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琳+馬敏
蘇州西部生態城,立足當地良好的資源稟賦,集中精力做好生態的加法、
市場的加法、文化的加法與社會和諧的加法,建設生態文明高地。
于蘇州西部生態城而言,每一道加法題都不是簡單的融合,靠的是創新思維
青山連綿成片,萬頃太湖碧波浩渺,置身于花海仙境,宛如世外桃源……這里是蘇州西部生態城,有人說,這是“蘇州最后一片凈土”。
2011年蘇州西部生態城正式掛牌成立。作為蘇州市唯一以“生態”命名、全面致力于生態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區域,靈韻素雅的蘇繡文化在這里起源,真山真水書寫的生態傳奇在這里上演。
6月24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一行來到蘇州高新區調研農村經濟工作。
韓俊表示,今天再次到蘇州高新區調研,一路看下來,從湖濱景觀休憩步道到房車露營基地、杵山生態公園再到西京灣農場,發現之前很多準備實施的項目已經從方案變成了現實。高新區生態文明建設手筆很大,西部的生態建設水平總體很高。我們在全國各地調研了很多地方,能達到高新區太湖沿線這樣高水平的地方不多,總的可以用“精致、洋氣、大氣”來概括。
站在新盛茶園的露臺上,遙望太湖。煙雨中,這里是水天一色,美不勝收。
“太湖的取水口就在前面。”順著孫正超指向的遠方,有一座水塔近在眼前。“太湖是蘇州的母親河”“守住生態紅線”,這些口號在這里是現實。
孫正超供職于蘇州西部生態城發展有限公司。他正在用腳步丈量著這座新城的變化。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然而,劃定生態紅線,并不意味著停滯落后、拒絕發展,而是為了涵養生態資源,增強發展后勁,實現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構建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并進的生態文明高地。
這也考驗著政府的智慧。
“我們要用實踐去探索,在距離工業文明與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蘇州主城區僅數十公里的地方,如何豐富生態文明的內涵,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地。”蘇州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宋長寶透露,這些年,西部生態城認真做好“四道”加法題。
2009年啟動以來,蘇州西部生態城做生態的加法,優化生態空間,保護生態資源,創新生態制度;做市場的加法,探索適合生態保護區發展的休閑度假產業和現代農業,保護性利用生態資源;做文化的加法,實現鎮湖刺繡文化、太湖水文化、江南農耕文化與生態文明的完美結合;做社會和諧的加法,創新拆遷安置制度設計,讓當地百姓共享發展紅利,創下動遷2000余戶“零上訪”的紀錄。
如何做好這四道加法題,對于蘇州西部生態城來說,是要求、是鞭策,更是考驗、是挑戰。
為集中精力抓好生態建設這一重心,蘇州高新區對生態城不進行GDP和財政收入考核,主要考核生態和民生建設等方面。在西部生態城內部,“為了激發基層保護生態的積極性,著重增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安全生產、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率等生態文明指標的考核權重。”西部生態城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趙樹生說。
2015年,西部生態城獲批成為蘇州首家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躋身江蘇省僅有的四家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行列,是蘇州乃至江蘇的生態高地。
夕陽西下,行走在太湖棧道上,此時的蘇州西部生態城,一幅絕美的“山水繡”躍然“錦”上。
作為蘇繡的故里,鎮湖自古以來“閨閣家家架繡棚,婦姑人人習針巧”。而今,這里仍擁有8000繡娘,累計擁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及名人19名、區級以上非遺傳承人26名。

太湖一號房車露營基地
采訪繡娘姚惠芬的時候,這位大師級繡娘和記者們聊的不是家族的傳承故事,更多的是知識產權的保護,蘇繡的創新。姚惠芬說,近年來,鎮湖繡娘一方面自己探索原創素材,一方面在鎮湖街道和鎮湖刺繡協會的幫助下與本土書畫家對接,大大降低了出現版權糾紛的風險。
創新是最好的傳承。但繼承與創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姚建萍用了近三十個春夏秋冬頓悟。2015年蘇繡藝術大師姚建萍的作品《絲綢之路——滿載而歸》被全國頂級藝術展館——中國美術館正式收藏,這是中國刺繡界的第一次,也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第一次。
推進刺繡藝術創新升級,蘇州西部生態城可謂是不遺余力。至2015年,鎮湖已連續舉辦八屆中國刺繡藝術文化節。當年,鎮湖繡品年產值已達14.6億元。目前,鎮湖正在著力推動以質量認證中心、價格發布中心、技術創新和研發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對外交流中心構成的“五大中心”建設,和國內外知名專家、院校和行業精英一道,共同參與行業標準制定,以此拔高刺繡產業的層次。
“生態和文化是互利共生的,沒有文化的生態就沒有靈魂,沒有生態的文化就缺乏生命力。”這是蘇州西部生態城的共識。
未來,西部生態城還計劃建設一批文化主題特色小鎮,如匯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造非遺小鎮;以生態低碳為主題,打造綠色生態小鎮等。這些賦以文化內涵的小鎮,無疑會成為蘇州和太湖地區的新“文化名片”。
于蘇州西部生態城而言,每一道加法題都不是簡單的融合,靠的是創新思維。如何做好社會和諧這道“加法”題,是擺在政府面前最重要的課題。
劃定生態紅線,建設生態城,需要調整原本不合理的生產生活布局,建設更加生態環保的生產格局和生活方式。隨之就會產生拆遷工作。而拆遷工作往往又容易產生矛盾糾紛,考驗地方執政者的執政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兩年來,西部生態城建設動遷兩千多戶,沒有發生一起因拆遷不公平進京、赴寧上訪事件。
“車前有湖,車后有山,車外是綿綿細雨。”此時的景致是劉明祥所向往的詩和遠方。
劉明祥是一名醫生,忙碌的工作讓他難免壓抑,旅行成為他排解壞情緒的出口。自嘲另類的他買一輛房車,去遠方成為他對生活的另一種追求。
蘇州西部生態城已建成的太湖一號房車露營公園實現了劉明祥的愿望。在湖邊人很少,生活很慢。
劉明祥也是蘇州西部生態城的目標人群。這里的景點帶給大家的是生活體驗。
“如果說蘇州是上海的后花園,那么西部生態城就是蘇州的后花園。我們不會走規模化道路,我們的定位應該是面向長三角地區、小規模的家庭。”宋長寶坦言,注重生活體驗的休閑度假應該是精致的,理應也是有品質的。
25公里西太湖岸線更是無法復制的競爭優勢,蘊涵著濕地環境、濱湖生態、吳地文化等優質資源。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蘇州西部生態城已建成的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新盛茶園、杵山生態公園、太湖房車露營基地、西京灣農場,和正在建設的大小貢山島、裸心泊等,就像是太湖沿岸的一顆顆珍珠,散發著“太湖美”的獨特魅力。
“其實,蘇州西部生態城到處都可以是景點。”宋長寶稱,在保護自然山水、居民生活原真性的基礎上,西部生態城從一開始就是作為景區來打造與經營,真正把游客當成市民,讓他們愿意來,留得下。
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蘇州西部生態城對于旅游產業發展的探索,也正是中國旅游業從“景點旅游”轉向“全域旅游”的一個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