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薔
“十三五”生物天然氣迎重大發展契機
文/肖薔
近期,國家能源局就《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簡稱《指導意見》)向各省(區、市)發改委、能源局以及開發企業等相關單位征求意見。由于《指導意見》提出了生物質能產業化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引起各方關注。
據悉,生物天然氣產業具有巨大的綜合效益,對于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發展新能源產業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建設試點,此次《指導意見》就是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在推動內蒙古、黑龍江與新疆等生物天然氣示范區規劃基礎上編制的。
根據《指導意見》,到2020年,我國生物天然氣年生產量和消費量目標達到100億立方米,生物天然氣在示范縣天然氣總體消費中比重超過30%。生物天然氣將迎來發展黃金期。
生物天然氣是指以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城鎮生活垃圾、工業有機廢棄物等為原料,經厭氧發酵和凈化提純后與常規天然氣成分、熱值等基本一致的綠色低碳、清潔環保可再生燃氣。通俗而言,就是把沼氣進行發酵等凈化措施提純后得到的高品質、高值化的生物質燃氣。沼氣的甲烷含量在50%~65%,經提純和凈化后可提升到超過97%,和常規的化石天然氣一樣,可并入城市燃氣管網或者作為車用燃氣。
發展傳統沼氣有其自身局限性,如戶用沼氣自產自銷式利用局限性大,財政補貼成效差;大型沼氣工程更多則是為處理畜禽場糞便服務的輔助工程,沼氣工程面臨運行困難、經濟性差、產氣效率低等諸多挑戰,不利于實現規模化、商業化可持續發展。
多位行業人士表示,生物天然氣提高了沼氣的能源品位,其市場更大,可以注入現有管網,實現清潔能源生產、廢物治理、生態農業三位一體的目標。
《指導意見》明確,生物天然氣原料取之于當地,產品用于當地的生活燃氣、供熱及交通等領域,是縣域清潔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天然氣的副產物沼渣沼液有機肥用于還田改良土壤,是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支撐。加快發展生物天然氣,是規模化處理縣域有機廢物的主要途徑,是治理水、土壤和空氣污染,保護縣域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
“生物天然氣是增加清潔能源供應的能源工程,是環保工程,也是發展縣域經濟和推動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支撐。” 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郭雁珩告訴筆者,“最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天然氣原料取之于當地,產品用于當地的生活燃氣、供熱及交通等領域,這將形成以縣域為基礎的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促進本地經濟清潔能源發展的分布式利用新模式。”
根據《指導意見》,到2020年,生物天然氣年生產量和消費量將達到100億立方米,其在示范縣天然氣總體消費中比重超過30%;到2025年,生物天然氣年產量和消費量達到200億立方米;到2030年,年產量和消費量超過400億立方米。生物天然氣將初步形成一定規模的綠色低碳新興產業。
為推動生物天然氣商業化可持續發展,《指導意見》提出五大發展原則,“整縣推進、建立體系”是其中主要原則。
《指導意見》明確,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等重點地區13個糧食主產省份以及畜禽養殖集中區種植養殖業大縣將作為生物天然氣開發建設的重點區域,整縣推進發展生物天然氣。
未來將以示范縣為基礎,打造生物天然氣和有機肥“兩大產品”的新型商業化運營模式,推動原料收集保障、生物天然氣消費、有機肥利用和環保監管“四大體系”建立,完善政策扶持措施,以縣域有機廢棄物處理和生物天然氣開發建設規劃為重要抓手,形成“能源、農業和環保”的聯動發展模式。
“生物天然氣在我國尚處起步階段,需要政策支持‘跨坎兒’。如生物天然氣不能像其他能源一樣享受國家相關補貼,使得該產業尚未形成可行商業模式。”中國石油大學一位專家表示,“此外,生物天然氣并入天然氣管網存在市場壁壘,雖從需求和技術角度看,生物天然氣并入天然氣管網已經具備條件,但因有關規章制度尚未建立,導致‘并入’難以全面展開。”
對此,《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快形成專業化投資建設的管理模式,建立縣域生物天然氣開發建設專營機制,合理確定適應資源條件的項目規模和布局,加快關鍵技術進步和工程現代化并培育和創新商業化模式,并推進生物天然氣無障礙并入城市燃氣管網及配電網。
“總體而言,《指導意見》將生物天然氣納入國家戰略,提出加強規劃指導和示范建設,健全標準,建立監管體系。” 郭雁珩說,“另一方面,也提出將研究落實扶持和補貼政策,完善稅收優惠,支持企業實現多元化經營,促進產業商業化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是目前行業的關注重點。”
行業人士表示,《指導意見》吹響了生物天然氣產業發展的號角,總體來看,未來隨著產業政策逐步完善、重點示范區與示范縣規劃建設、標準體系不斷健全,生物天然氣產業將迎來較好的發展前景,“十三五”期間生物天然氣產業必成為推動我國生物質能發展的支柱戰略性新興產業。但與此同時,仍有部分問題值得關注,包括補貼機制與體系、示范縣建設、產業監測平臺建立以及地方反饋等。
據行業人士測算,目前我國生物天然氣的價格約為4—5元/立方米,其在全生命周期的生產過程中缺乏經濟效益,產業發展起步階段需要國家補貼扶持。
“技術進步之后,生物天然氣成本與傳統天然氣成本相比是否具有近期或遠期優勢,需要的政策支持,特別是補貼支持,力度有多大,都需要認真考慮。”郭雁珩說,“在當前形勢下,一個長期需要國家補貼的產業不太可能得到大規模發展。國家亟待建立較完善和明確的補貼機制與體系,提出合理的扶持政策與措施,保障產業健康發展。”
在示范縣建設方面,專家表示,推動示范縣建設將是落實《指導意見》的重要工作。結合《指導意見》的要求,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將聯合推動全國生物天然氣示范縣的申報、評選與實施工作,通過規劃的編制及全過程環保監管體系建設,分批建設一系列技術先進、體系完善、政策明確的生物天然氣示范工程,進而打造一批生態文明、循環農業示范縣。接下來,示范縣相關技術要求、評判標準及實施方案將陸續出臺。
在產業監測平臺方面,郭雁珩表示,平臺的建立將是保障農業扶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和生物天然氣、有機肥等產品的終端補貼等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通過示范縣工作,盡快依托國家相關可再生能源平臺,建立產業監測體系將是未來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