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席卷全球產業界熱度最高的詞匯當屬“工業4.0”。圍繞這一概念,各經濟大國已經展開激烈較量。
“工業4.0”最早由德國提出,通過信息技術與工業相融合以提升工業水平的國家產業戰略,正在深刻影響今后的全球工業產業布局。德國將之稱作“工業4.0”,美國定義為工業互聯網,中國或沿用德國的定義,或稱“互聯工廠”。
德國的“工業4.0”規劃
德國提出并實施“工業4.0”戰略,是其應對最新技術發展、全球產業轉移,以及自身勞動力結構變化的國家級戰略。
由默克爾政府發起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的“工業4.0”,希望重塑德國在工業領域的全球龍頭地位,并解決老齡化等問題的積極應對戰略。在這一高度下,德國的“工業4.0”規劃,側重借助信息產業將原有的先進工業模式智能化和虛擬化,重視智能工廠和智慧生產,并把制定和推廣新的行業標準,放在發展的首要位置即德國“工業4.0”的產業集成。
以在其規劃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智能工廠戰略為例,其設計中,人、機器和資源將會如同在一個社交網絡里自然地相互溝通協作。生產出來的智能產品能夠理解自己被制造的細節以及將如何使用,并積極協助生產過程。這種設計集中體現了德國的變革思路:將信息技術引入其有著傳統技術優勢的“剛性”工廠,通過大數據和虛擬化等工具增強其產品的柔性,也就是生產過程適應變化的能力和定制化的程度,達到以信息技術的“器”為其制造業所用的目標,并將此模式標準化,加以推廣。
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規劃
近年來,雖然美國依舊在航空航天、芯片制造等先進制造業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地位,但其制造業內部空心化的局面,和在全球市場份額中的丟失已經很難通過簡單的政策調整或商業方式加以扭轉。同時,美國同樣面臨類似的人口結構問題,和國際消費者對產品定制化多樣化的要求也從內外部促使美國利用其在信息產業方面的優勢對制造業加以改造。
美國于2012年啟動“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被稱為“再工業化”的思路得到全面闡釋。提出發展包括先進生產技術平臺、先進制造工藝及設計與數據基礎設施等先進數字化制造技術,核心是鼓勵創新,通過信息技術重塑工業格局,激活傳統產業。這種從CPU、系統、軟件、互聯網等信息端,通過大數據分析等工具“自上而下”重塑制造業,與德國的從制造業出發,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改造制造業的“自下而上”的思路不同。
近年來GE等制造業公司倡導的將重心放在互聯網上的“工業互聯網”策略,以及谷歌等高科技公司向機器人、汽車等制造業領域的滲透,可以說是美國“工業4.0”思路的一種體現。
中國的“工業4.0”規劃
身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尚未成為世界級制造業強國,發展時期上也處于“工業2.0”和“工業3.0”并行發展階段。既沒有德國在傳統工業領域的雄厚基礎,也缺乏如美國般引領世界信息技術發展的先進技術。在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要解決產品質量提升、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制造業升級轉型等基本問題。這種“邊跑動邊調整”,最終達到“工業4.0”的理想水平,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挑戰性非常大的課題。
中國的規劃思路是在繼續大力發展先進工業技術的同時,緊盯新的信息產業發展動向,實現二者共同進步,推進二者的深度融合。中國領先的家電企業、電子類高科技企業正在對“工業4.0”進行布局,一個切入點是“智能工廠”或“互聯工廠”。在企業內部統一的信息管理體系基礎上,集成MES系統,計劃、調度、生產,做到人和機器的高度匹配,從而在較低成本下實現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但是中國距離全面有效的管理信息和綜合使用信息、大數據還有一定差距。
在實現“工業4.0”的進程中,中美德三國均希望借此推進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融合,并且上升到國家戰略,在政策和資金層面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在戰略理念和操作方式上,美德等制造業強國或將傳統工業進行智能化信息化升級,或以信息技術帶動傳統工業,漸進式的進入“工業4.0”時代。在制造領域相對落后的中國,則需要實現從2.0到4.0的跨越式發展。這一進程既面臨更多的技術和管理上的挑戰,同時給廣大相關的行業和企業帶來西方國家當下缺乏的大量商機和快速發展前景。
(摘自《臺港澳報刊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