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條有關房子的新聞被廣泛關注:一是發改委稱要充分調動民間投資,可發補貼促居民購房;二是財政部部長稱要“義無反顧”推進征收房產稅。
發改委的出發點是,針對民間投資下滑困境:一是要大力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要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息、便捷、全覆蓋的金融服務。二是要全面激發制造業投資活力,支持傳統產業企業技術改造。實施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工程和工業強基工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第三就是要進一步促進房地產投資健康發展,鼓勵商品房庫存較大的城市進一步加大去庫存力度,可采取發放購房補貼、先租后售、與政府共有產權等方式促進居民購房。
眾所周知,前兩條是“老大難”問題,只有發補貼促房產能立竿見影。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經濟抓手除新經濟這個亮點外就靠房地產了。房子承載著民眾的幸福生活,也寄托著他們保值增值的期望,更是地方財政依托的主要收入來源(畢竟新經濟培育起來太慢)。
今年以來,民間投資下滑引發朝野關注,錢都去哪兒了?——多數制造業退出來的錢,恐怕都落入了房市吧,無論是國內的還是海外的。
但房地產并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而是冰火兩重天,有的地方要崩,有的地方要爆。三、四線城市及縣鎮忙著去庫存,而一、二線等住房供應緊張的城市則忙著給房市滅火。
發放補貼促居民購房就能去庫存了?一、二線城市關鍵不是補貼多少的問題,而是要購房配額不夠。而庫存壓力較大的三、四線城市及縣鎮,有些地方補多少也難奏效。
地方政府對房地產那才是真愛。想必發改委深深懂得這點才支此招。只是這招過去用過了,專家提醒說,怕就怕庫存沒去成,房價倒是“補貼”上去了。
政府救房市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兩方面問題必須厘清:
第一,補貼居民購房是地方政府的事權,冷暖自知,但不可偏離公平問題。用納稅人的錢補貼地產商,救市心切能保證公平嗎?會不會補了有錢人購置或炒賣更多的房而貧窮者仍然望房興嘆?
第二,如何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是扶不起來的,與市場關系糾纏過深,反而拎不清、理不清,忘記了政府的本位工作是保障市場供給、維護公平競爭。有些盲目發展的地產商該倒閉的就得倒閉。
怕只怕,購房補貼會引發房價新一輪上漲,另一方面買不起的仍然還是買不起。對待房地產市場的態度檢驗著一個城市中管理者的公平意識。
中國房地產的問題,是一、二線城市資源過度集中,導致土地供應緊張不夠用的問題,導致新增少量土地“面粉貴過面包(即舊房房價)”;另一方面是三、四線城市供給充分但購買力不夠的問題。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個稅改革下半年或加速推進,工資薪金、財產轉讓所得等將綜合征稅,養老、二孩、房貸利息等家庭負擔有望納入個稅抵扣。這么看來,與其政府拿出錢來搞補貼,撒芝麻,不如在居民家庭收入結構上做文章,減輕部分困難家庭的個稅等負擔,將之轉化為購房補貼。
可問題又來了,假如真如財政部部長所稱要“義無反顧”地推進征收房產稅,假如真按傳說的那樣從第一套房開始起征(這倒是國際慣例),那么那些拿補貼購房的困難家庭又得犯哆嗦了——畢竟,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征收,一套100萬的房子也得一年繳個1萬-3萬呢,一個家庭成員年收入的一半繳了房產稅了。
房價是最大的政治。解救房市真是個政治經濟學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