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茹
寶寶愛咬人,如何糾正?
0~1歲
寶寶快1歲了,開始長牙,也有了自己的小脾氣,高興時候常常會咬抱著他的人,不開心時候會用手拍人,一天偶爾有一兩次會大叫。這些行為是否要糾正?我該如何糾正?
寶寶的以上行為屬于這個年齡段的正常現象,不需要刻意糾正。1歲左右的孩子,處于口手敏感期,動作和語言尚未發育完善,他們主要通過口和手與周圍進行互動和交流。吸吮、吃手、咬、都是孩子用口腔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他們也通過扔東西、拍打、觸摸等動作來鍛煉手臂肌肉。這個階段,家長需要為孩子營造安全有趣的探索環境。
首先要允許孩子用口和手探索世界。口手敏感期會從孩子出生持續2歲左右,這個時期如果孩子口手探索行為能夠得到滿足,敏感期就會縮短并順利度過,繼而向更高階段發展。如果受到阻礙,會出現固著現象,沒有得到滿足的口手探索行為會反復出現,甚至持續到3~4歲左右,出現可能多語、多食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家長可以多為孩子提供一些安全和衛生的環境,允許孩子盡情探索。
其次,對孩子咬人等行為要盡量少的關注。孩子本身的行為沒有好壞之分,但是家長的反饋卻有引導和強化的作用。文中孩子高興時會咬抱著她的人,顯然咬人只是孩子互動的一種方式,他本身并沒有覺察到大人會疼痛。遇到“咬人”情況,家長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換一種互動方式,或者明確告訴孩子“被咬了媽媽感覺很痛”“寶寶不可以咬人”。如果再次出現“咬人”行為,建議家長不予評判和反饋,采取直接忽略的辦法。成人大笑或者反復勸解等都有會讓孩子覺得有趣好玩而不斷重復此種行為,呵斥會使本來只是覺得好玩的孩子感覺手足無措。對于孩子拍打、大叫等,父母要根據具體情況來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如有可能是饑餓、煩躁或排便等情況,這都需要具體分析和對待。
此外,還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磨牙棒或者可以啃咬的玩具。建議父母為孩子添置一些能夠咬和啃的玩具,讓孩子通過口腔來感受不同物體的口感、質地、味道、紋路等。只要沒有細小或尖利等具有潛在傷害隱患的物體,都可以在成人看護下,讓孩子去品嘗和摸索。
要不要給寶寶播放經典有聲讀物?
1-2歲
寶寶22個月,平時我給她聽四書五經,或者是一些西方經典和兒童百科全書等,聽這些會不會早了?她在玩或者是看動畫片的時候我也不會關掉機子,由它放,就像背景音樂似的。但我擔心這樣做會不會破壞寶寶的專注力?
既想讓孩子早點接受啟蒙教育,又擔心破壞寶寶的專注力,父母這種良苦用心和擔憂都是可以理解的。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孩子自出生至2歲左右,是智力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孩子靠感覺和知覺動作來適應和探索外部環境,這個階段,孩子更多地以觀察、感知、撫摩、擺弄各式各樣有趣的物體來實現智力發展。對于2歲左右的寶寶,聽一些知識類的經典為時尚早,包括父母在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播放四書五經、西方經典和百科全書之類的視聽材料,畢竟這些屬于邏輯思維和價值判斷層面的知識,并不是簡單的背景音樂。過早培養邏輯和抽象思維能力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建議父母還是盡量去創造一些條件發展孩子的形象思維和感知能力。
引導孩子同一時間用心做一件事。如果孩子在玩兒或者看動畫片,那么就只給做這一件事情,等玩好了,或者動畫片看完了,再做其他的事情,培養孩子認真專注做好一件事情的習慣。
每天陪孩子聽一會兒舒緩歡快的音樂。啟蒙教育階段,音樂可以熏陶和感染孩子的情緒,對豐富孩子想象力、創造力和智力開發很有幫助。歡快舒緩的音樂能夠使孩子心情舒暢和動作協調,媽媽陪伴孩子聽音樂的時候,可以做一些動作引導孩子跟隨音樂的節奏舞動。提醒一下,給孩子聽音樂并非越多越好,因為常時間聽可能阻礙孩子語言的發展,并且出現聽覺疲勞現象,如果聲音過大還有可能對孩子聽覺器官造成損壞。
盡可能多的陪伴孩子玩耍和繪本閱讀。對于2歲左右的孩子而言,相比智力開發和知識記憶,牢固的親子依戀關系更顯重要,這個階段孩子語言和動作發展迅速,如果父母能夠有較多時間陪伴,玩玩具,做游戲或者繪本閱讀等都對孩子的語言、情緒和性格發展都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寶寶不敢一個人睡覺,怎么辦?
2~3歲
寶寶3歲8了,看了動畫片《貓和老鼠》后,總說有怪獸,不去自己的小床睡,要一直跟媽媽一起睡,怎么辦?
孩子對在動畫片中看到的情景產生的恐懼心理是正常現象。3歲左右的孩子還不能清晰辨認虛擬場景和真實場景。對于已經成功分床的孩子害怕行為,父母要給予理解和體察,并對孩子的安全感進行確認。要多陪伴孩子,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或者更換一些情節平和歡快的動畫片,建議通過閱讀或身體撫觸讓孩子慢慢入睡。
如果剛好處于分床過渡期,那么也不排除孩子是想要跟繼續父母一起睡覺,以害怕為由逃避或抗拒分床。遇到以上情況,建議父母嘗試如下方法:
不要否定孩子的恐懼心理。孩子對怪獸有害怕和恐懼的心理,父母不可嘲笑斥責。若直接告訴孩子根本就沒有怪獸,可能會讓孩子感覺不被理解甚至委屈。此時父母要給孩子進行安全感的再確認:告訴孩子,有父母在,怪獸不敢來的。或者我們的門一直開著,爸爸媽媽隨時會保護你,寶寶不要擔心。
培養孩子固定時間上床睡覺的習慣。在睡覺前,父母要盡量少給孩子看情節比較劇烈和刺激性強的電視,減少劇烈運動和游戲,為孩子情緒平和入睡營造環境。
耐心陪伴和及時表揚。遇到孩子害怕的情況,父母不妨在小床前陪著孩子,直到孩子入睡。在孩子醒來之后,告訴孩子:“寶寶睡覺的時候沒有怪獸出現,對不對?”同時,對孩子獨自睡覺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表揚,告訴孩子能夠自己獨立睡覺是勇敢的表現。
為孩子尋找安全依賴玩具。允許孩子把最喜歡的玩具、書籍或其他物品放在小床旁邊,通過熟悉的東西來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獨立面對黑暗的信心。
溫柔地堅持分床原則。處于分床過渡期的孩子,難免產生一些孤獨感,甚至會擔憂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減少等,此時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分床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事情,但是父母的陪伴和愛還是跟以前一樣,而且睡覺時父母就在孩子的旁邊或隔壁。當孩子接受了分床以后,父母則需要溫柔地堅持分床原則,不可孩子稍微一請求就心軟又允許孩子同床睡覺,這樣效果會適得其反,愈發增加分床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