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清,劉宏喜,文水平,薛桂萍,劉瑋,鄭向紅,李偉勇,彭慧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佛山528041)
綜述與專論
“三平臺三進三出”多方參與階段式教學模式優化與構建*
何麗清,劉宏喜,文水平,薛桂萍,劉瑋,鄭向紅,李偉勇,彭慧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佛山528041)
介紹了高職高專院校染整技術專業“三平臺三進三出”多方參與的階段式教學模式,著重討論這種創新創造型教學模式的優化和構建,并用所獲得的成效作為佐證。通過明確高職人才培養規律構建基于“三平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結合高職學生認知規律推行“三進三出”階段式教學模式、構建“專業技術+崗位技能+綜合素質”的實用新型課程體系、校企共建“技能四級遞進,項目三結合”的實踐平臺,以及實施“多方參與”的第三方染整技術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等五個方面,來保證省級品牌專業的建設。
三平臺;三進三出;多方參與;階段式;教學模式;優化;構建
目前國內印染行業推廣高效短流程、無水或少水印染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自動控制水平;重點解決印染行業自動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增加新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比例,鼓勵發展涂料印染、微懸浮體印染、轉移印花、數碼印花等無水或少水印染工藝技術,環保、節能、清潔生產印染加工技術的運用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此將帶來印染行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更大的需求[1]。
結合染整技術在紡織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培養紡織服裝行業的職業技術高端技能人才的搖籃,我們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優化,以新型染整技術專業為基礎建立了“三平臺”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學生從“在校學習和實踐→在紡織印染企業實踐→單位就業”的培養途徑[2],學校與產業鏈企業協同搭建工學結合平臺并引導學生走上成才高速路。
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現代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甚至全民加入,為使學生更好地踏入社會、進入企業,高職人才培養實施的重要環節之一——校外實踐也尤其離不開企業的參與。為做實、做大、做強本專業,就需繼續夯實人才培養的依托平臺,特別是全方位、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的平臺——廣東紡織職業教育集團。
加強深度的工學結合,依托行業、聯合企業,加強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其他院校之間的聯系,積極探索建立在行業、企業獲利中求得學校發展的緊密合作辦學體制機制[3],成立了以廣東紡織協會和廣東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的廣東紡織職業教育集團,其中包括下屬分支機構——印染環保專業委員會。主要任務包括:首先擴大委員會成員的隊伍力量和代表性,其次落實企業行業產業參與專業的發展與建設,促使“專業融入產業,教學融入企業”。加強校企協同,共享資源、共商事務,共謀發展。
國家要求具有“勞動力密集型”明顯烙印的紡織印染服裝業進行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在聯動效應的影響下,在明確染整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構建基于“三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三平臺”人才培養模式圖
盡管進入高職院校的生源主體基本通過了高考,但經過層層篩選,故接受高職教育的對象相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有自身的認知特點:實踐操作中的感性認識強于理論學習中的理性認識,所以高職教育需突出“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環節。本專業結合三平臺推行“三進三出“階段式教學。即“一進一出”指學生進校學習2個學期后走出校門,進行感悟性認識實習[4]。組織學生到染整或相關企業參觀調研,撰寫調研報告,初步選定專業方向;“二進二出”指學生走出校門,進入企業,進行體驗式見習。組織學生到染整企業進行現場教學,聘請企業技術骨干講解和指導現場操作訓練,加快學生的適崗速度;“三進三出”指學生走出校門,融人市場,進行生產性頂崗實習。學院組織學生利用最后一學期到企業參加“崗前特訓”和“頂班上崗”。

圖2 “三進三出”階段式教學模式
圍繞崗位職業能力的形成,深入染整企業進行企業崗位及崗位群的調研,對畢業生的就業崗位跟蹤調查,以及通過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以及行業、企業專家研討會等形式,根據相關崗位對知識、職業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染整技術一線的試化驗員、打板員、工藝員、質檢員、跟單業務員等技術管理崗位的、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具有較強終身學習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崗位創業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5]。課程體系構建是把工作任務、生產技術、職業能力和素質要求分析的結果轉化為相應課程,形成融知識、技能和素質于一體的課程體系。從工作任務轉換到課程應遵循有利于學生技術、技能、素質的培養和有利于教學的原則。

圖3 工作過程導向染整技術課程體系開發路徑
構建“學習性實訓室、項目化課程實訓室、綜合化專業實訓中心、工作性頂崗實訓基地”實踐平臺,實現“基礎能力、專項能力、綜合能力、崗位能力”四級遞進,實踐項目具有“校企結合、工學結合、虛實結合”三結合的特色。以互利互惠為前提引企入校、延校至企,營造染整產品生產的真實實訓環境,通過培養主體雙元化(教師、學生)、人才培養員工化、深化產學研合作,實現社會、學校、企業和學生多方共贏[6]。“三位一體”校內實訓中心的建設遵循以下五個理念,并在原有實驗實訓室的基礎上,重點擴建“染整工藝實驗實訓室”、“染整設備操作實訓室”和“印染產品性能檢測實訓室”等3個融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技術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校內實訓室,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投入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建設基金660萬元。
同時建立校企共建的校內實驗實訓室,讓企業以實物的形式援建校內實驗實訓室,對于捐贈價值較高的實驗實訓室,可以企業的名稱命名,如“寧波紡儀印染產品性能檢測實訓室”,三年內企業捐贈價值超過60萬元的儀器設備。

圖4 染整技術專業實訓中心運作圖
解決傳統單一的校內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式,如第一方評價(教師自評)、第二方評價(教師互評、學生評價、督導評價、院系領導評價),而除此之外主要采取第三方評價(校外評價,包括行業協會、用人單位、畢業生及學生家長和第三方教育咨詢機構——如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的評價),實施“多方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這種評價方式能更全面、更客觀、更公正地評價我院染整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有利于完善質量評估體系,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推動各項教學改革,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優質就業和崗位創業,充分發揮服務社會和區域經濟的功能。

圖5 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1)通過“三平臺”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搭建了工學結合平臺。
有效擬定人才培養目標,設計與控制各學習階段。人才培養目標從初期的工藝員、技術員、跟單員等到畢業數年后成為工程師、主管廠長、總經理等。校企雙方對每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師資隊伍、實踐條件、考核方式等進行了詳細安排。
建立學校與產業鏈企業協同培養人才的途徑。學校在與國內最大規模紡織印染企業——廣東溢達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中,獲得公司肯定并邀請其客戶參與實施“三平臺”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產業鏈企業協同培養人才,實現多方共贏。
(2)夯實人才培養質量,學生不愿在紡織印染企業就業的狀況得到改善。
2011年起以染整技術專業為基礎進行“三平臺式”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在2011~2014年染整技術專業應用,有3屆學生參加,每年級有3個染整技術專業班級,還有溢達班、名州班等企業班參加了短期實踐。應用的紡織印染企業是國內規模最大印染企業之一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美資控股公司南方印染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三水佳利達紡織有限公司、三水名州紡織有限公司、中山市時進紡織助劑有限公司、廣州白云新生紡織有限公司等。通過實踐,提升了專業建設整體水平,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改善了學生不愿到紡織印染企業就業狀況,紡織印染企業獲得了急需的人才,實現了多方共贏。
(3)齊頭并進,全面提升了染整技術專業建設水平。
專業標準與課程建設。制定了專業標準和核心課程標準,承擔了2門教材編寫(染整概論、電腦測配色),建成院級精品課程3門(整理技術、染色技術、印花技術)、優質課程1門(前處理技術),校企合作課程1門(染整設備技術)。
實訓基地建設。建成了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三年建設資金700萬元);校企共建了多間染整技術實訓室,名州紡織有限公司等捐贈了多臺印染設備。
師資隊伍建設。項目負責人成功申報染整技術專業為第一批廣東省級品牌(特色)專業(三年建設資金450萬元)、成功立項染整技術院級教學資源庫、成功把染整技術教學團隊建設為院級優秀教學團隊,專業帶頭人晉升為教授,一位專業教師被評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成功申報立項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名校內專任教師中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有9名校外兼職教師;2名教師全職半年以上深入企業實踐。1人次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二等獎。1人次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三等獎,有2人次獲校教學質量一等獎,3人次獲二等獎、多項學院優秀教師和先進工作者。
科研與技術服務。課題組成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主持教科研課題12項(其中省級以上4項),科研與技術服務經費近300萬元,發表相關論文12篇。
(4)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有效輻射了區域產業經濟。
加強產教協同創新,配合學院成立的“廣東紡織服裝職業教育集團”,圓滿完成印染環保專業委員會的建設工作;深化技術引領產業,為政府部門建議、起草和審核有關行業政策、建設方案和標準每年2項以上,每年作6項以上的技術講座,每年推廣應用2項以上的科技成果;開展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服務產業活動,三年完成對外培訓2 500人次,與企業合作進行技術開發項目3項;實行“專業教研室與區鎮互動”,每年為區鎮解決3個以上的技術問題。
踐行基于“三平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在課程體系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雙師素質教學團隊建設、學生的優質就業、“多方參與”的第三方染整技術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建設以及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成功建設成為了人才培養質量高、辦學能力強、辦學效益好,引領省內同類專業發展的、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專業,成為了染整技術高素質高端技能的人才培養和培訓的基地。
[1]許磊.高職教育染整技術專業“工學融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山東紡織經濟,2013(12):100-101.
[2]姚舒林.技能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及實施——以染整技術專業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176-178.
[3]柳榮展.輕化工程特色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輕工教育,2012(4):12-14.
[4]陳英.輕化工程(染整)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紡織服裝教育,2015(2):134-136.
[5]張利英.染整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3):1-3.
[6]張俊.高職染整技術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輕工科技,2013(11):176-177.
“THREE-THREE-THREE PLATFORM”MULTI-STAGE PARTICIPATION TEACHING MODE OPTIM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NOVATIVE TEACHING SYSTEM
HE Li-qing,LIU Hong-xi,WEN Shui-ping,XUE Gui-ping,LIU Wei,ZHENG Xiang-hong,LI Wei-yong,PENG Hui
(Guangdong Institute of Textile Technology,Foshan Guangdong 528041,China)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yeing and finish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colleges“three platforms three-three”stage participation teaching model,discusses the buil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is innovative creative teaching mode,some obtained results are listed as evidence.Constructed“three platforms”based new-student-training model by explicit vocational training law,combined with vocationalstudents cognitive law to implement“three-three”stages teaching mode,built“professional skill+job qualification+comprehensive quality”utility model curriculum system,set up“four-step skill progress,three-pronged project”by schools and enterprises,and established“multi-stakeholder”third-party personnel evaluation system of dyeing and technical training quality.Through these five aspects,to ensure the building of provincial brand specialty.
three platform,three-three,participatory,staged,teaching model
G718.5;G642.0
A
10.3969/j.issn.1672-500x.2016.03.009
1672-500X(2016)03-0034-07
2016-08-19
何麗清(1975-),女,廣東韶關人,副教授,從事染整新技術開發與應用。
廣東省高職教育第一批省級品牌專業(二類)染整技術專業建設項目,粵教高函[201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