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岳來,楊立勛,戴善和,虞堂云,胡元斌,何金山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創傷骨科,江蘇 揚州 225001)
?
手法復位蛙式石膏外固定治療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療效分析
周岳來,楊立勛,戴善和,虞堂云,胡元斌,何金山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創傷骨科,江蘇 揚州225001)
目的探討手法復位蛙式石膏外固定治療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的療效。方法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我們對本組57 例年齡3周歲以下的股骨干骨折患兒采用閉合復位,蛙式石膏外固定,6周拆除石膏,2個月時患兒不完全負重行走(1 歲以上)。隨訪期間觀察患兒股骨骨折愈合、雙下肢長度、行走步態等情況。結果所有患兒都獲得隨訪,隨訪時間2~24個月不等,無一例出現骨折不愈合,一些輕微的畸形愈合在生長發育中自行矯正;幾乎所有患兒都出現雙下肢不等長,但都在1.5 cm以內;所有患兒髖、膝關節屈伸活動正常,行走步態無異常。結論采用手法復位、蛙式石膏外固定治療低齡兒童的股骨干骨折,具有護理方便、功能恢復好、并發癥少等優點,是治療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
股骨干骨折;手法復位;蛙式石膏;低齡兒童
臨床上兒童股骨干骨折較常見,占兒童骨折的4%~10%[1]。傳統方法常采用雙下肢懸吊皮膚牽引治療,一些患兒配合小夾板固定,但存在臥床時間長,護理困難,皮膚過敏甚至壓迫導致皮膚缺血壞死等缺點[2]。手術治療雖可獲得解剖復位和可靠固定,但手術必然增加軟組織損傷,存在感染和骨折不愈合等手術風險,增加了患兒及家長的痛苦及治療費用。筆者自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采用手法復位蛙式石膏外固定治療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57 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57 例,男33 例,女24 例;年齡0.5~3 歲,平均1.7 歲;骨折部位:股骨上段骨折6 例,中段骨折40 例,下段骨折11 例;骨折類型:橫斷骨折20 例,螺旋形骨折27 例,斜形骨折10 例;致傷原因:40 例為跌傷,12 例為車禍傷,5 例為重物壓傷。
1.2病例納入標準a)年齡小于3周歲;b)臨床表現:大腿腫脹、疼痛、畸形、壓痛、功能障礙等;c)X線攝片確診為股骨干骨折;d)均為閉合性骨折,且無大面積皮膚擦傷。
1.3手術方法所有患兒均為全身麻醉,手法復位時取平臥位,置于石膏體位架上。一位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雙手握患肢膝關節及腘窩稍下方,沿股骨縱軸方向用力拔伸牽引;手術者使用成角及折頂手法矯正重疊移位后,應用按捺等手法矯正側方等移位,在牽引下將傷肢髖關節外展70°、外旋45°、屈髖60°~80°,屈膝80°(根據股骨骨折部位近、中、遠端作少許角度調整);兩位助手維持復位后位置,手術者進行蛙式石膏包扎固定(兩條腿均固定至踝上2 cm),特別注意髖關節和膝關節兩處塑形以防止斷端回縮移位。根據骨折生長情況,6周左右拆除石膏,行髖、膝關節功能鍛煉。2個月時在家人看護下行走(1 歲以上患兒)。
1.4療效評價采用Merchan功能評分標準作為股骨骨折手法復位后評定標準[3]:骨折愈合,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功能及外形完全恢復為優;骨折愈合,達到功能復位標準,功能及外形基本恢復為良;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未達到功能復位標準,外形有明顯畸形,功能明顯受影響為差。
本組57 例患兒平均住院時間3 d,石膏固定時間平均38 d,所有病例均獲滿意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3個月(2~24個月),57 例患兒骨折均愈合,無明顯成角畸形,對位對線滿意。52 例患兒出現了雙下肢不等長,短縮均在1.5 cm內,受傷前能行走的患兒4個月后正常行走,無跛行。患肢髖、膝關節活動在正常范圍內,達優、良標準。治療后第8周時進行療效評價,優40 例,良17 例,優良率100%。典型病例影像學資料見圖1~4。

圖1 術前正側位X線片示左股骨干骨折移位

圖2 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后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復位

圖3 蛙式位石膏外固定大體照

圖4 蛙式石膏外固定后40 d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愈合良好
3.1小兒骨折生長特點眾所周知,嬰幼兒的身體處在快速生長發育時期,如若發生骨折,骨折斷端的血液循環十分豐富,由于嬰幼兒骨膜的代謝活動較成人更加活躍,因此骨折斷端會快速形成豐富的骨痂,以骨膜鞘的形式可以使骨產生連續性[4],較成年人有更強的成骨能力,骨折后愈合時間快。另外,兒童骨骺的生長作用可以糾正骨折殘余成角及移位[5-6],因此,小兒骨折后允許一定范圍的成角或移位,隨著骨骼的生長,經過骨骼的塑形,骨骼會自然恢復原狀。因此非手術治療是小兒骨折的首選[7]。
3.2適應證的選擇蛙式石膏外固定適用于橫行、短斜形、螺旋形、長斜形及粉碎性小兒股骨干骨折。兒童大腿肌肉力量弱,體重輕,股骨干骨折后較成人骨折端所受應力小,骨折愈合快,塑形能力強。一般來說,3周歲以下兒童的股骨干骨折,我們均采用保守治療。在石膏固定過程中,一些患兒出現骨折成角加大或短縮較前明顯,但骨折愈合后均未影響患兒行走及關節功能,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均自行矯正至正常。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常是造成骨感染和不愈合的原因,因此,對低齡兒童不宜采用手術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的主要適應證為:a)用手法或牽引不能達到整復要求的骨折(重疊較多的橫斷或短斜形骨折,斷端常夾有軟組織而妨礙復位);b)嚴重開放骨折;c)合并神經血管損傷的骨折;d)多發骨折,特別是同一肢體多發骨折,在采用保守療法有困難時,應考慮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
3.3石膏固定的優點小兒股骨干骨折的傳統療法無論采用皮牽引或是骨牽引,均需臥床4~6周,臥床時間長,易造成關節僵硬,功能障礙,加之小兒的配合性差,不便于護理,而且在治療中易出現旋轉、成角等移位,需多次調整位置。
對于小于3 歲的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我們采用閉合復位蛙式石膏外固定具有住院時間短、費用低、創傷小、易護理、骨折愈合快及不影響骨骺生長等優點。我們也總結出幾點經驗技巧及注意事項:a)骨折位于股骨上段時,石膏固定時屈髖角度大一點,股骨下段骨折時屈膝角度大一點;b)骨折復位后如有成角,盡量向前外側成角,因為股骨有前外側弓,塑形容易;c)骨折復位后初期患兒盡量平臥位,不要垂直抱起,以防因重力作用引起骨折成角短縮畸形。此方法對斷端骨膜以及軟組織損傷小,也不破壞髓內血運及骨骺,對股骨的血運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結合小兒生理特點,骨折愈合較快,關節功能恢復好,是一種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
[1]Heideken JV,Svensson T,Iversen M,etal.Femur shaft fracture at a young age and the risk of subsequent severe injuries during childhood:a cohort study[J].BMC Pediatrcs,2014,14(1):1-8.
[2]Sela Y,Hershkovich O,Sher-Lurie N,etal.Pediatric femoral shaft fractures:treatm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age-13 years of experience in one medical center[J].J Orthop Surg Res,2013,8(1):1-6.
[3]田榮利,彭熠,鄧小彬,等.垂直懸吊皮牽引加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小兒股骨干骨折[J].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06,6(5):564.
[4]謝昀,陳振光.骨膜組織學特性及其臨床意義[J].華中醫學雜志,2002,26(4):223.
[5]Wang CN,Chen JJ,Zhou JF,etal.Femoral fractures in infants:a comparison of Bryant traction and modified Pavlik harness[J].Acta Orthop Belg,2014,80(1):63-68.
[6]Heffernan MJ,Gordon JE,Sabatini CS,etal.Treatment of femur fractures in young children:a multicenter comparison of 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s to spica casting in young children aged 2 to 6 years[J].J Pediatr Orthop,2015,35(2):126-129.
[7]王強,宋寶健.髖人字支具固定治療嬰幼兒股骨骨折23 例[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08,7(5):74-75.
1008-5572(2016)09-0839-03
R683.42
B
2016-01-29
周岳來(1970- ),男,副主任醫師,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創傷骨科,2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