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不該建超級對撞機?這是高能物理領域陽春白雪的老問題,如今卻成了大眾茶余飯后的公共話題。大家七嘴八舌的原因是,楊振寧發話了,而且是大白話:用200億美元來證明一個物理猜想,不值,中國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不值。
到底值不值?據說在世界范圍內,科學家已經爭論了三十多年。楊老舉例子說,1989 年美國開始建造當時世界最大對撞機,預算開始預估為30億美元,后來數次增加,達到80億美元,引起眾多反對聲音,以致1992 年國會痛苦地終止了此計劃,白費了約30億美元。以此推算,現在要建,預算不少于200億美元,甚至是無底洞。
200億美元的確令人咋舌,但這并不能阻攔中國科學家的雄心。2012年至今,中國科學界開始爭論,要不要由中國來填補空白。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科學家代表為高能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以及超弦理論權威威滕都是該項目支持者,但反方代表也同樣強大,甚至包括94歲的諾獎得主楊振寧。
8月底,丘成桐教授在微信公號上表示不解:這個對撞機用的是楊振寧的學說,楊振寧為什么要反對?這不是反對高能物理繼續發展嗎?
為此,楊振寧在《知識分子》上說了7條,核心是反對在中國建,反對現在建。
對于這7條,老百姓記住的只有錢太多,要知道, 2016 年中國自然科學研究基金的規模只有 248 億元人民幣,這可是給所有學科的!
不過,楊老發文章的時候特地標紅,畫了重點。楊老的重點是,“多數物理學家,包括我在內,認為超對稱粒子的存在只是一個猜想,希望用極大對撞機發現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另外,即使猜想能證實,也不會在三五十年內轉化成生產力。既然如此,高能物理還不如先研究點別的。
如此大實話,也就大師敢說,要是別人說出來,肯定被扣帽子“沒有詩和遠方”“不愿仰望天空”,甚至是“政治不正確”。
眼看民間科學家們趁機出頭,要和楊老一同搞黃對撞機。次日,同在《知識分子》上,王貽芳院士站出來,一 一反駁了楊振寧的7條理由。
王所長的對答,除了預算成本可以降低至400億人民幣這一條以外,沒物理基礎的,的確有點難懂。


但最后一段,很有殺傷力:“據有關資料,楊先生對高能物理的未來發展自60年代起就是悲觀的,自70年代起就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幸虧小平同志聽從了李政道等其他著名科學家的建議,才有了今天中國的成就。”這段翻老賬的話,一下把老百姓帶到偏離科學討論的溝里去。
說實話,老百姓為了對撞機“站隊”,吵得再熱鬧,也是起哄。懂點科學的,擺出“別廢話,你又不懂”的姿態;不懂科學的,用市場買菜的口氣說“花錢聽不到響,不如去扶貧”。
中立的觀點是,科學研究應該允許一些不著邊際的好奇心探索,但作為戰略投資,國家決策就不一樣,要講投資回報。而這,也正是對撞機當下的命運。
據《自然》雜志報道,王貽芳的團隊在去年得到科技部350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但在7月,發改委拒絕了該項目下一輪8億元人民幣的資助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