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這與蘇州面向全球納才引智,
為創業者打造創新平臺的實踐無比貼合
7月10日,2016 年(第八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主題論壇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本屆創業周以“匯聚全球智慧、打造創業天堂”為主題,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下,本屆創業周為落戶企業量身打造“蘇州夢工場:共創·共享·共贏”主題論壇,特邀國家智庫學者、創投專家、知名企業家,共同探討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如何走更為穩健的創新創業之路。
論壇由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組委會主辦,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承辦,海外人才網協辦。知名評論人、媒體人石述思擔當主持,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火山石投資創始合伙人、IDG資本榮譽合伙人章蘇陽,蘇州旭創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國家“千人計劃”人才劉圣,賽業(蘇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千人計劃”人才韓藍青,《中國新聞周刊》副社長王晨波出席此次論壇,并做精彩分享。
“永遠不要與趨勢為敵”,姚景源首先為現場觀眾分享了創新創業所面臨的宏觀趨勢。姚景源認為,隨著30多年經濟變遷,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粗放的、大規模、高速度擴張的增長模式轉到提高質量與效益的集約模式。“中國經濟過去增長主要靠三大動力:大量的資本投入、大量的資源投入,以及大量的勞動力投入。”隨著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速度加快,這三個增長動力都不可持續了,因此,必須讓創新和技術進步替代傳統的增長動力,成為新的歷史時期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
姚景源與論壇主持人石述思在對話中表示,為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降成本”在供給側改革中尤為重要。姚景源以江蘇昆山的一家汽車玻璃制造企業為例,“昆山的企業工業用電是0.6元一度電,而美國工業用電只需要0.28元,而且我國還要對高能耗產品征收出口稅,因此,給這家玻璃制造企業帶來了高昂的生產成本。”姚景源認為,要降低小微企業的生產成本,這樣它們才能茁壯成長。
“如果按照世界進步的速度來看,中國的速度絕對是快的,中國創新的優勢是別的國家不可比擬的。”關于中國創新,姚洋認為有三方面優勢:首先,中國人民非常勤勞、非常聰明,又有非常強烈的企業家精神;其次,中國的儲蓄占到全世界儲蓄存量的40%,中國有海量的資金;第三方面的優勢,就是中國正不斷改善軟硬件環境。

2016年(第八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主題論壇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辦
中國應該如何創新?姚洋分析了兩個國家的創新模式。美國模式是“從0到1”的創新,而德國的創新是從“1到N”的創新,即注重中間技術,通過“工業4.0”,把互聯網為我所用而不是大家互聯網化。姚洋以全球醫藥化工巨頭——德國默克公司為例,指出該公司數十年來專注LED屏幕熒光粉技術,而不生產屏幕,一直沿著最擅長的技術路徑走,因而目前在世界的LED市場上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
對于中國的創新道路,姚洋認為:“我們既應該有像美國一樣的顛覆性創新,這是一流企業家的責任。對于我們絕大多數企業來說,恐怕還要學習德國的延續性創新,做一些從‘1到N的改進,牢牢地占領中間技術。”對于蘇州模式的創新,姚洋給予充分肯定:一方面有顛覆性的突破,另一方面在先進設備制造業方面占領世界的高地,與“顛覆性創新和延續性創新相結合”的觀點相一致。
章蘇陽:風險投資就是“投人”
擁有“金牌投資人”美譽的章蘇陽則從風險投資的角度為在座的企業家帶來分享,他直言:“從風險投資的角度來看,第一是投人,第二是投人,第三還是投人。”
章蘇陽認為,投人主要考慮以下五個因素:首先創業者要有商業道德底線。“這個商業道德底線,就是你所做的承諾必須要兌現。”其次,是否對客戶和股東負責。“客戶是你的衣食父母,股東是你最早成立公司的源泉。”第三,需要有長期動力。章蘇陽以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為例,指出他從第一桶金開始到分眾傳媒美國上市,“這種始終保持動力是很難的一件事情,風險投資想找的就是類似這種人這種事。”第四,創業者需要有組織管理能力。章蘇陽提醒企業家,大公司與小公司的競爭不同,小公司比拼的是產品和技術,“大公司的競爭是誰先犯錯誤”。最后,章蘇陽認為創業者應該具備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
“我2008年從美國硅谷到蘇州創業,當初一個人來到這里,帶著一份商業計劃書,今天經過努力團隊已經發展到2000多人,產值也完成了每年80%的成長,今年估計能突破15個億的銷售。”在演講環節,劉圣作為落戶蘇州的企業家為觀眾分享了他的創業歷程。
回顧創業之路,劉圣分享了四條經驗:一是要把握產業的發展方向,明確公司的定位。“第三年的時候,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在云計算、數據中心大趨勢的變化下,整個通信的產業鏈在發生非常大的轉型,后來我們把整個公司的所有財力物力都投到了數據中心云計算市場,到今天為止我們是全球云計算數據中心主要供應商之一。因此產品的發展方向和定位非常重要。”第二,要搭建一個優質的團隊;第三,要較早擁抱資本,盡早與風投接觸。最后,有了團隊、方向和資金之后,接下來就要埋頭苦干。
韓藍青所創辦的賽業(蘇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科研用干細胞產品供應商,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創新產品以及發明專利。
“我是2006年回國創業的。剛回來的時候有一點感覺,你把國外的什么東西拿到國內來做,哪怕做得稍微差一點但是還是能賣出去。”但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韓藍青認為環境已經變化了:實際上我們的成本跟美國相比差距已經不是很大了,這就倒逼著我們做精細化的管理、降低成本。另外,前些年靠人口紅利,只要在中國做就能便宜的“好事”已經逐漸沒有了,所以企業要想發展必須有所創新。
“人因城聚,城以才興。”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自2009年舉辦至今,共有20多個國家的12600名人才受邀參會,已成功吸納2318個高層次創新創業項目落地蘇州,累計注冊資本超過186億元,大批海內外精英在蘇州安家落戶、開創事業。可以說,人才資源已成為推動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活躍因素。“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這與蘇州面向全球納才引智,為創業者打造創新平臺的實踐無比貼合。在這輪經濟結構調整和全面轉型中,蘇州的實踐無疑為中國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而這座城市也成為越來越多創業精英的“夢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