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軍
金秋9月,憑著優異的數學成績和很強的社會實踐能力,李妮順利進入美國加州一所公立高中,實現了多年的夢想,李妮別提有多高興了,感覺自己來到了“天堂”。
國內不少人認為,美國高中課業少,可參加學校的天文學俱樂部、烹飪俱樂部等,自由選擇課外活動。事實上,并非如此。
入學第一天,李妮一看,有好多門必修、選修課程,心想,高中階段是學習的黃金時期,看來和國內一樣。可一堂課后,李妮覺得自己的“天堂”夢碎了。
那是一堂高中數學課。老師講解了半個小時后,布置了一些作業。想著自己以前數學學得不錯,李妮就沒急著做。可等到做作業時,李妮傻眼了:作業不但量大,而且還很難。埋頭做時,她發現好多題都不會,于是直接跳過了,因為在國內,老師允許不會做的題先留著,等老師講解。
不料,老師第二天改作業,給她打的分數是不及格,還說不及格分會記入總成績,如果老不及格就會被學校開除。李妮嚇呆了,平常作業竟這么重要,看來不能隨便做做。幸運的是,老師同意她延遲交作業。她靜下心來,認真地看書和查資料,第二天,她終于完成了作業。
李妮得知,美國高中GPA(指平均成績點數,俗稱績點)是由學生提交高中階段的所有平時作業、大考試、小測驗、實驗、課堂參與、論文等成績單,進行加權計算出的。所以每次考試都很重要,每次作業都會影響到總成績。
平時作業占總成績的20%~40%。每次作業都有一個分數(可理解為權重),比較重要的作業是滿分100分,有的作業是18分,有的是10分……各不相同。學生每次作業分數相加,除以所有作業的最高可能得分,乘以100,就是作業的平均成績。學生需要認真對待每次作業,特別是比較重要的作業。而且不能遲交作業,如果作業遲交了,成績要打對折或直接得零分。
除交個人作業,還要和同學協作完成一些集體作業,如完成實驗報告,撰寫研究論文等,都計入總成績。
數學是李妮的強項,但她聽課容易走神。老師告訴她,課堂參與占總成績的5%~20%。聽了老師的話,李妮除認真聽課、好好記筆記外,還主動問老師問題,與老師互動,并參與大家的討論,提出自己的想法。
也許是習慣使然,李妮對考試特重視。在章節學習結束后,老師會提前通知學生準備這一章節的考試,其成績占總成績的10%~20%。期中和期末考試前,李妮會認真復習。結果還不錯,每次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在高中低年級,學校不會提供學生的排名或平均成績,而在高中畢業班,學校會根據學生9~12年級的成績,計算出學生的績點(GPA),得出年級排位。第一、第二名學生有在畢業典禮上代表本人或畢業班進行演講的特殊榮譽;成績在前10%的學生,學校的升學顧問會特別在推薦信中予以說明,這部分學生會優先被好大學錄取。而且,只有達到較高GPA的學生,到大學里才能申請獎學金,才能報名參加學術團體、項目研究、申請助教崗位,才能授予榮譽畢業生稱號;而GPA過低(2.0以下),可能被拒簽簽證,甚至被勒令退學;GPA在3.0以下的學生基本與優秀大學無緣;美國企業的招聘習慣是,根據學生在校的GPA高低衡量其學習態度和專業技能,GPA高的學生將會被優先錄取。
李妮告訴大家:美國高中不是“天堂”,各種各樣的作業、考試是套在每一個學生頭上的“緊箍咒”,來不得絲毫松懈,否則會被勸退或不能讀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