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延景
本文上篇介紹了西洋騎兵刀對晚清中國騎兵刀的影響、清末新軍裝備歐式騎兵刀的略況,下篇繼續展示民國政府對日式騎兵刀的認識、八路軍對騎兵刀的仿制以及解放軍對騎兵刀的研發等——
民國政府對日式
騎兵刀的認識
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瘋狂擴張軍事實力,到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年)之前,日本陸軍已擁有7個騎兵大隊,共計約2800人。日俄戰爭(1904~1905年)開戰之后,日本騎兵擁有54個中隊,共計約5400人。與其相比,俄國騎兵規模更大,其擁有1085個騎兵中隊。當時,俄國不可能將這些騎兵中隊全部投入到中國滿州的前線,只有222個中隊的俄國騎兵被派往滿州。就投入戰力來說,交戰的俄軍騎兵是日軍騎兵的4倍,然而日軍對騎兵戰術的巧妙運用,將著名的俄國哥薩克騎兵打得落花流水。日俄戰爭之后,為防備俄國反撲,日本又將騎兵擴充到95個中隊,共計約9500人。此時,日本騎兵達到全盛時期。
日本騎兵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主要裝備的是二五式騎兵刀和三二式騎兵刀。
二五式騎兵刀是明治二十五年(1892年)年設計定型的,總產量不多,大約為1700把。其刀身長度為78cm,刀身兩側各制有一條長血槽,護手由銅材制成,呈弧形。護手處設有一個圓鉚釘,用來卡住一個皮環,握刀手的食指可以套在皮環里,以防止刀脫手。刀柄上蓋也由黃銅制成,并且在上蓋前部設有一個可以下壓的按鈕,刀柄前方的刀背根部設有鉤形爪,按鈕與鉤形爪呈一體式設計。刀鞘開口處上部設有一個溝槽,當刀身插入刀鞘后,鉤形爪卡入溝槽,從而將刀身鎖定在刀鞘里面。按壓按鈕,鉤形爪即下沉,從刀鞘的溝槽內解脫,此時可將刀身從刀鞘內拔出。刀柄兩側的護片由木材制成,護片下方呈弧形,方便手指握持,不過,護片上沒有加工出防滑槽。
二五式騎兵刀雖然裝備數量小,但是其對日軍后來裝備的三二式騎兵刀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二式騎兵刀的服役時間經歷了明治、大正、昭和的舊日本帝國陸軍時期,并對中國騎兵刀的形制也產生了較大影響。該刀于明治三十二年8月23日(1899年8月23日)正式下發日本騎兵部隊,其刀身由鋼材鍛造而成,含碳量為1.0~1.1%,研磨成型,之后采用油淬火。刀尖為大切先式設計?!扒邢取笔侵附都馓幹h利的部分,日本刀劍有大切先、中切先、小切先的分類。刀背為“丸棟”式設計,即刀背起脊處呈圓弧形。刀身兩側各加工有一條較長的寬血槽,整刀全長102cm,刀身長83.6cm,刀身最寬處2.8cm。護手由中碳鋼制成,后部呈長條狀,前部呈碗形。與二五式騎刀相同,其護手處也設有一個圓鉚釘,用來卡住一個皮環,握刀手的食指可以套在皮環里,以防止脫手。
與二五式騎兵刀不同的是,三二式騎兵刀刀柄上蓋由鋼片或鋁片制成,按鈕呈長條狀,設計在刀柄的左側,按鈕與位于刀身根部的鉤形爪呈一體式設計。刀鞘由低碳鋼或熟鐵卷制而成,刀鞘開口處內側插有一個由金屬制成的“口金物”,口金物用螺釘與刀鞘固定在一起。口金物的端口設有突起,突起上設有方形孔。當刀身插入刀鞘后,鉤形爪卡入刀鞘突起的方形孔,此時可以將刀身鎖定在刀鞘里面。按壓按鈕,鉤形爪即下沉,從刀鞘的方形孔內解脫,此時可將刀身從刀鞘內拔出。刀柄握持部分的護片由木材或樹脂材料制成。護片及金屬上蓋表面加工有防滑紋,以方便握持。
三二式騎兵刀的刀鞘內側墊有兩個較長的木條,以防止刀鞘劃傷刀身。刀鞘后部有金屬制成的鞘尾,目前所見,三二式騎兵刀有兩種不同的鞘尾,一種較為平直,另一種呈波浪形。
三二式騎兵刀刀鞘的外表面使用油漆或電鍍層進行防反光及防銹處理,鋼制護手和刀柄上蓋采用黑色烤漆或電鍍鉻層進行處理,刀柄木質護片保持胡桃木本色。如果是鋁質上蓋和樹脂材料護片,則采用綠色油漆進行涂裝。
清朝政府被推翻之后,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都學習日本的先進軍事經驗,但在騎兵刀的訓練、研制等方面并沒有進行更多的重視,而是遵循“手槍利于刀劍”的思路。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在騎兵建設中強調使用手槍和步騎槍進行戰斗,很少進行騎兵刀肉搏的訓練。
西北軍閥中的馬步芳部由于裝備比其他地方的國民革命軍差,同時面對的其他軍閥部隊和地方武裝火力羸弱,反而喜歡進行騎馬突入式的騎兵作戰,所以裝備了大量的騎兵刀。其主要裝備兩種騎兵刀:第一種為中國傳統的牛尾刀樣式,頭大尾細,刀身兩側各制有一條血槽,全刀長度在85cm左右,刀身長度在65~75cm之間,明顯比日本三二式騎兵刀要短一些,而且笨重,這也是青馬軍隊(馬步芳的軍隊因起源青海,故史書中簡稱其為青馬軍隊)在淮泗戰斗中敗給日軍騎兵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種騎兵刀是民間作坊對日本三二式騎兵刀的仿制品,此種騎兵刀設有護手和鉤形爪。
八路軍對騎兵刀的仿制
在抗戰敵后戰場上,八路軍、新四軍均組建有騎兵部隊,較為著名的是八路軍129師騎兵團。據129師騎兵團的戰士回憶,戰士們的騎兵刀基本為繳獲品和土造品,五花八門什么都有,其中包括從國民黨手中繳獲的俄國M1881式騎兵刀和蘇聯M1927式騎兵刀。
1944年,冀南軍區和冀魯豫軍區合并,成立新的冀魯豫軍區,宋任窮擔任司令員,黃敬任政委,129師騎兵團所在的四分區也改稱為第九軍分區。新軍區成立以后,供給部給騎兵們制造了新的騎兵刀,據記載:“刀身是日本樣式;刀鞘是供給部部長傅家選(開國少將)親自設計的,既適用又美觀,戰士們高興極了?!钡窃擈T兵刀未能留下照片和更多文字資料。
在1942年洪澤湖地區沙山集戰斗中,新四軍彭雪楓的騎兵團僅用9分鐘即將300余名日軍砍倒大半,80余名日軍因恐懼而投降。新四軍騎兵團使用的騎兵刀被稱為“雪楓刀”,該刀為抗日名將彭雪楓所設計。1941年新四軍第4師組建騎兵團,戰術、技法學習蘇聯紅軍騎兵的,因此新四軍第4師騎兵團又被稱為“紅色哥薩克”。自幼習武、精通刀術的師長彭雪楓在設計騎兵刀時,沒有采用蘇軍的高加索式騎兵刀,而是博采眾長親自設計了一種騎兵刀。該刀刀身頎長,刀背輕薄,鋒利異常。騎兵戰士們愛不釋手,稱之為“雪楓刀”。由于該刀裝備量少,至今已失傳?!把鞯丁眱H留下了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從照片上可以看出,其刀身與日本三二式騎兵刀相似,刀身兩側各加工有一條血槽,護手呈碗形,刀柄為兩片木片用兩個鉚釘緊固在刀柄芯(也稱為刀莖)上,刀柄下部帶有明顯的雙凹陷手指槽,以方便握刀。
解放軍騎兵部隊對騎兵刀的研發生產
1945年8月11日,偽滿洲國爆發“八·一一”起義。當時,偽滿洲國陸軍興安學校的起義學生組成民警大隊,隨后民警大隊擴編為民警總隊,民警總隊又擴建為東蒙古人民自治軍騎兵第一師,其后擴編成5個騎兵師,當時這些騎兵部隊裝備的主要是三二式騎兵刀。但是由于騎兵部隊擴張速度快,騎兵刀不敷分配,開始配發使用自治軍自制的騎兵刀,此種騎兵刀被戰士們稱為“八八”刀。該騎兵刀也明顯帶有三二式騎兵刀的影子,刀身比三二式騎兵刀長,刀尖部無橫手筋(刀尖部開始變薄之處與刀身之間有一條明顯的條痕,此條痕稱為橫于筋),更像日本刀的“鵜首造”?!谤Y首造”的形制是從刀背方向看,形似鵜細長的脖子,這種刀故此得名。
“八八”騎兵刀的護手分為兩種:一種是護手上部向刀尖方向直伸,另一種是向上翹起。刀柄護片為木質。刀柄左側設有一個按鈕,此按鈕可以壓下鉤形爪。刀柄分為兩種:一種是簡單的弧曲形,另一種是帶有手指槽。刀鞘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木片包牛皮款,另一種為金屬制品。
內蒙騎兵部隊在解放東北的戰斗中屢立戰功,其中蒙古族戰斗英雄邰喜德成為傳奇式的戰斗英雄。他先后參加了齊齊哈爾、四平、遼西、遼沈等大小戰斗200余次,乘馬沖鋒40余次,2次負傷,多次立功,躍馬橫刀,戰績顯赫。1946年在解放齊齊哈爾戰斗中,他奉命帶2名戰士攻占八里崗,沖鋒中迫使10余名國民黨士兵放下武器,又與6輛滿載國民黨部隊的汽車相遇,在接火中2名戰士犧牲,他用僅有的4枚手榴彈威逼敵人投降,英雄虎膽,令敵懾服。此戰擒敵少將1名、中隊長2名、招降士兵120名,繳獲汽車6輛、火炮4門、機槍8挺。同年10月在榆樹臺戰斗中,他一個人繳獲迫擊炮1門、步槍和沖鋒槍10支、輕機槍2挺。1947年12月在四平北大洼戰斗中,他奉命帶領一個連沖擊敵陣,他高喊“活在馬上,死在馬上,馬刀見血,為黨立功”的口號,左沖右突,揮刀斬殺,一人用騎兵刀斃敵27人,繳獲輕重機槍8挺、迫擊炮2門,為后續部隊殺開一條血路。此戰,他立特等功,并獲東北民主聯軍英雄獎章、師團通令嘉獎。1948年在清河門、義縣戰斗中又立大功1次。1950年8月內蒙古軍區授予他一等戰斗英雄稱號。1950年9月出席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最后的騎兵刀:65式騎兵刀
建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擁有10多個建制師,數十萬匹戰馬。1980年代中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摩托化和機械化代替騾馬化。在“百萬大裁軍”中,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取消,中國騎兵部隊裝備的65式騎兵刀也就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后裝備的一款騎兵刀。
65式騎兵刀也是三二式騎兵刀的仿制品,但略有改進,以更適合中國士兵的身材和使用習慣。主要改進之處是:長度加長,質量增大;刀柄上的防滑槽深度增大,寬度增寬,握持感更為堅實穩固;刀身進行鍍鉻處理,刀鞘、刀柄、護手全用綠色油漆涂覆。
編輯/曾振宇