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
因為自我的不接納,我去整成我希望的樣子;我以為整過的樣子會給我帶來更多的資源,會給我帶來成功;我想當然地將漂亮與成功劃等號,而這只會在現實面前不斷地遭遇挫敗
旅游時,一個韓國小姑娘說,韓國女性幾乎100%做過整形手術,男性也超過50%做過整形手術,這一數據雖然沒依據,起碼說明整容在韓國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價值觀。在國內,翻翻王思聰、吳亦凡的女朋友圈,清一色的尖下巴大眼睛,幾乎分不出誰是誰。如今,整成網紅臉的女性越來越多,她們為什么整?而網紅臉又會給她們帶來什么呢?
整形中被模仿最多的明星,恐怕要數范冰冰,這不僅因為她是公認的美人,更體現出年輕女性對她的認同。人們喜歡某個明星的,不僅那張臉,還包括她所擁有的某些人格特質、生活習慣等。假如這個明星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了很多努力,擁有很多技藝,對自我有很高的追求,粉絲會將偶像當成自己的理想自我,從而促進自我的成長。當然,除了內在,如果外在的相貌跟她的偶像一樣,那就更是極大的認同了。
但從另一方面講,整容其實是對自我的不認同,或者對自己本來樣子的不接納。父母生下我們,我們不接受自然給予的天然的樣子,卻要去整成他人的樣子,這不僅是對自己的否定,也同時是對父母的否定,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帶著父母的外貌特征,我們不接受父母留在我們身上的特點,而期望被改造成一個與他們完全不同的人。
人際交往中有個首因效應,即人們對于一個人的評價60%是基于第一印象,僅靠看臉就決定了你是否有興趣要跟這個人交往,是否有興趣去了解這個人,所以整容的確會帶來更多的機會與資源。
如果說需要通過整容去做改變,那么毫無疑問,她把更多的關注投資在外在的形象,而往往忽略自己內在的成長。隨著回頭率上升,外在形象的改變會給自己增加點自信,但這種自信卻依然是建立在海市蜃樓之上的,因為她的內在沒有改變,能力沒有提升,或許可以憑借外在的吸引力獲得更多的機會,但當機會擺在面前時,如果仍然沿用原來的套路去應對,那么結果可想而知,而這樣遭遇的失敗就會產生更深的自卑。
我長得這么漂亮,為什么還是被拒絕?在她的認知模式中,長得漂亮是一種得天獨厚的資源,我有了這樣的資源就可以成功。而當真正擁有這樣的資源卻不能達到欲求時,她的自我否認就不單單是外在了,這還是對她內在脆弱的自己狠狠的一擊。
因為漂亮,她有了更多的機會,換一種說法,她也同時擁有了更多失敗的體驗。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她未必能夠從挫敗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對自己有更深的思考,發現自己的不足,而只會感受到外部世界更多的不公平,以及對自己的更深的不認同。她會懷疑,是否我整得還不夠漂亮,是否跟范冰冰還有什么地方不同,我是不是還需要再整整臉頰,我這個鼻子看起來也不太滿意等等。你無法理解,她這究竟是愛自己的表現,還是對自己殘忍,不斷地去修正著這個不完美,也就陷入了持續整容的怪圈。
在她的內心還隱隱地有一種怕被人識破的不安,特別害怕別人翻出老底,認為你今天的成就是整容得來的,而與你的努力無關。
整容有時候就像戴著面具,這個面具戴久了,笑容也會僵硬。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假性自體,就是沒有活出自己真實的樣子,是為了別人期望的那個自我而活。當戴上網紅的面具,我們就隱藏了那個脆弱的自己,我是為這副面具而活,因為我沒有能力為自己發出聲音,為自己而活。
這種思維模式的背后,我們會發現,因為自我的不接納,我去整成我希望的樣子;我以為整過的樣子會給我帶來更多的資源,會給我帶來成功;我想當然地將漂亮與成功劃等號,而這只會在現實面前不斷地遭遇挫敗。當然不能否認,整容后確實有繼發性獲益,確實是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多的發展空間,也正是因著這樣的極個別的甚至夸大的特例,讓那么多急于求成的姑娘們趨之若鶩地想通過這條捷徑去達到自己的目標,而這條捷徑或許根本就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