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海炎
“咪蒙式洗稿”并非春雨過林、令對象煥然一新的“洗滌”,而是蝗蟲過境、讓文學莊稼寸草不生的“洗劫”。這是令不少網絡寫手同仇敵愾的原因
當紅雞湯文寫手咪蒙近日因洗稿遭網友討伐,真應了那句老話“人紅是非多”。
我們都知道“剽竊”,就是把你的個性化句子或段落不加引號地抄過去讓讀者誤以為是他自己寫的。以前一些營銷公號喜歡剽竊,微信搞了“原創”標識后,剽竊文會被原創公號文章自動替代。但“剽客的智慧是無限的”,整句整段地抄不行了,那咱就“在你文章的基礎之上汲取大意,再將你的段落進行順序排列,文字改寫一下”,這就是所謂“洗稿”。
洗稿在道德上當然不對,但在法律上你卻拿它沒轍。這是因為著作權法只保護“創意的表達”,卻不保護創意本身。創意是創作的基石,如果思想獲得排他性的壟斷,又怎么鼓勵創作?更何況,創意不像“創意的表達”,可以通過作品讓人切實感受到。創意是天馬行空、非常抽象的東西,難以被規制,保護起來不具有操作性,成本太高。所以,“創意的表達”可成為法律保護對象,法律懲罰“剽竊”;但創意卻難以成為法律保護的對象,法律也就對洗稿充耳不聞了。
回顧歷史,洗稿也歷來聚訟紛紜。在近代,康有為《新學偽經考》被指在思想上汲取廖平學說,在材料上亦多襲取乾嘉以來著作;在現代,郭沫若《十批判書》被指大量沿襲錢穆《先秦諸子系年》的材料與論斷;在當代,胡文輝指劉正的《陳寅恪先生的文字游戲》一文抄襲自己,結果卻被對方反訟“名譽侵權”,且遭敗訴,這都是洗稿追究難的例子。
至于翻譯圈的洗稿更是比比皆是,有些靠翻譯賺錢的人一年就翻譯幾十本小說,無非就是將已存的幾種譯本找來,把人家的字詞句改換、位移一下,冒充“新譯”而已。
既然洗稿“常見”,為何網友對咪蒙洗稿卻如臨大敵呢?我大學的古典文獻學課老師就說了,古代人寫書很純粹,就是想把思想流傳出去,所以常托一個名人刊布,不寫自己名字;現代人不一樣,為了自己出名,不惜剽竊人家的東西。說白了,這都是現代版稅制度鬧的。康有為“洗稿”廖平,大家知道這事就行了,康先生沒有因此發財,廖老師也不會眼紅。現在不一樣了,咪蒙可是一篇軟文報價30萬的當紅雞湯文寫手。這么說吧,雞湯文已被納入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體系,是可以圈粉圈錢的。越紅的雞湯文寫手能分到越多的名利,相當于食物鏈的頂端,如果你咪蒙憑自己能力寫,大家妒忌下就算了,可這樣洗稿,就是變相侵吞食物鏈底部的寫手,吃相也太難看了!所以,“咪蒙式洗稿”并非春雨過林、令對象煥然一新的“洗滌”,而是蝗蟲過境、讓文學莊稼寸草不生的“洗劫”啊!這才是令不少網絡寫手同仇敵愾的原因。
其實,咪蒙現在錢多了,完全可以養一批寫手為自己打初稿,或者給提供素材的網友一些稿酬,這樣既可避免別人的指責,也可打下雞湯文產業的“萬年基業”。但咪蒙這樣做也確實困難,她寫的多是代表都市白領、小資刻薄“賤人”的雞湯文,第一人稱的代入感很重要,最遠也是“我身邊某朋友說”的故事,這樣她刻薄起來才具有噴人一臉口水的快感。要是她文章注明“本故事來自某某網友”就等于隔著一條大馬路向人吐口水了。更重要的是,注明引用或參考,是需要一定道德勇氣的,咪蒙的算計是:“法律都奈何老娘不得,你們算什么!”“姐就是要躺著把錢賺了。”這是一種“剽客的精明”。
如果咪蒙女士油鹽不進,大家也別氣壞身子,何妨來點惡作劇?比如,有網友提供了咪蒙洗稿的強力證據:把原作者杜撰的電視劇臺詞原封不動地抄過去了。而法國大作家蒙田也早這樣干了——他在引用一些名人的話時“偶爾有意隱去被引用作者的名字”,目的是讓那些“動輒訓人的批評家”出丑,“我要他們錯把普魯塔克當作我來嘲笑,罵我罵到了塞涅卡身上而丟人現眼。我要把自己的弱點隱藏在這些大人物身上。”(參見蒙田《論書籍》)》
我們今天抗擊洗稿,是不是也可以用一下“蒙田的木馬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