真想大吼──不是所有大陸人都會“兒”!
(摘自《臺北女孩看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