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9歲的琪琪是一個特別聰明好學的女孩。上小學一二年級時,她的學習成績不錯,課堂表現也很好,老師都說她思維敏捷、熱愛閱讀。
然而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隨著學習難度加大,課業負擔加重,琪琪學習上出現了狀況:面對大量的選擇題時,她總是非常糾結,每做一道題都是遲遲拿不定主意,結果浪費了大量時間,甚至到了考試的時候她會把大量的選擇題空著不做。
琪琪的媽媽說,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出選擇時,琪琪也經常表現得十分糾結,比如購物,同樣款式的衣服,選擇什么顏色,她總是拿不定主意。最終挑選了一件以后,還要不停地問別人是否合適,如果別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她會十分苦惱,而且這種苦惱的心情會持續很久。又如,在上學的路上,有兩條路都能到達學校,選擇走哪一條路,她也會猶豫不決,即便是最終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走出幾十米后她還是惦記著另一條路……
琪琪是個特別要強的孩子。父母經常以在清華大學就讀的表哥為榜樣鼓勵她,還帶她參加各種興趣班,每次考試試卷都要糾錯、查找原因并予以補習,但琪琪“選擇困難”的情況未得到有效改觀。
隨著學習成績下滑,琪琪出現了睡眠問題,經常半夜醒來大叫著說冰箱上有只大鱷魚。她鉆進媽媽懷里,死活不愿意再回自己臥室,她會持續幾個小時地哭訴有關鱷魚的事情。
老師也反映,琪琪在課堂上變得心不在焉,很正常的東西都會讓她很害怕。一段時間內,琪琪拒絕去學校洗手間,說洗手間里有鱷魚。她不敢使用抽水馬桶、不敢吃冷飲……諸多的“不敢”與“臆想”,讓父母意識到女兒出現了嚴重問題,必須尋求幫助。
表象——
睡眠只是問題的膚淺層面
琪琪的表現是比較典型的“選擇性障礙”,也稱作“選擇困難癥”。這種過度追求完美的病態心理很容易出現在“優等生”“乖孩子”身上。這類孩子做任何事都想達到完美,不留遺憾,故此他們對于不同的答案、途徑、路線,在選擇的時候會擔心出錯,猶豫不決,即便做了決定以后仍疑慮其他的選擇是不是更好。
一般來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因為要做出選擇而產生某種精神上的焦慮,但大多數孩子會在做決定的過程中將這些焦慮感克服,漸漸學會豁達與樂觀,只有極少數孩子,會像琪琪這樣在面對選擇時越來越艱難,越來越恐懼。
為了搞清楚琪琪恐懼的根源,我們先與她的父母進行了溝通。琪琪父母的注意力只在她的睡眠問題上,故此,我就跟他們從睡眠問題談起。我讓琪琪媽媽描述一下琪琪夜里的情況。她說:“琪琪經常在深夜(入睡后1~4小時)發出撕心裂肺的尖叫,有時候會打自己。當我們試圖安慰她時,她的情況反而更糟糕。與白天迥異,她不許任何人碰她,連我都不讓。她目光呆滯,好像不認識任何人。有時候會下床跑來跑去,像在追趕什么。有時候會在地上打滾,臉上都是汗水,偶爾還會抽搐。她發作的時間有時候只有幾分鐘,有時候長達半小時,發作之后就會安靜下來,乖乖上床睡覺……每次她都會吵醒全家人,讓我們無奈而焦灼地陪她熬到天明?!?/p>
琪琪爸說:“我們試過各種方法,想讓她安靜下來,但都不行?!比缓髥栁遥澳阏f這孩子是不是有精神問題,或是有心理問題?”
我讓琪琪和她的父母各做了一張問卷,從中我基本能夠判斷琪琪睡眠的問題是由于巨大的壓力導致的。
對于睡眠中的情況,我給他們的建議是靜觀其變。我說:“最好先靜靜觀察她,不要說教,也不要過度重視,更不要給孩子‘你睡眠有問題的暗示。”
琪琪的父母聽從了我的建議。果真,當他們不再干涉琪琪的時候,她反而能更快地安靜下來。等琪琪從激動中平靜之后,父母幫她換個姿勢睡得舒服一些。另外我建議他們不要在白天問琪琪夜里發生了什么,而是讓琪琪多運動,養成固定的作息習慣。一段時間后,琪琪夜里發作的頻率有所下降,睡眠質量明顯提高。
根源——
誰給孩子這么大的壓力?
睡眠問題得到一定改善后,我建議琪琪父母關注她在“選擇性障礙”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我說:“琪琪的這種心理表現應該引起重視,如果任其發展,會導致精神不集中,影響睡眠,倍感壓抑,精神恍惚,這些都是抑郁癥的前兆。學習成績的下滑也會嚴重影響她的自信心?!?/p>
琪琪爸不解地說:“我們大人也會在做選擇的時候糾結,為什么琪琪的情況會這么糟糕?”我問他:“琪琪在因為選擇而糾結的時候,最常說的一個詞是什么?”爸爸答:“害怕。”
我告訴他,琪琪的年齡還沒辦法理智地思考自己的恐懼情緒,所以當她感到巨大壓力時就會做噩夢。從噩夢中驚醒后,夢里的恐怖情景還會讓她害怕。這時大人需要安慰她,給她減壓。這就要求你們學習一些心理學,才能幫助她。
在和琪琪的父母進行深入交流后,我與他們約法三章:第一,不將琪琪與其他孩子比較,特別是不跟她表哥這種近乎完美的勵志榜樣進行比較。第二,在琪琪拿考卷回家時,不再“糾錯、查原因或讓孩子說出為什么會做錯”——這種方法對絕大多數孩子而言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積極手段,但對現階段的琪琪來說非常不適合。第三,當琪琪一下子做不出決定時,不要催逼她,也不要因為她做錯了決定而責備她。
治療——
父母編寫“治愈系故事”
琪琪父母都是三甲醫院的醫生,非常優秀,在各自的求學階段都成績斐然。讓他們暫時放棄對琪琪學習成績的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他們都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分數更重要。所以,他們積極配合,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做到了以上三點。
我又教他們給琪琪編寫了一個心理治療的故事。故事里有一個和琪琪很像的小女孩,也被一只鱷魚嚇到了……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發展,小女孩最終發現這只鱷魚其實很可愛,并且能夠成為她的朋友。
在優雅的音樂和令琪琪放松的環境中,我把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琪琪聽。故事具體細節我不再贅述,相信很多家長都能編出來。然而在故事中“鱷魚”獲得了新的意義,成了友誼和勇敢的象征。琪琪聽過故事后整個人都變得輕松了。
琪琪父母觀看了我講故事的過程,他們從中揣摩到如何用講故事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心理撫慰。在我的建議下,琪琪父母在琪琪的臥室安裝了一盞小夜燈。夜燈能幫助琪琪在做夢之后很快意識到自己仍然處在熟悉的環境中。我告訴他們,若是琪琪半夜醒過來,父母就用堅定的語氣說這幾句話:“我們不開大燈?!薄拔覀冊谀闵磉?,什么事情都沒有?!薄拔覀兛粗?,繼續睡吧!”
我之所以教琪琪父母這么說,是因為父母堅定的保證對琪琪來說要比長篇大論好得多。之所以不把琪琪帶到父母床上,是因為琪琪完全可以獨自睡覺,而且父母的工作也需要充足的睡眠。
琪琪夜里驚醒時,會提出很多要求,比如吃東西、聽音樂、講故事,這些要求被拒絕后,琪琪會自己安慰自己:“鱷魚是我的朋友?!薄拔蚁胛铱梢圆缓ε隆?5分鐘以后,她會繼續睡去,并且一覺睡到天亮。
一段時間后,琪琪做噩夢的頻率明顯下降,她在學校因為“假想的鱷魚”而驚慌的表現也消失了。
訓練——
面對不安敢于承擔選擇結果
與此同時,琪琪父母也在積極教導孩子如何做選擇。
比如在衣食住行上,琪琪難以做出選擇時,父母建議她盡量回想上次所做的選擇,或者參照別人的選擇,并且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可以做決定!我不害怕!”
一旦琪琪確定自己的選擇之后,便要求她盡可能不再改變。父母將琪琪的用品進行精簡,每個季節的衣服鞋子都盡量減少,讓她從“多選一”變成“二選一”。父母將家里的食譜、旅游計劃、周末興趣班也進行精簡。父母教琪琪多多肯定自己的選擇,多想自己的選擇有何優點、好處,不用去管別的選擇是否更好。
然而,琪琪仍要面對自己內心不安的問題。
“內心不安”讓琪琪出現羞恥、受挫、害怕、憤怒、無助等負面情緒。她越是想趕走這種情緒,就會越糾結,越做不出決定。
所以,在后續咨詢過程中我盡力幫助琪琪接受、審視并讀懂自己內心的這種不安的感覺,教她學會接受掙扎的那部分自己,并將其視為正常的部分。為此我設計了一些很直觀的游戲,通過游戲將琪琪不安的感覺“拉”出她的身體,并教她學會客觀理性地去認識這種感覺。比如,我們選擇一些最讓琪琪感到不安、難受和不適的東西,一件勒住脖子的小毛衣、一張拍得走形的照片或一雙磨腳的硬皮鞋,我把這些東西都放在她面前,告訴她:“人內心的不安,就像這些東西一樣擺在面前?;蛟S我們不能像丟垃圾一樣擺脫它們,但我們能跟它們‘說話、溝通,表明我們的態度。”然后,我教琪琪與擺在面前的物品對話:“心中的不安,我本來以為你很強大,可當我看到你的時候發現你很渺小、很丑陋,你是個紙老虎,我討厭你,我不怕你站在我面前!”
幾次訓練之后,我用擬人的方式模仿那些會讓琪琪不安的東西,說:“趕我走?笑話,除非你打敗我。你可以用你堅定的話來打敗我……”琪琪說:“老師說你是紙老虎,我碰你一下你就跑了。我不怕你!我不怕做決定!爸爸說做錯決定也沒關系,選錯了也沒關系……”
這種模擬訓練,讓琪琪了解到,不安的感覺其實沒什么大不了,并不是能夠“壓死自己的龐然大物”,不危險,也不可怕。于是,琪琪的勇氣與日俱增。
與此同時,我還跟琪琪玩“擲色子”游戲。當她用擲色子的方式在一張張試卷上寫滿“A、B、C、D”后,我給她獎勵。當她逐漸意識到“A、B、C、D”的選擇其實沒啥大不了的之后,我讓她進行真正的選擇題訓練,訓練題目從1年級逐漸增加難度到3年級。這個不斷被證明“100分”的過程,讓琪琪找到了自信,以至于她在面對學校的試卷時也不會糾結太久。真遇到不會做的選擇題時,她也敢于用擲橡皮色子的方式隨便寫個答案上去了。
經過這方面的訓練之后,我們幫助琪琪意識到自己是勇敢的孩子,有選擇的自由與權利。我們讓她跟自己簽了一份《琪琪宣言》,內容包括:“我承諾不讓恐懼、不安感影響我做決定;我承諾如果我失敗、倒退、重歸舊習,也會自己爬起來,重新進行選擇;我承諾好好照顧自己,永遠相信爸爸媽媽對我的愛和接納?!?/p>
經過半年訓練,琪琪逐漸克服了選擇障礙癥。她的各科成績與班級名次恢復到了原來的水平。她的父母也學會了給予她適宜的安慰,用專業的技巧幫助她走出選擇困難的陰影。偶爾,琪琪因為要做出選擇而瞻前顧后時,爸爸媽媽會提醒她《琪琪宣言》的內容,鼓勵她對自己的不安感“喊話”,打敗那種恐懼的感覺,她就會自己找到“出口”,很快做出相應的選擇!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