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波
沙漠之眼 月牙泉
文/凌波
就在天的那邊,很遠很遠,有美麗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樂園 ……
每當太陽落向,西邊的山,天邊映出月牙泉。每當駝鈴聲聲,掠過耳邊,仿佛又回月牙泉……
——出自《月牙泉》歌詞
月牙泉坐落在甘肅省敦煌市南約5公里處,它就像一個彎彎的月牙兒,躺在鳴沙山的懷抱中。千百年來,“山泉共處,沙水共生”,塞外的風沙并沒有將月牙泉掩埋,而是一直相伴,一起經歷著歲月的洗禮。
據史料記載,早在漢朝,月牙泉就是敦煌八景之一。東漢時期的《三秦記》記載:“河西有沙角……又山之陽有一泉,云是沙井,綿歷千古,沙不填之。”沙角山就是如今的鳴沙山,沙井則是月牙泉。相傳,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雖然“古潭老魚食之不老”只是傳說,但是其他三“奇”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月牙泉的神奇之處。
研究發現,月牙泉的形成是由其特殊的地質結構、地形地貌條件和地下水環境三方面因素決定的。地殼的上升和沉降運動形成了黨河和西水溝一大一小兩個扇形地,敦煌地區較高的地下水位使得地下水在經過扇形區域時,從較低的低洼地溢出地表,于是便形成了宛如新月形的月牙泉。因為地勢低,滲流在地下的水不斷向泉內補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也不干涸,所以月牙之形保持了數千年不變。


一般來說,沙漠和清泉是難以共存的。但是幾千年來,月牙泉就好像一彎新月落在滾滾黃沙之中。雖然周圍的環境非常惡劣,狂風沙暴如家常便飯,但是一直到今天,泉水依然清澈見底,味美甘甜。


月牙泉位于鳴沙山群峰環繞的一塊綠色盆地中。鳴沙山峰巒高低起伏,一道道的沙峰宛如金子一樣燦爛,又如綢緞一般柔軟。每當大風吹過,鳴沙山便發出轟隆轟隆的聲音,仿佛滾滾的雷聲。
關于鳴沙山的響聲有過很多優美傳說,有的說是一妙齡女子在悼念情人,有的說是一個將軍正在大戰沙場……研究發現,其實鳴沙山的響聲與其特殊的沙子和地形結構有關。鳴沙山上的細沙粒是空心的,每當有風吹過,便在每個小孔間形成共鳴,無數的沙子在氣流中旋轉,其聲音便如雷聲一般洶涌澎湃。
月牙泉和鳴沙山和平共處了幾千年,卻從未被鳴沙山的滾滾黃沙所掩埋。經研究證明,這是由鳴沙山特殊的金字塔形沙山結構所決定的。該地區經常會刮偏西南風、東南風和南風,它們在月牙泉所處的盆地區域上空形成了一股上升氣流,沙子在氣流的作用下逆山而上,回到山頂。所以,白天由于駱駝和行人的活動,沙子會不斷地下滑,形成無數的沙坑和道路,可經過一個夜晚,所有的沙子就又被吹回到了山頂,完全看不出有人曾經來過,更加不會掩埋山腳下的月牙泉。正是大自然的這種“鬼斧神工”造就了月牙泉,因此月牙泉被稱作“天下沙漠第一泉”。
可惜的是,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由于周圍地區墾荒造田,導致敦煌地區的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月牙泉的水位最大水深由十米降至不到一米。近年來,敦煌市推行了禁止開荒、打井、移民的“三禁”政策,基本控制了月牙泉水位下降的趨勢,終于使月牙泉這顆“沙海明珠”免遭了干涸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