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平凡而神奇的水
□羅燕
同學們知道嗎?水究竟何德何能,牢牢占據著六大基本營養素之一的地位?
一個成年人體內,60%的質量是水.兒童體內水的含量更高,可高達近80%.如果一個人不吃飯,僅依靠自己體內貯存的營養物質或消耗自體組織,可以活上一個月.但是如果不喝水,連一周時間也很難堅持度過.體內失水達到10%就會威脅健康,如果失水20%就會有生命危險,可見水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水具有很強的溶解能力,溶解于水中的物質能更快更有效地進行化學反應.比如我們吃藥片的時候,醫囑常常是“溫水送服”.食物在各種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膽汁等作用下,才能進行吸收.這些消化液中,水的含量高達90%以上.
水使身體細胞處于濕潤狀態,保持肌膚豐滿柔軟.及時補水,能讓皮膚特別水潤、飽滿、有彈性.可以說,水是最廉價的美容保養品.同學們十幾歲的年紀,皮膚好得“水當當,吹彈得破”,很大程度上也是水的功勞哦.有的同學臉上冒出好多青春痘,苦惱的同時幾乎沒有人會把青春痘與水扯上關系.其實,如果體內缺乏足夠的水,毒素難以有效排出,淤積在體內,就容易引發“痘痘”的生長.
水不僅是各種生化反應的介質,也參與體內氧化、還原、合成、分解等化學反應.人體缺水使新陳代謝減緩,過多的能量和脂肪不能及時消化,就會導致肥胖.水是體內各種營養物質的載體.在運輸和吸收、氣體的交換、代謝產物的運輸與排泄中,水都承擔著“物流”的作用.
同學們在感冒發燒的時候,醫生是不是總叮囑要多喝水?原來,糖類、蛋白質和脂肪這三大產能營養素都必須在水的參與下,利用氧氣進行氧化代謝,釋放出能量.另一方面,水的蒸發能散發能量,避免體溫升高,以此保持體溫恒定.當人體缺水時,多余的能量就難以及時散出,從而引起“發燒”.
體內關節、韌帶、肌肉等處的活動,水都以“潤滑劑”的身份出現.水的黏度小,可使體內摩擦部位潤滑,減少體內臟器的摩擦,既防止損傷又使器官運動靈活.在缺水的情況下做運動的風險在于:組織器官缺少了水的潤滑,很容易造成磨損.
水還能治療一些常見病,比如:清晨一杯涼白開水可治療色斑;熱水的按摩作用是強效的安神劑,可緩解失眠;大口大口地喝水可以緩解便秘;睡前一杯水對心臟有好處;惡心的時候可以用鹽水來催吐……
普通的水,在日常生活中卻有著這么神奇的作用.在初中化學的實驗里,如物質的溶解、液體藥品的取用、過濾的原理及應用、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排水法收集氣體等基本操作,更是處處都有水的身影.那就讓我們從下面的例題中來體會一番吧!
例1化學實驗的正確操作是實驗成功的重要保證,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圖1
解析:取用細口瓶里液體藥品的正確方法是: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標簽對準手心,瓶口與試管口緊靠在一起,故選項A不正確;過濾液體時,要注意“一貼、二低、三靠”的原則,傾倒液體時應用玻璃棒引流,故選項B也不正確;檢查氣密性,先將導管插入水中,再用手握著試管外壁,手溫使試管內氣壓增大,所以導管口會產生氣泡;排水集氣法的工作原理是:氣體的進入使瓶內氣壓增大,故水被排出瓶外.選項C、D操作正確.
答案:C、D
例2實驗一:向盛有一定量氫氧化鈉固體的試管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試管口,并將導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水的試管中,振蕩左側試管(如圖2).
圖2
實驗二:用氧化鈣代替氫氧化鈉重復一次上述實驗.
(1)上述兩個實驗的相同現象之一是___________;
(2)上述兩個實驗中,其中一個實驗發生化學變化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另一個實驗沒有發生化學變化.
解析:在這兩個實驗中,水是當仁不讓的“主角”,都會出現右側試管產生氣泡這一共性現象.但是,相同的實驗現象,發生的原理卻不相同:實驗一是由氫氧化鈉固體溶解于水并放熱這個物理變化引起的,實驗二是由氧化鈣與水發生化學變化引起的.
答案:(1)左側試管發熱或右側試管內導管口有氣泡冒出
(2)CaO+H2O=Ca(OH)2
接下來就讓我們親自動手做幾個練習,來加深對水的認識吧!
1.下列有關水的認識錯誤的是().
A.水是一種常見的溶劑
B.自然界中的水過濾后一定變成純水
C.水的蒸餾是物理變化
D.冰水共存物屬于純凈物
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關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
B.有水生成的反應一定是酸和堿的中和反應
C.將黃河水經沉降、過濾、吸附,滅菌等凈化操作后,可供人們生活用水
D.水體有一定的自凈功能,部分工業污水可直接排放
3.許多化學實驗都要用到水.
(1)將下列物質分別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填序號).
A.菜油B.干冰
C.食鹽D.酒精
(2)生活中常用_________來檢驗水樣是硬水還是軟水.
(3)電解水時,正極上產生的氣體具有的性質是_______(填序號).
A.有色有味B.支持燃燒
C.能夠燃燒D.易溶于水
【參考答案】
1.B 2.C
3.(1)A(2)肥皂水(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