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日本是中國近鄰和主要經濟合作伙伴,中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指導下進行經濟轉型的進程中,日本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這完全是雙贏的,關鍵是要摒棄地緣政治的“零和”思維。
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如今差不多是日本的兩倍,日本經濟則長期低迷,二十余載毫無起色。日本希望重振雄風,再次成為亞洲強國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這樣的國際國內大背景下,近年來安倍政府卻企圖以否定侵略歷史、利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與中國針鋒相對,來實現日本的“大國夢”,結果卻事與愿違,不僅經濟繼續下滑,“安倍經濟學”數箭齊發,無一中的,而且安倍的所謂“發達國家外交”也虛多實少,四處碰壁。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日本是亞洲特別是東亞的重要一員,理應對亞洲的和平與穩定做出貢獻。這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日本需要對過去的侵略歷史及其對亞洲鄰國造成的嚴重傷害有徹底的認罪和反省,以獲得鄰國的諒解,一起構建亞洲的長期和平環境,否則只會進一步加深鄰國對日本戰略意圖的疑慮,絲毫無助于日本真正融入亞洲,成為引領亞洲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歐洲的德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獲得了歐洲國家的諒解,如今在歐盟和歐元區建設中,德國發揮著核心的領導作用。這樣的事例難道不值得日本深思嗎?這是其一。
其二,日本在安倍領導下堅持走軍事強國的道路,希望借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東風,以中國為假想或者真實的敵人,擴軍備戰。日本不僅主動挑起釣魚島的主權爭端,還以美國主張的維護國際航行自由為由,派軍艦深入南海巡航。如今日本雖有和平憲法的約束,其軍事力量已經達到相當水平,不可小覷。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二戰的陰影至今并未在亞洲徹底消失,日本如此所作所為不得不令其亞洲鄰國心存深深的疑慮,日本究竟想干什么?
而且,美國最近提出“基于原則的安全體系”(Principled Security Network),其實質是以美國與一些國家的同盟關系為基礎建立“亞洲版北約”。這種安全框架與一戰和二戰之前的安排頗有相似之處,蘊藏著危險和“虛假的安全”。
東亞和東南亞以美軍事同盟關系網絡為基礎的安全架構,與本地區經濟合作框架呈相悖、兩分之勢。地區各國尤其是區域大國應該認真思考地區安全架構的內在缺陷,建立相互協商、協調,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安排和平臺,而不是進一步擴大裂縫。
其三,在國際事務中,中日同為亞洲的大國,二十國集團(G20)、亞太經合組織(APEC)、東盟加中日韓(10+3)、中日韓、東亞峰會(EAS)這些國際和區域組織中,有著許多共同點和廣闊的合作空間。
今年,中國將以輪值主席國身份主辦G20峰會。峰會主題與協調主要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促進世界經濟密切相關,也將設計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中日如能加強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大國之間的共識,還能有助于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應對世界面臨的許多緊迫的挑戰。
但是,從最近日本主辦七國集團(G7)峰會情況看,安倍對國際事務的思維方式缺乏全局眼光,還是從狹隘的地緣政治角度,一是拉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廣島以彰顯日本是和平國家的形象,二是以維護海洋秩序和海上航行自由為由,推動G7外長會議和峰會討論南海問題并把相關文字加入會議發表的聲明,希冀利用G7對中國施加壓力。殊不知G7已今非昔比,其GDP總量也降至47%(2015年)。
最后,日本經濟已經連續二十多年低迷。安倍上臺時雄心勃勃,但號稱“安倍經濟學”的三箭箭箭落空,貨幣寬松政策與超低利率并沒有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只是進一步推高了日本的債務水平。今年7月,日本將舉行參議院選舉,安倍需要提出更明確的經濟政策。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要不要把消費稅從8%提高到10%。而2014年消費稅由5%升至8%時,已造成經濟下滑,老百姓實際收入減少,怨聲沸騰。
日本與中國經濟的互補性很強,現在日本又是中國旅游者的首選目的地,赴日本旅游的中國人每年大幅度增加,給日本帶來巨大收入。日本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投資存量大,中國市場對日本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其實,要解決日本經濟長期下滑的問題,中日加強磋商與合作,充分發揮兩國經濟的優勢,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從中國的角度看,日本是中國近鄰和主要經濟合作伙伴,中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指導下進行經濟轉型的進程中,日本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完全是雙贏的,關鍵是要摒棄地緣政治的“零和”思維。
這些年,中日關系正經歷跌宕起伏的考驗,希望日本當局能從日本人民根本利益和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大局考慮,采取明智的外交和經濟政策,真正使日本走上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