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北京最牛的小學,都躲不過“毒跑道”,這怎能不引發家長恐慌?繼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白云路分校曝光以來,北京又冒出好幾所疑似毒跑道的學校。媒體早已對此產生了審美疲勞,如果不是家長們鬧得太兇,二小又太有名,新聞恐怕不會熱起來。
從2014年開始,校園毒跑道就屢見不鮮,也屢禁不止。據不完全統計,毒跑道已經至少波及江蘇、廣東、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北京等地,有30多所學校中招。
在這30多所發生(疑似)毒跑道事件的學校里,為數眾多的學生出現流鼻血、頭暈、咳嗽、惡心、干嘔、起紅疹、胸悶、乏力等身體異常癥狀,不少學生血液和尿液中的毒物甚至分析檢測出苯甲酸。
每次毒跑道事件,爆發、檢測、處理基本如出一轍:教室空氣檢測報告正常,戶外顯示有微量苯、甲苯、二甲苯等,但是符合國家《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明明知道有毒,檢測結果卻合格,這真讓人哭笑不得。更悲哀的是,因為檢測統統合格,至今為止,沒有一家單位,沒有一個人為之負責。
可是“合格”的跑道,就不危害健康了嗎?去年,北京芳草地小學麗澤分校、清華附中豐臺學校小學部也因為疑似毒操場進行了檢測,結果均顯示“合格”。其中,前者操場在家長要求下被全部鏟除,后者的操場恢復使用。有些孩子繼續出現狀況,家長出于健康考慮,已經休學了幾個月。
有害健康的,為什么能合格?原來,我國關于田徑場地的國家標準主要執行的是GB/T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層》標準。新華社記者聯系上該標準起草人之一師建華,他說,這一標準主要是為保護運動員身體和進行訓練、比賽而設計的。對學校屬于推薦標準,學校可以選擇采用該標準,但也可以不采用。這是一些校園劣質跑道出現的重要原因,所謂“達標”其實是沒有強制性標準。
到目前為止,學校塑膠跑道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在室外揮發值達到多少算有毒,國家層面根本沒有標準,相應地,檢測機構出具的所謂鑒定結果,并不能對孩子們的健康負責。
標準遲遲不建立,就只能繼續糊涂下去?在糊涂賬面前,江蘇省教育廳保持了清醒。去年發布的通報,揭露了“毒跑道”進入校園的5大因素:一是少數建設單位降低造價;二是招標文件中沒有具體的技術指標;三是評標專家忽視技術要求,對合格的塑膠跑道真實成本重視不夠;四是塑膠跑道施工質量市場監管不健全;五是教育部門缺乏專業管理技術人員等。
上述結論中的五個原因其實又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技術與產品方面,二是監管方面。這個行業沒有國家強制標準,也沒有具體的檢測驗收和施工規范,作惡就相對容易得逞,很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此次涉事的施工方北京廣平與西城區教委一直合作頗多,它還是西城區教委(北區)認定的2012年度操場改造工程合格承包人。騰訊財經確認,北京廣平至少還中標過兩家學校,分別為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前門分校、北京市西城區民族團結小學。
按照有關報道的說法,自2015年起,白云分校操場曾多次施工,4月初有過一回,而就在有學生出現病癥之后,5月28日起又一次施工,并且這一次施工結束后很快就沒了味道。如果這一過程屬實,為什么不能在最初的時候就選擇更好的原料,這可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了。
新華評論認為,毒跑道是標準缺失背后的人性拷問,施工方應秉承“良心工程”原則,守住行業道德。可是,誰敢相信“靠自覺和良心支撐的行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