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都說在閩創業好

柳智騰:大陸市場龐大,4個月就達到臺灣市場一年的業績
“廈門當地的語言、氣候、飲食都和臺灣很相似,所以來到這邊很適應,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來自臺灣高雄的柳智騰到廈門半年了,生活、語言上的如魚得水,為他掃清了在大陸創業的后顧之憂。
2009年,柳智騰在臺灣創辦了一家互聯網企業,他的軟件平臺在臺灣逐步站穩腳跟之后,不少臺灣客戶向大陸的親朋好友推薦這個平臺,柳智騰也有心往大陸拓展業務。
但是問題來了,“由于距離比較遠,缺少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大陸客戶普遍存在一些顧慮”。
一次偶然的機會,柳智騰從朋友那兒得知福建自貿區正在打造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很適合他這樣的互聯網創業者。可不是正瞌睡就有人送枕頭,柳智騰馬上決定過來試試。
他與兩位臺灣朋友一起成立了廈門頂鈞軟件科技有限公司,主營業務仍然是國際金融交易軟件開發,2015年底,公司正式進駐廈門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以下簡稱“廈門兩岸青創基地”)。
“大陸的優勢在于市場龐大,企業搶占了市場先機,就等于增加了制勝的籌碼。”柳智騰說,相比臺灣客戶,大陸客戶更敢于投資,而且投資的金額更大。2016年1月至4月,他的公司業績達到200萬美元,相當于臺灣市場一年的業績。
柳智騰在福建“春風得意馬蹄疾”,讓他的不少臺灣朋友“眼紅”了。柳智騰說:“我的臺灣朋友來看了,都想來這里創業!”

陳潔緹:臺灣“網紅”搭上大陸“互聯網+”順風車
“廈門離臺灣很近,”對陳潔緹這樣來閩創業的臺灣青年來說,這實在是件再好不過的事,“每天都有直航班次,要回臺灣非常方便。”
85后的陳潔緹曾是一名網絡視頻主播。2015年8月,她將自己兩年前組建起來的網絡語音平臺“太妃堂”帶到了福建,在廈門兩岸青創基地安了家。這是首家在中國大陸注冊、通過互聯網連接兩岸文化交流的臺資網絡平臺。
此前,“太妃堂”還只是一個粗具規模的小團隊,在將公司總部從臺中搬到廈門半年多以后,其團隊迅速擴大到近200人,“太妃堂”也成為頗有名氣的網絡視頻娛樂平臺。
“以前從未想過會有這樣的發展速度,”陳潔緹說,“我覺得非常幸運,搭上了大陸‘互聯網+’的順風車。”
“我們主要通過網絡向大陸網友直播語音節目,”陳潔緹說,“我想通過這個平臺,向大陸網友推薦臺灣的風景名勝、文化習俗,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
她發現,在互聯網平臺上,兩岸網民的互動特別有趣:大陸有“我也是醉了”“主要看氣質”;而臺灣有“揪咪”“哈姆雷特”等等。
具有臺灣味的節目讓大陸網民既覺得新鮮又能產生共鳴,臺灣的演職人員還會跟大陸觀眾交流兩岸不同的網絡語言、網絡文化,分享各自的風土人情和風景名勝,這種跨海峽的網絡文化交流方式,讓“太妃堂”收獲了十幾萬大陸粉絲。

林升翰:臺灣的思想、大陸的思想交換一下,我就有兩個思想了。
“福州的創業環境勝過上海太多了。”臺灣永泰香堂的第三代傳人林升翰說。目前他已經和福建省易薈當代茶道藝術館以及武夷山易安居茶精舍等合作,在福建多地開設了香學文化培訓班,結合茶文化講述香道,讓大陸民眾體驗臺灣的生活美學,頗受歡迎。
這個項目還成為了“101臺灣青年創業扶持計劃”5個獲獎項目之一,林升翰因此獲得了5萬元創業啟動資金。
之前,林升翰在浙江中醫藥大學就讀,畢業時,他面臨著一道關鍵的選擇題:是回臺灣,還是留在大陸。
“大陸傳統文化正在復興,代表臺灣生活美學的臺灣香道文化不應缺席,值得借此東風,獲得更多發展。”于是他留下了。
他們家族在大陸的事業重心多年來都在上海,但林升翰卻舍近求遠,來了福建。“因為這里的創業氛圍好,尤其是參加創業訓練營后,不僅可以隨時進行政策咨詢,還有導師幫忙打通人脈,提升知名度。市青創甚至幫我申請到了住房補貼。”
和其他來閩創業的臺青一樣,他還可享受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高于當地最高貸款額度兩倍的優惠政策。
從2016年開始,以福州YOU+青年社區為公司注冊地的臺灣創業青年,都可以免費入住YOU+。林升翰說:“我是第一個,目前已有兩位臺灣小伙伴跟著我過來了。像這樣專門針對臺灣青年的政策優惠,在上海根本不可能有。”
“如果說蘋果的話,你有一個,我有一個,交換一下還是各有一個;思想的話,臺灣的思想、大陸的思想,交換一下,我就有兩個思想了。”林升翰開心地說道。
張瑜心:
臺灣設計師來閩復興千年古鎮
“雖然有時候會想家,但是看到嵩口鎮變得越來越好,心中滿是喜悅。”27歲的臺灣設計師張瑜心來到福州永泰嵩口鎮已經2年了。她就職的臺灣打開聯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主體主要由一個專注于古城保護、歷史街區振興、公共藝術創作的青年團隊組成。
為了更好地打造嵩口古鎮,她的公司選派了25名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臺灣員工常駐嵩口。一年多來,該文創團隊吃住在鎮上,與鎮干部一起工作,積極融入當地居民生活。
“修復千年古鎮不僅是為了保留歷史,更是為了喚醒所有當地居民的自豪感和責任感,攜手共建家鄉。”在張瑜心看來,嵩口鎮就像自己半個家鄉一般。通過兩岸團隊的合力修復,有著千年歷史的嵩口古鎮正變得愈加宜居。
“對于嵩口鎮所有的古建筑,我們修繕的原則只有兩個字——不拆。我們在修繕古民居時,首先會通過政府與當地居民溝通,然后按照‘自然衣+歷史魂+現代骨’的原則,既將現代宜居元素融入古民居,又保留它原來的歷史味道。”張瑜心說。
嵩口鎮人大主席侯新洪說,之所以會選擇來自臺灣的創意團隊,是因為兩岸旅游界的共同推進。“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他們的審美觀念與我們相符,并且臺灣設計師提出的修繕古民居的理念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所以才有現在閩臺合作復興古鎮的良好局面。”

侯新洪表示,嵩口鎮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吸引更多創客、返鄉青年集聚,與臺灣團隊一同實現古鎮的復興。

孟憲霆:
為臺青搭座“離大陸更近些”的橋
海峽彼岸掀起“雙創”熱潮,很多臺青躍躍欲試。但因為對環境陌生,不少人還在觀望中。于是,有人主動當起了“探路者 ”。在大陸闖出了一些名堂后,他們轉身“搭橋”,開始為更多臺灣青年來閩創業牽線。來自臺灣新竹的26歲小伙孟憲霆,就是其中一員。
“其實愿意到大陸來闖一闖的臺灣青年很多,我們所做的是幫他們踏出到大陸的第一步。”孟憲霆說。
2005年,孟憲霆將初中畢業旅行的地點選在了廈門。這次鷺島之旅,顛覆了他對大陸的印象,于是從高中開始,他都在大陸讀書。
可時隔數年,當他和當年一起畢業旅行的好友聊起大陸時,其他人對大陸的印象還是“貧窮落后”。這給孟憲霆的打擊不小,他知道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成見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是年輕人也不例外。
如何讓兩岸民眾加深彼此的了解呢?孟憲霆思考良久,決定以父母創立的兩岸金橋(福建)就業培訓機構為平臺,以兩岸就業交流為內容,推進兩岸人的融合。
2015年8月15日,平潭臺灣創業園開業當天,孟憲霆帶著他的“金橋”落地扎營。公司運營近1年,他發現當初抱著“試試看”的念頭開始的事業,前景光明。至今,他的公司已組織了8個批次、近千人次的臺灣青年創業者到平潭參訪。此外,他們還在臺灣高校舉辦展會和校園宣講活動介紹大陸,為有意到大陸發展的年輕人提供創業輔導、職業資格證照鑒定、創業政策解讀等服務。
孟憲霆說,他的培訓機構之所以取名“金橋”,就是寓意為臺灣青年搭起一座“離大陸更近些”的橋梁。
在張瑜心等人的努力下,有著千年歷史的嵩口古鎮正變得越來越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