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開的中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系統提出了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明確提出我國已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但同世界科技強國相比,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2014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6454.5億,占到公共財政支出的4.25%,對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但2014年我國受理專利申請23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92萬件,而代表較高專利質量指標、體現專利技術和市場價值的國內(不含港澳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66萬件,占全部專利總量的25%。而世界科技強國的有效發明專利一般占到70%。
提高科研的原創能力,一是須將科研與市場緊密結合,二是在制度上激發和保障科研原創能力。最近,任正非稱華為正進入迷茫期,正是擔憂模仿創新完成之后,原始創新后續乏力。
顯而易見,形成中國原始型創新能力是我們的歷史責任。按照李克強總理在科技創新大會上對科技體制弊病的剖析,有必要就中國原始型創新能力提出以下改革建議:
一是改變政府單純用計劃項目管理創新的慣性,明確原始型創新生生不息的源泉是社會直覺式創新,而不是政府計劃項目。
直覺式創新是由個人的天賦本能和興趣愛好形成持久的探索激情,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形成非凡的未來想象和生成超常的創意靈感,轉化為產品或服務,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甚至變革當今世界的生產生活方式。就像喬布斯改變了蘋果公司,蘋果產品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政府最需要做的是尊重原始性創新流程的基礎上,提供寬松的制度環境與服務。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政府有關部門確實有著不必要的干預太多,卡得太死。事實上,世界上一流的科研機構、一流的高校、一流的科技成果,從不是靠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管理管出來的。”
二是根據創新性人才在原始創新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設計人力資本產權的實現制度。創新不是所有人的事,只屬于少數有直覺的天賦者,因此更需要以制度保障之。
創新性人才的作用大致分為:原始型創新啟動作用,原始型創新試錯作用,原始型創新冒險作用。因此他們是創新者也是高風險承擔者,對于這方面稀缺人才保護的支持必須改變現有僵化的機制體制,需要從國家相關部委的高度盡快落實布置。李克強指出,“改變目前科研投入中的重物輕人、科研人員智力價值得不到應有體現的問題。提高人員費用的比例,承認人才和智力勞動的價值。完善保障和激勵創新的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效益分享比例,讓他們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成果合理合法地富起來。真正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名利雙收,經濟上有實惠、工作上有保障、社會上受尊重。”
三是構建原始型創新的自然生態系統,市場、社會、政府作用有機融合。自然生態的基礎層是原始型創新人才的互相欣賞和互相吸引。核心層是產學研聯盟自組織結構的競爭合作機制。引導層是堅持法治與服務的國家機構,在尊重市場起決定作用,社會自治為治理架構的基礎上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可持續實現超常型創新價值創造。美國硅谷顯然優于日本筑波的經驗可以作為我們發展的借鑒。
四是推廣符合原始型創新要求的人力資本信用制度。對年輕人未來創新能力的預判決定著天使投資與風險投資的投向。創新投資家的直覺和眼光創造了人力資本本位的投資擔保模式,廣泛推廣這種投資擔保模式,以社會投資為主、政府補貼為輔,使年輕人在創新初期盡快獲得社會資本的孵化。對于地方政府出面組建的風險投資基金,初期可起引導推動作用,一旦市場發育成熟,政府應適時退出。
五是把培育青少年的原始型創新能力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第一創新力。從基礎教育開始,就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基本素質,直至轉變大學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方式,致力于培養具有志商(高瞻遠矚力)、靈商(頓悟想象力)、智商(推理判斷力)、情商(溝通合作力)、技商(實踐運作力)、德商(自我修養力)、意商(持之以恒力)、逆商(觸底反彈力)、膽商(突破常規力)、財商(財務管理力)的創新復合型人才。探索對天賦、特長、興趣、愛好、靈感、激情、夢想、創意的教學方法與考評方法,使中國教育真正引領中國原始型創新能力建設的進程。
總之,保障中國原始型創新能力需要政府、市場、教育等全方位的合力,這需要一場宏大的系統工程,更需要潤物細無聲、腳踏實地的作為。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