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彤
“公益使企業家自身以及企業變得更加豐滿。以前我們談賺錢,現在我們更多談的是如何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大利益。未來我們要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做更多的事情和改變,慢慢積累,積小事為大事”
在公眾的視野里,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講話風趣,被公認為是“地產界的思想家”。近幾年中,他更多關注公益活動,成為一個“公益布道者”。

“公益讓我往純潔的方向靠,接觸到的都是好人,讓我覺得人活著很有意思。我覺得,我比活在新聞聯播里還幸福?!瘪T侖說,因為公益,他與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等人都打過交道。
如果給馮侖的公益路線畫一條時間軸,2004年就是這條軸的起點。
那一年,時任北京首創集團總經理的劉曉光聯系馮侖等人創立了致力于防治荒漠化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這個組織此后經歷了從“治沙”到“與自然共存”的觀念轉變。自阿拉善生態協會成立起,馮侖相繼履任過兩屆執行理事、一屆章程委員會主席,第四任會長等職務。而從此以后,馮侖至今共參與和發起9個公益慈善機構。
在6月5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論壇”上,馮侖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專訪。
“我們一直在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
中國新聞周刊:你是在怎樣的機緣下開始從事公益事業的?
馮侖: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2004年,劉曉光在他的朋友圈里發起籌備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活動。我當時并不了解這個機構具體在做什么,所以就決定去看看。
最初,外界對這個企業家組成的公益機構有很大的爭議,因為大家不知道究竟這個機構該怎么治理。當時劉曉光曾掏出一張紙說“我當會長”。當時我就不干了,就起哄,因為我覺得要是那么玩就沒意思了,大家也都陪著鼓掌。
曉光怕大家鬧事,后來就改變規則,說大家都可以提名、選舉還有投票。這樣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一次的選舉就產生了。民主選舉奠定了這個公益機構此后十二年的治理模式,而民主治理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大家的積極性,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熱情。所以,今天的阿拉善隊伍像掃帚尾巴一樣長,蔚為壯觀。
我們一直在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大概十多年前,國外開始流行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我們那時候也開始參與研究,包括找國外研究社會責任的教授、商學院老師探討,訪問國外的公益機構,同時開始思考企業社會責任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前我們只想著掙錢,后來我們發現掙錢、花錢、捐錢三件事情都要干。捐錢就是要理性地奉獻社會、回饋社會,然后通過一個好的治理方式使公益組織能夠健康成長,這是社會責任的一個方面。
所以,我們的初心是希望通過公益使企業的發展環境變得越來越寬松,使企業和社會利益相關者之間有更好的對話氛圍,同時也回饋給中間的利益相關者,這樣的話企業才能不斷地開拓新的發展道路。
這些都是初心,但真正持續做公益還是要靠自己的堅守,把初心上升到理性的堅持,要知道沒有一件事情是憑沖動做的。
中國新聞周刊:你曾經說,“做生意的人從道德角度來看,95分就行,但只有百分之百的好人才能做公益”。此話怎講?
馮侖:比如說一個買賣人,他做得很好、企業很賺錢,我給他打95分,那剩下的5分是公益分、社會責任分。企業家如果不關注公益和社會責任,也可以做成一個成功的企業,但他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非常成功的企業家,這中間差了“非常”兩個字,這非常兩個字就值5分。
比如說,咱倆是鄰居,你把臟水潑到我這里,雖然你也掙錢,你能說你是非常好的企業嗎?你只能說你是非常賺錢的企業,因為周圍的人被你潑了污水以后都非?!皽惡稀?,大家都在批評你,但是拿著你的錢沒有辦法。
就像“你可以說我是混蛋,但是你必須對我口袋里的錢表示敬意”,所以我們可以對你有錢表示敬意,但是你通過賺錢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我們卻無法茍同,而且我們還要批評,這樣的企業家當然不會得到滿分。
“此消彼長,喜新厭舊”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中國的公辦和民營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程度各自如何?
馮侖:可以用八個字形容:此消彼長、喜新厭舊。所謂此消彼長就是說在大概五年前,公辦的公益慈善機構比民辦的要多一點。但是,現在每天出現兩家民辦機構,所以到目前為止中國6000家公益慈善機構中三分之二是民辦的,公辦機構數量比較小。
另外,此消彼長是指公益捐款越來越多地進到民間公益組織,而給公辦的捐款越來越少。以前,大家希望捐款卻沒有渠道,現在開放了《慈善法》以及很多渠道,注冊公益組織也越來越方便。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都成立了自己的公益基金,何必再給別人呢?
目前公辦的公益組織募款要比民辦的困難很多,所以叫此消彼長。所謂喜新厭舊就是指善款都是追著新的公益組織,而舊的公辦公益組織,越來越沒人關注,這個變化在未來會加劇。如果要推動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其中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發展公益組織,讓公益組織容納更多就業的同時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這是未來中國社會進步特別重要的一個趨勢。
中國新聞周刊:公益機構應該如何提高效率、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一次次的募捐和公益活動上?
馮侖:其實很簡單,運用企業家創新精神就可以了。企業家最大的本事有兩個:第一,花最少錢辦最大事,也就是投資回報要高;第二,執行力。企業家的創新精神能使公益更有效,因為企業家既會做又會賣,賣的有效益就是企業家的能力。
企業家還會組織創新,通過各自企業的系統使這件事情干得更漂亮。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能把每一個會員的企業都變成綠色企業,并把效益全部發揮出來。比如供應鏈管理,這些都是從盈利企業管理方法當中借鑒的。
再舉個例子來說,某公益基金會也是我參與發起的最大的全球兒童心臟病的基金會,它也很有效率。通過一個晚宴就可以募集1億7千萬人民幣,最近連續幾年每年都能募集超過一個億,效率很高。不僅如此,這個基金會的治病效率也很高,每年通過這個基金會的幫助做手術的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有一萬多人。這個基金會還借鑒了商業平臺上的模式,一邊是病患一邊是醫院,再利用互聯網整合資源。所以企業家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使公益資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有一個在經濟學上比較火的概念叫“杠桿”,如果說把杠桿原理運用到公益基金上,你如何看待杠桿在公益資金使用管理中的作用?
馮侖:我們剛才一直在講公益效率,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去治理這一項污染需要計算花多少錢才能解決問題。但是如果我拿出50萬去推動法規的改變,組織人去游說政府的法規制定部門、去跟他們談論,最后制定了新的法規條款使這件事情變成政府強制性的要求,會讓這件事情的效果放大很多倍。國外的公益組織特別重視智庫的作用,這些智庫會增大公益資金的杠桿作用,通過三五十萬解決幾百億的事情。
再舉一個例子,由于某公益組織每年治愈很多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現在倒逼政府決定為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的貧困家庭負擔醫療費用,這樣的話該公益組織每年做的手術量就開始減少。因為政府重視這件事情了,公益組織就拿這些錢去做別的,這個杠桿作用就很明顯。
中國新聞周刊:你曾說現在是公益慈善3.0時代,也是一個改變基因的時代。這個時代里的公益行為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馮侖:我認為有三個最重要的不同點:一是最好的公益組織都是企業家為主體的;二是民眾的公益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草根公益就是大眾都能參與的公益,體量很大。就像壹基金,每人每個月捐一塊錢。人人公益可以有非常大的群眾基礎,公眾價值觀的改變帶來社會氛圍上的改變;三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改變,十年前政府沒有任何正式的法律條例支持,今天有了《慈善法》,社會接受、政府監管部門也接受,實際上政府開出一條大路來,有了這條大路,公益機構做事也堂而皇之、理所當然,而且循序漸進往前走,沒有什么障礙,這是最近很大的一個不同。
未來中國公益事業一定是總量上不斷增長,細分市場越來越多。例如解救拐賣兒童之類的機構、反家暴公益組織、失獨家庭公益組織等等,越專業完成使命的效果就越好,我認為,這是今后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