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巨化集團公司
加快推進巨化產業轉型升級
文/巨化集團公司
近年來,浙江巨化集團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一體兩翼、多輪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工程,構建現代化工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推進從基礎化工向新材料、新能源、新環保、新物貿等“四新”領域轉型,走出一條“改革創新、開放發展”之路。
巨化在“支撐產業、引領未來、開放融合、整合創新”科創戰略指導下,整合研發、檢測、工程設計資源成立集團公司科創中心,事業部成立研發中心,形成集團公司的應用基礎研究到事業部的工程化、產業化兩個科創層面的創新鏈,優化科創體系。
近兩年,巨化著力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擁有“國千”人才3人、“省千”人才3人,國家級、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5個。2015年,公司加大科創有效投入,年投入科研經費2.58億元,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專利授權量屢創新高,2015年申請專利105項,獲得授權專利85項。創新驅動加快了企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由基礎化工產業向化工新材料轉型,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含氟新材料的高端化、系列化發展,近年來公司取得了3項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新材料產業產值己達到總產值的50%以上。
近年來,巨化按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氯、碳、硫、氫”等元素的循環利用為特色,縱向延伸發展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功能性材料和專用精細化學品,橫向藕合發展關鍵鏈接項目,對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實施了一大批循環經濟項目,形成了十余條縱橫交錯、產業梯度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了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具有競爭實力的巨化循環經濟產業網,在行業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特別是氯堿化工和氟化工產業間的氯元素梯級循環利用,在全國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其產品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氟化工產業綜合實力處于國內龍頭地位,國內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氯堿化工中的PVDC規模位居國內前列;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等在技術和細分領域處于國內領先。
幾年來,巨化把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資源化利用作為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力推進副產物的資源綜合利用。通過因地制宜的“四新”技術應用,資源化鏈生利用和“以廢治廢”等循環經濟方式,各種“三廢”物質已基本得到資源利用。
巨化連創國家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全國循環經濟工作先進單位等四項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國家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通過驗收。獲得“中國化工新材料(衢州)產業園”命名,是浙江省第一家、全國第二家以企業為單獨主體,獲得石化聯合會冠名的中國化工產業園。目前,巨化化工生產取水量較2005年下降54%,重復利用率達到88%;每年的“三廢”,綜合利用量合計達100多萬噸,其綜合利用率高達98%,年綜合利用產值達到1 .5億元。
巨化秉承智能化、生態化、綠色化、循環化的理念,創新安全環保、智慧運營工作,加快推進企業制造方式創新。巨化按照戰略要求開展“智慧巨化”頂層設計與實施,將互聯網思維與應用嵌入產業升級和企業管理全過程。與此同時,公司全面部署和實施“一線智能化、組織扁平化、保障社會化”創新工作,作為戰略落地的重要抓手,致力于提高裝置負荷率、產銷率、資產回報率、全員勞動生產率和人均利潤率。
圍繞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重大部署,實施環保“三提”行動方案,按計劃有序推進西排渠隱患整治等10余個項目,完成熱電機組環保改造、智慧環保二期等治理任務。公司全面啟用“刷卡排污”系統公司30家企業達到國家安全標準化三級以上水平,其中16家危化企業達到二級標準。完善“智慧環保”監控體系,新建15套自動監控系統,完成政府監管排放點數據同步上線傳輸,本埠危廢信息化監管實現全覆蓋,通過省環保廳驗收并在全省推廣應用。
近年來,巨化自我加壓,將自身的環保治理標準提高到嚴于國家和行業標準水平,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標準在省內首家提高至一級B水平,燃煤電廠廢氣治理后達到“近零”排放,廢渣綜合利用率達到99%,以實際行動創建化工企業綠色化現代制造新模式。
圍繞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文明“三生合一”,近年來,公司率先在全國化工企業中實施了生態化循環經濟改造。項目總投資5億元,分三期對4.3平方公里的生產區域進行生態化改造。
通過生態化改造,實施安全環保隱患整治、落后低效產能淘汰、廠區道路管廊疏理、空間布局優化、工業景觀建設等措施,促進空間開放、資源共享,騰出土地、環保、能源容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力度淘汰了電石等一批高能耗、低產出的落后和低效產能裝置,盤活存量土地1000余畝。同時通過生態化改造,促進化工裝置本質安全躍上新臺階,發展空間得到拓展和優化,工作環境顯著改善,集中資源做強做大優勢主業,產業結構趨于合理,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十三五”期間,巨化將緊緊圍繞“實體基地化、產業四新化、運營智能化、生產綠色化、開放全球化”的目標,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推進開放合作,促進產業發展更高端、體系建設更完善、運營機制更靈活,努力成為新時代國企改革發展、創業創新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